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穿透黑夜的力量(1 / 1)

(匿名)

“人就是这么奇特,他必须瞻望永恒,才能够活下去。”

——维克多·弗兰克尔《活出生命的意义》

不知怎么回事,这句话一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睛。然后,《美丽人生》这部电影在眼前重现。从头到尾,记忆最深刻的便是父亲的微笑和孩子天真无邪的双眼,觉得那个笑容、那双眸子里跳动着某些摄人心魄的东西。刚开始并不能明确地说出这种感觉,直到后来有同学提到了一个词——希望。

于是,恍然大悟。

一直在讴歌着希望是多么的美好,从小学的作文中便是如此,可是自己对那种感觉却稍显模糊。毕竟是没有经历,也没有见到过绝望的人,直到2008年。柴静说得好:“只有同样经历过无边黑暗的人,才有资格说,我理解你。”虽然我是四川绵阳人,可对于地震,我也没有资格说理解。

记得地震的那一刻,我正在操场上准备上体育课。没有待在教学楼里,当然也没能体会到那些从楼上飞奔而下的同学心中的恐惧。当同学们全部都跑到了操场,乱作一团的时候,恐惧便真正开始蔓延,如同斩杀不断的藤草。手机信号的瞬间切断,让恐惧成为了无边无际的黑暗,浓密而无法穿透。

这便是地震后我的第一感受。

那些日子看新闻,眼泪哗哗地流,似那拧不住的水龙头。

后来,我去了市中心医院做志愿者,我们一家人也去九洲体育馆送了物资。其实,绝望的气息早已散去。在体育馆,我看到大家排队领物资,眼睛虽然有些红肿,身上虽然有擦伤,手脚虽然缠着绷带,可是眼神里却有着一股韧劲儿。人人如此。我想,那是一种对活下去的无限希望,对未来生活的憧憬。那一双双瞳孔里跳动的希望之光,如同深埋在泥土里坚韧的种子,只等一场磅礴的春雨。

后来的学校生活,是在板房里度过的,也有好些同学去了北京、上海。

人们的生活恢复了正常,家园已开始重建。

一点一点希望的光芒,汇聚成燎原的熊熊大火,把绝望的黑夜照得透亮。

我们坚信,黑夜之后,便是闪耀的黎明,而希望之光,是穿透黑夜的利刃,指引我们走向前方。

我的“I am”“I have”“I can”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1] 百度百科“罗伯托·贝尼尼”词条中说,贝尼尼的父亲曾在纳粹集中营中生活过两年。

[2] 参见[美]欧文·D.亚隆:《存在主义心理治疗》,黄峥、张怡玲、沈东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111页。

[3] “优势视角”(Strength Perspective)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意味着应当把人们及其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作为社会工作助人过程中所关注的焦点,而非关注其问题和病理。优势视角基于这样一种信念,即个人所具备的能力及其内部资源允许他们能够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4] 参见田国秀:《抗逆力研究:运用于学校与青少年社会工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21页。

[5] 参见区祥江:《生命轨迹:助人成长十大关键》,香港:突破出版社,2000年,第82页。

[6] 参见田国秀:《抗逆力研究:运用于学校与青少年社会工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21页。

[7] 叙事疗法是麦克·怀特等人发展出来的一种后现代心理治疗方法,它强调“人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通过“外化”“解构”“丰厚”等一系列技术,帮助当事人从“问题故事”中摆脱出来,建构起与问题做斗争的新故事。

[8] 参见[美]马丁·塞利格曼:《真实的幸福》,洪兰译,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0年,第99页。

[9] [美]维克多·弗兰克尔:《活出生命的意义》,吕娜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年,第88~89页。

[10] ]小说《活着》是本课程的漂流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