最好自己去总结一二三四(1 / 1)

“严格来说,我写的书不能算经管书,其实还是以人文的色彩为重。”说起经管书,凌志军自言是个外行,“我并没有管理过企业,我也不是一个专门研究企业的记者。我只是花了很多时间去学习,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去理解它们。很多人都以为我很懂企业,其实不是这样的,很多企业专用词,在采访过程中,采访对象都是一点一点向我讲,我就去学。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习完了,才能理解它们,才能表达,我写的不管是微软还是联想,都不是从经管的角度去写的,我是把它们当作一种历史,从人文的角度去写的。当然可以从这些企业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些经管的理念来,但是我并没有从经营管理这个角度提出很好的药方给大家,我只是为了把这个历史给大家描述清楚,里面也揉合了我的一些见解,但这些见解很少有纯粹的经管的见解。这些观点只是我对这些历史的理解,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解,对人的理解。我在写了微软之后,很多人跟我说,以前没有人这样写企业的,至少在中国没有,其实在西方有。西方的经管书有两大类:一大类是描写经管理念的,还有一大类是从历史这个角度去写企业的。人们可能觉得这是写企业的一种新方式。”

“对于中国的企业家来说,与其读人家总结出来的一二三四,不如仔细去看那些经典的企业的历史,你自己看了历史以后自己就能总结一二三四,这比你直接看人家的一二三四要好的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你不如直接去研究案例,企业发展的历史、发展的过程。我们做记者的,与其自作聪明地给人家说出个一二三四,还不如把事情原原本本地讲清楚,让大家自己去总结。为什么哈佛商学院的学生要研究800个案例呀?你没有这些案例,去给人家讲一二三四是不行的。”

凌志军说,他之所以会对联想和微软这两个企业感兴趣,是因为他觉得它们最典型地反映了一个大背景,像联想,它过去的20年与我们国家计算机事业发展的20年、我们国家商业制度建立的20年、我们国家企业改革的20年,甚至是我们改革开放的市场化制度建立的20年,差不多是同样的、同步的。他认为联想不仅仅是一个人和一个企业的历史,它也是我们一个国家和一个时代的历史,只有在这个角度上,他才会有兴趣写它们,所以很多人都会说这本书真的不是写一个企业,而是把这些历史交织在一起写的。

“因为大家都比较关注联想吧,但是如果你想从这本书中找到管理企业的药方是不可能的。我只是想从历史这个角度为大家原原本本地讲出一个真实的联想。如果你要就联想谈联想,是没有办法谈的,过去谈企业的一二三四就是脱离了这个背景,如果脱离了这个背景,任何一二三四都是没有价值的。”

有些企业也想让凌志军给写写,但他说自己挑选企业很慎重,目前还没打算再写什么企业。

凌志军书语

热的书不一定很好,有些很好的书并不热。

对于中国的企业家来说,与其读人家总结出来的一二三四,不如仔细去看那些经典的企业的历史,自己去总结。

柳传志评联想风云

《联想风云》出版后,立刻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来关注这本书,但关心最多的,是作家凌志军那么大胆地披露了联想的那么多秘密,很多甚至是绝密,特别是联想的诸多人事纠纷的内幕也被和盘托出,这对联想会不会造成伤害?联想和柳传志怎么看待凌志军的这本书?不少记者就这样的问题追问作者凌志军,于是凌志军公开了柳传志就这本书写给他的信。全文如下:

凌志军先生:你好!

刚刚阅读完你的大作。从当初邀请你来公司看一看,到现在这部作品的出版,你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认真的工作精神,给我以及其他联想的同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同当初承诺的,你在书中对一些人和事所做出的结论,我们不会也不应该给予更多评价。在这里,非常感谢你对了解和表现联想所付出的努力。

当初,之所以邀请你来写这本书。一个原因是,很多朋友问我们,联想发展了20年,应该做一些总结,如同围棋的阶段性复盘,总要不断盘点才能在将来走得更实、更稳。虽然社会上有一些关心我们的朋友已经做了一批描写联想的书,但由于没有近距离的观察与采访,也没有接触过我们的历史档案,或誉或毁都缺乏基本的事实依据,从这个角度说,你的大作应该是第一部我们配合过的作品。但愿通过你的作品,有更多人能了解一个真实的联想。

再次感谢你付出的辛苦努力,并预祝新春快乐!

此致

冬安!

柳传志

2005年1月7日

从柳传志给凌志军的这封信中,我们不难看出,柳传志以及联想集团内部的一些人对这本书的态度和看法。柳传志是想借助凌志军这一局外人的客观视角,来回眸联想集团企业20年的发展历程。尽管凌志军在《联想风云》一书中并不是一味地赞美,但这本书无论从文学角度还是企业史来看都是相当有份量的,很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