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光线(1 / 1)

日常生活中,光线的客观存在,使人类产生了可感知的视觉形象;电影创作中,光线的传递和投影,使得影像能够生成。因此,光线是电影赖以存在的基本媒介和主要工具,是“产生画面表现力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2],是影像画面创作的核心手段。著名摄影师杜可风曾自述:“《阿飞正传》之前,我的摄影更注重构图。《阿飞正传》拍摄到一半时才开窍——光是摄影的主要造型手段,没有光,胶片不感光,就没有电影画面。”

光线,也称作用光或照明。电影中的光,从光源上分,基本上有自然光和人工光两种。自然光,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太阳光、月光等,比较生活化、自然化、真实化,但易受客观环境的影响。人工光,即人工光源所发出的光线,由具有一定发光特性的各种电光源提供,比如白炽灯、石英灯、聚光灯、溢光灯。其中人工光的多样性、丰富性、可变性、区域性,决定了它是影像画面创作中最重要的造型元素。一般在电影创作中,外景拍摄以自然光为主、辅以人工光,内景拍摄以人工光为主。

在摄影造型中,光线对于完成画面曝光、控制画面亮度和反差、突出被摄主体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对于整部影片刻画人物、表达情感、形成风格、创造美学等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

就光线来说,影像的建立取决于光的性质、光的方向、光的造型等方面。

(一)光的性质

不管自然光源还是人工光源,就光线的性质来说,均可以分属两类:直射光和散射光。

直射光,是点状光源发出的光线,其典型光源为太阳及聚光灯等。直射光的特点是光线硬,照射在物体上明暗线条清晰,受光面亮,背光面暗,明暗对比强烈、层次分明,可以造成鲜明的投影。

散射光,是发生面大的光源所发出的光线,其典型光源是天空及灯前罩磨砂玻璃的灯具。散射光的特点是光线软,受光面和背光面明暗过渡柔和,没有明显的投影或者没有投影,对物体的体积轮廓勾勒不鲜明。

(二)光的方向

根据光的投射方向不同(包括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两个维度)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顺光,也称正面光,是指光线投射方向与摄影机镜头光轴(拍摄方向)相一致的照明。顺光的主要优点在于,它能够使被摄体正面受到均匀照明,画面几乎没有阴影,阴影被被摄体自身所遮挡,影调比较柔和自然,能隐没被摄体表面的凹凸不平,并能较好地展现被摄体原有的色彩与亮度。不过顺光表达空间立体感的效果很差,也不利于表现大气透视关系,被摄体表面的造型和质感容易被淹没,效果比较平淡。

侧光,也称边缘光,是指光线投射方向与摄影机镜头光轴成水平角90度左右的照明。侧光的主要优势在于,它使得被摄体有明确的受光面、背光面和阴影部分,对于被摄体的立体形状和质感有较强的表现力,并使得被摄体的明暗光影结构非常明显。除了侧光之外,当光线投射方向与摄影机镜头光轴成水平角45度时称为前侧光或顺侧光,当光线投射方向与摄影机镜头光轴成水平角135度时称为后侧光或侧逆光。

逆光,也称背面光,是指光线投射方向和摄影机镜头光轴成相反方向,即来自被摄体后面的照明。在逆光照明下,被摄体大部分处于阴影之中,只能照亮被摄体的边缘形状形成轮廓,使得众多被摄体之间相互区别,层次比较分明。常用于拍摄全景和远景,可以获得比较丰富的影像画面层次。逆光有正逆光、侧逆光和顶逆光三种形式。

顶光,是指投射方向由上而下、从高处对被摄体照明、并接近垂直照明的光线,即来自被摄体上方的照明。在顶光照明下,被摄体的水平面照度大于垂直面照度,可以突出被摄体顶端的细部特征,如人物头发和肩部清晰发亮、但眼窝发黑、鼻影下垂等反常、放大的效果,可以使人物缩小到无,使人物和背景区分开来增加画面的立体感,同时也能造成恐惧、狰狞或者严肃等独特效果。顶光包括顺顶光、顶光和顶逆光三种形式。

脚光,也称低光,是指投射方向由下而上、从低处照明被摄体的光线。脚光可以调和被摄体向下的阴影,获得特殊的效果,常被用来修饰被摄体的局部特征,或者用来刻画特殊的人物形象、情绪氛围。脚光又分成前脚光和后脚光。

(三)光的造型

不同的光有不同的造型作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主光,《中国电影大百科全书》中说,“拍摄时必须有来自不同方位的光线来照明景物,但在这些光线中必定有一种光线起着主导作用,这就是主光”。从概念看,主光又称为塑型光,是指对被摄体进行照明的主要光线。主光标示着主要光源的特性和投射方向,可以产生鲜明的明暗反差和明显的阴影,常用来表现景物的形态、轮廓和质感,对确定被摄体的立体概貌和个性特征起主要作用,并决定着整个画面的照明格局和影像基调。此外,主光对于表达情绪和主题思想、暗示故事情节起伏转变等方面,都有比较突出的作用。

辅助光,又称为补助光,是指在主光照明的前提下、用以补充主光效果的辅助光线。辅助光主要用来亮度平衡,为某些阴影部位提供适当的补充照明,减弱画面亮部和暗部的反差度,凸显和丰富阴影部分的层次感、立体感和造型表现力,对于调节整个画面的影调风格起重要作用。如果主光和辅助光的光比反差比较大,影调就会很生硬,反之影调偏于柔和。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辅助光在亮度上绝对不能强于主光,不然会喧宾夺主,破坏主光的造型表现力。

轮廓光,是指主要用于照亮被摄体边缘、勾勒被摄体整体轮廓的光线,即逆光。它可以使被摄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并可以将多种被摄体相互区分开来,使得画面空间更富层次感。

背景光,是指专门以照亮背景、衬托被摄主体的光线。背景光的主要作用在于勾勒被摄体所在的背景环境,展现特定的时空特点,营造情境氛围。

修饰光,也称为装饰光,是指对被摄体某一细部特征进行照明的光线,有时也用于主光和辅助光之间的照明过渡。修饰光的运用比较自由,可以从各种角度对被摄体进行修饰和补充。它的作用主要是配合主光和辅助光,使得被摄体在画面中的细部形象进一步美化,进而使得被摄体整体上更具造型性和表现力。

此外,这里还要提到一个光源色温的概念,它不仅关系到光线,也影响到下面将要介绍的色彩。

光源色温,简称色温,是指当实际光源的光谱成分与完全辐射体(既不反射也不投射,能完全吸收辐射的黑体)在某一温度时的光谱成分一致时,就用完全辐射体的温度来表示实际光源的光谱成分。色温是衡量光线所含色度的一种单位,可以用温标表示,单位K(开尔文)。简单来说,色温就是光线中所含不同波长光量的多少。含波长长的光多,色温低,光线色度偏黄,由橙至红至黑。含波长短的光多,色温高,由青至蓝至紫。等量地包含各种波长的光线,光线色度则呈现白色。在不同波长的光线中,红、绿、蓝三色为原色,它们可以复合成其他任何一种色光,例如,红+蓝=品红、红+绿=黄、蓝+绿=青等。而当两种色光混合呈现白色时,如红+青、蓝+黄、绿+品红等,就互为补色。

色温的高低,对于画面造型来说,会有两个方面的影响:其一,会影响物体呈现出来的色彩,因为物体看起来是什么颜色,主要是物体对投射光色度选择吸收的结果。比如白光照射条件下,物体只反射红色波长的光线、将其他波长的光线全部吸收,那么物体就呈现为红色。其二,不同的感光材料只有在相应色温的光线照明条件下,才能真正地还原色彩。比如日光片只有在5500K的光线照明下才能还原色彩,而灯光片也只有在3200K光线照明下才能平衡。

最后必须强调的是,光线作为一种技术条件、也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造型元素和手段,创作中必须有一个完整的脉络设计,整体上应该是风格化的,场景表现上应该是典型化的,具体造型处理上应该是细节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