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丁老师想要做什么?(1 / 1)

关于基丁老师,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归纳起来大致是这么三个大问题:

一、基丁老师想要做什么?

二、如何评价基丁式教育?

三、基丁对尼尔的死是否负有一定责任?

对于第一个问题,大学生的感受似乎多于理性思考。毫无疑问,大多数学生喜欢这样的另类老师,喜欢他的**,喜欢他充满创意的教学方法,喜欢他给学生带来的那种生机勃勃的状态。甚至与其说是“喜欢”,不如说是“羡慕”“渴望”,因为那正是他们极少体验到的。

基丁老师在第一堂课上把学生带到走廊,让他们“好好看看过去的面孔”。他对他们说:“他们和你们差别不大。同样的发型,充满活力,和你们一样。野心勃勃,和你们一样。世界在他们手中,相信自己能成就伟大的事业,就像你们一样。他们眼中充满希望,就像你们一样……当年的年轻人已经变成花下之尘,但如果仔细听,你们还能听见他们给你们留下的忠告:Carpe diem.Seize the day,boys.Make your lives extraordinary.(抓紧时间,孩子们,让你的生命不同寻常。)”

这是基丁释放的第一滴催化剂,滴进了虽然年轻但已经有些麻木的生命。

接下来是第二滴、第三滴、第四滴:让学生撕掉教科书的序言,因为欣赏诗歌“不是接水管”;他让学生站上课桌,学会“不要只想作者怎么看,想想你自己怎么看”;他让学生念着诗歌将脚下的足球踢出,去感受对精神与躯体的双重解放;他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潜能,并用独特的方式将它激发出来……

伴随着这些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还有那些充满**和让人深思的诗歌:

呵,自我,呵,生命/这些问题总是不断出现/毫无信仰的人群不断出现/城市里充斥着愚昧/生命在其中有什么意义/答案是:因为你的存在/因为个体和生命的存在/因为伟大的戏剧在继续/因为你可以奉献一首诗/因为伟大的戏剧在继续/因为你可以奉献一首诗/你的诗是什么(惠特曼)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梭罗)

是的,我们不禁要问,基丁老师,你想做什么?你是否知道你在把学生带往何方?

学生们开始“不听话”了,他们恢复了基丁曾经创办的“死亡诗社”,违反校纪,半夜到山洞里聚会;他们开始反抗家长,想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活……

对于基丁老师到底想做什么,我喜欢一位同学的概括,她说基丁是在“唤醒灵魂”——让学生去发现自己内心的渴望与热情所在,去认识自身的独特与潜能,去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不是变成一个丧失自我意识的被驯化者。

我想,基丁老师的不同,就在于他真的把生命带入了教育,让教育激活学生的生命,让学生的生命在教育中蜕变、升华。

现代学校制度在发展演变中,渐渐地出现了一种教育与生命不相融的倾向。以知识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失去了与完整生命的联结。当“认知”成为教育的重中之重后,情感、动机、需求、人格都只能游**在教育的边缘,而不再是教育的题中之意。于是,如怀特海所说,“一个人可以理解所有关于太阳的知识,所有关于空气的知识和所有关于地球旋转的知识”,但却“看不到日落的光辉”![3]

基丁老师在教学中,把“生命”当作一个重要的工具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他在精心设计的第一课中,利用诗歌和校史栏上的照片,让学生觉察生命的有限性。同时,他还用丰富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体验到自身活泼的生命力量,不再麻木和被动。可以说,基丁的教学是充满生命感的教学,是为了生命的教学,是尊重生命本身的教学。因此,他才不仅感动了他的学生,而且让银幕下我的学生们也满含热泪,也想吼出“Captain!My Captain”。

是的,基丁老师“失败”了,他被赶出了学校,面对如此强大的保守力量,基丁所点燃的火苗似乎无法变成燎原大火。但正像学生景悦在课后写来的文章中所说:

我们总需要人去点燃这一把小火。即便很快会熄灭,但或许这把火在那些孩子心中带来的片刻的光明和暖意,会让他们知道这个世界上除了呆板的规则、世俗的成功,还有其他美好的事物值得追随和捍卫。或许多年以后,他们会懂得尊重和守护自己孩子的那束火光,而那样的世界才是一个值得我们热爱的有希望的世界。

不过,从讨论中我也能感受到,对一些习惯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学生来说,基丁式的教育已经冲破了他们对教育的有限理解,所以他们会提出“基丁的教学方法是不是太随性?有没有一个评价手段来评估他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他的教学理念:激发每个人对生活的**、发现生活中的诗意,是否是一个课程的合理的目标?”

在现代主义教育中,这些的确都是“问题”。但在具有后现代思想的教育家来看,这些非但不是问题,而且符合教育应有的题中之意。教育的工作对象是“人”而不是等待加工的零件,教学也不是工厂的流水线。教学过程如果过分结构化、程序化和精确化,就会与复杂的生活脱节,与活泼的生命脱节。在具有后现代教育思想的老师看来,甚至教学的目标,都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即在学生的参与中逐渐生成,而非教师自行设定。

当然,在整个学校的教育理念没有走到这一步时,基丁作为“基因中的变异部分”(我的朋友倪崟浩如是说)单兵突进,必然会给学校带来相当大的扰动。当他把新的可能性带进学生的生命时,也对打破平衡而带来的危险估计不足,更没能将其转化为新的教育契机。

我感到高兴的是,在讨论中,学生们既看到了基丁式教育的价值,也没有仅仅陷在“感动”中而不能对其教育行为进行分析和质疑。

在讨论中,有同学认为,虽然基丁老师对尼尔之死并不负有法律上的责任,但是作为老师,他还是对生命不够敏感。当尼尔向他诉说自己的苦恼,并且告诉基丁自己与父亲难以沟通时,基丁没有真正倾听尼尔,还是一味继续对尼尔说“去和父亲谈谈”。他未能用同理心打开尼尔的心扉,因此对尼尔的真实处境并不真的了解,错失了挽救一条生命的机会。

还有同学指出,基丁面对的正是青春期的少年,他似乎过多地激发了他们的**,却很少和他们讨论如何面对现实,如何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一条路。

更有敏锐的同学指出,基丁似乎也制造出了一个压力场,在这个场中,学生的个性和差异被忽略了。例如,在“撕书”那场戏中,这位老师“强迫”每位学生都要把书的前言撕掉,以传授他个人“诗歌欣赏无定律”的思想。显然,班上不是每位同学都愿意的,甚至有人因此十分痛苦,但在基丁的催促下并不心甘情愿地撕掉了书的前言。学生周洋洋认为,“这是对学生个人意愿以及独立人格的不尊重”。“基丁老师希望通过‘撕书’帮助学生找到自我,恢复自我,却以一种不尊重个体差异性的非人本主义方式忽略了学生的‘自我’。”

在后来的作业中,周洋洋还写道:

清晨边踢球边朗诵、托德讲台咆哮,基丁老师旨在引导、帮助学生们及时找到青春的意义,帮助他们在迷惘中突围,帮助他们抓住人生最精华时刻的每一天。可是,并不是每个人的青春都是**饱满的,并不是每个人都希望在人前展现自己诗歌的才华,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在操场上呐喊出自己的梦想。有一种青春,她很含蓄,很低调,她的身上散发着朦胧美,像百合,很美,但不张扬。有一种梦想,她很朴素,很隐忍,她想默默地绽放,不被人发现不被打扰,像蔷薇,很坚强,却不迷茫。这样的青春,这样的梦想,难道不需要被尊重,被理解,被呵护吗?基丁老师,他,以“爱”的名义,妄图将自己的青春模式加注在每位学生的身上,但他忽略了,每位学生,都是一个活生生的灵魂。

我的学生们不仅能够感动,而且还能够理性地对基丁式教育进行再批判,令我感到十分欣慰。我想,今天,他们能在基丁这位“理想教师”身上看到生命的**、教育的**,看到教育“唤醒灵魂”的可能性,但同时也看到其局限,将来,他们才会更加尊重生命,尊重生命的存在,也尊重生命的不同。

事后我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就是在我剪辑的片段中,并没有印在电影海报上的那一幕:学生们将基丁老师抬起,随即响起贝多芬的《欢乐颂》。我为什么没有把这一段放进去?或许我在潜意识中,希望好的教育是既有**又不失理性的吧,那个情境显然是太过煽情,也把基丁放到太高的位置上了!

对于《死亡诗社》的讨论,似乎总是会延续到课下。不仅学生会把意犹未尽的话写出来,旁听的老师们也会贡献他们的观点。对于基丁老师的教育,杨眉教授在课后写来邮件,用“社会化”和“反社会化”两个核心概念进行了讨论,我觉得相当有启发,我将它和学生的文章一起转发给了大家。下面就是杨眉文章中关于基丁老师的部分:

我的观点:虽然基丁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都非常好,但同时,他的教育方法也是有问题的。因为他是老师,他有义务保证学生的安全,这是做老师要遵守的底线之一。我的观点是,基丁老师的问题在于他过度强调了反社会化。

社会化(socialization)是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指限制儿童行为、态度、动机和价值观的过程,直到他遵从普遍的社会秩序为止。但是,在当今世界迅速变迁的社会里,社会化不再局限于童年,而是一个无限的自我定向的过程。

家庭与学校都是促进一个人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人的社会化有很重要的意义,是一个社会能够持续发展的条件之一。与此同时也要注意,社会化也存在一个度的问题,过度的社会化会使个体与社会都处于停滞与僵化状态。因此,一个社会要健康发展,又需要一定程度的反社会化。

这所学校的问题以及尼尔的父亲的问题在于过度强调社会化,忽视个体差异,因此,结果往往是把正版都培养成了整齐划一的盗版。

基丁老师的意义在于他所提倡的一定程度上的反社会化,或者说是反去个性化,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可以为一个人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创造非常宽松的条件,从而更容易培养出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年轻人。不仅如此,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创造与进步都源于那些勇于质疑甚至挑战现成规则的人。

但是,这有一个度的问题。尤其对于一个老师而言,为了学生的安全,他首先需要教育学生的是遵守必要的规则,在这个前提下,再去教学生质疑甚至挑战部分规则,这样才可以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促进学校的变革与发展。只教学生反规则,却不告诉学生规则存在的意义,不同时教育学生懂得遵守必要的游戏规则,那么,他所激活的就只能是学生盲目的冲动甚至反抗,结果往往就是两败俱伤。

所以,社会化,同时注意一定程度的反社会化,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度,个人与社会才会有更为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