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喜剧,起源于古希腊祭祀酒神的狂欢歌舞和民间滑稽戏,而正式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被人们所承认,且自身也较为成熟,则是在公元前470年左右,当时属于言论比较自由的民主政治繁荣时代。此时,社会间贫富对立已经加剧,人民的民主权利虽然受到限制,但多少仍有一些言论自由。于是,喜剧由于改变了以前止于庸俗滑稽的浅薄逗笑,而加强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性,便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也巩固了自身在艺术领域中的地位,并出现了一大批喜剧作家。其中著名的三位是:克剌提诺斯、欧波利斯与阿里斯托芬。这里就有一个很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尽管三人在当时都有很大的声名,但至今天,却只有第三位作家阿里斯托芬传下来一些完整的作品,而前两位对于我们,只“徒有其名”了。
什么原因?大概就在于阿里斯托芬的喜剧内容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生活的本质,表现了那个时代人民大众的呼声,具有真正的历史价值。比如他的第一部喜剧《阿卡奈人》,在表面滑稽丑陋的事件中,却寄寓着非常严肃的思想,它针砭时弊,针对当时统治者的主战心理,号召订立合约。作者在剧中指出:战争对政治家与军官有利,而对人民有害,进而主张各个城邦团结友好……再如他的另一部喜剧《鸟》,讽刺当时雅典城市中那些寄生虫的生活,而以神化幻想方式提出建立一个没有贫富之分、没有剥削、只有劳动才是生存唯一手段的理想社会;在《骑士》中,更大胆地把气焰嚣张的政治煽动家克勒翁描述成愚弄人民的骗子,并在剧中使象征人民的德漠斯返老还童、恢复马拉松时代的精神,以直接讽刺、揭露越来越衰落的雅典民主与越来越腐败的政治现实……从上述剧作,我们不是已经能够体会出阿氏喜剧的价值及其之所以受到观众欢迎,从而长期流传下来的原因了吗?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使喜剧创作又出现一个高峰。之所以如此,则在于莎氏喜剧亦紧紧把握住时代脉搏、扣动民众心弦——他歌颂爱情与友谊、宣扬个性解放、婚姻自由和个人争取自身幸福等每个人的天生权利,同时批判封建的门阀观念以及封建道德对健康人性的压抑与迫害……而这些,均站在历史潮头,又鲜明针对时弊,使其喜剧内涵与时代的人文主义理想获得高度统一。而与之基本同时的那些“大学才子”派作家们,尽管不无艺术上的某些钻研,也含某种新进的人文思想,但终因其气度不逮、气力不及,其创作成就便远远不能与莎翁相提并论了。
17世纪欧洲最杰出的喜剧家之一的莫里哀,之所以取得极具社会与艺术生命力的喜剧创作成果,我们从其最成功的喜剧《伪君子》一例,便可见本源:17世纪60年代,法国专制政体越来越反动,宗教伪善几乎遍及整个上层社会,其中包括天主教会的大主教和其他高级僧侣以及以皇太后为首的皇亲国戚、达官大臣,加上当时“圣体会”的那伙人极端仇视他们心中的异教徒、无神论者、自由思想者以及一切反对教会和君主政体的人们,他们披着慈善事业的外衣,专干警察特务勾当,暗中监视居民,陷害倾向自由的人士……而《伪君子》中的答丢夫,正是这些伪善者的典型代表,因而使剧作产生了极强的现实主义效果,其概括力之广,致使在今天的西方,“答丢夫”这个名字不但在法国,而且在全欧洲许多国家的语言中,已成为“伪善”的同义语。莫里哀的另一部著名喜剧《唐·璜》,更直接地表现了当时法国封建贵族在生活与道德上的表里不一、腐败堕落,以致演到第十五场便被官方禁止(却因此而更获得历史的殊荣)。在批判封建专制的同时,莫里哀又将笔锋直指新生的资产阶级:在《悭吝人》中,深刻反映、嘲弄了资产阶级人与人之间在金钱面前**裸的利害关系——而这,也因紧紧地抓住了时代性弊端,而引起了观众强烈的反响。
到了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法国作家、社会活动家博马舍的喜剧杰作《费加罗的婚礼》依然因遵循了西方喜剧紧扣社会生活现实、站在人文历史潮头的传统,获得了经久不衰的成功。本剧主人公费加罗在伯爵府邸当仆人,他准备与伯爵夫人的使女苏姗娜结婚。伯爵企图诱奸苏姗娜,但有一个障碍:因为当初他与夫人结婚时,曾宣布放弃贵族在农奴结婚时对新娘的**权。现在,他又想在苏姗娜身上“赎回”这个可耻的权利。于是便掀起了一场剧烈的斗争。在当时的第三等级的观众看来,斗争不仅关系到苏姗娜的清白与费加罗的尊严,更重要的是——让农奴制度复辟呢(法国在18世纪后半期已经取消了这个制度),还是彻底消灭农奴制度?**权实际上是作者用来象征贵族地主对农奴的封建特权的。因而这部戏体现了非常尖锐的当时社会的阶级斗争,也自然获得观众的热烈拥戴。在这部强烈的讽刺喜剧中,作者借费加罗的口,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政治的本质,对封建官僚机构,特别是司法机关,加以无情的鞭笞。在第五幕中,借费加罗那段著名的独白,作者指出:贵族之所以骑在人民头上,只是因为他们出生在贵族家庭,至于像费加罗这样的老百姓,尽管有很大的才能,却连生活也不易维持,并随时会被捕入狱、丧失自由。他嘲笑封建专制国家的“出版自由”,抨击封建专制政府用以镇压人民的统治机器,特别是囚禁政治犯的巴士底监狱……总之,《费加罗的婚礼》的政治倾向十分鲜明,因而收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呼。却也因此使最高统治者非常仇视,一再下令禁演。博马舍进行了整整六年的斗争,最后靠巴黎人民的舆论力量,才冲破了路易十六的禁令,达到演出的目的。
历史进入19世纪后,俄国的果戈理以其《钦差大臣》,再次将喜剧创作推向又一波峰,其人文内涵与艺术特色,是众所周知的了。再其后,则易卜生、萧伯纳的喜剧创作,也都是根源于所处时代的人文前沿,才获得巨大的成就与深远的影响。
至于当代西方在影视方面的成功喜剧作品,我们前面已有介绍,在此不再赘述。总览全部西方喜剧创作的发展史,再细细审视各个时期成功剧作的本源所在,是否可以使我们有些启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