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美作战责任区的划分(1 / 1)

在“阿卡迪亚”会议上,英美两国以“W.W.1”(“ABC—4/C.S.1”)文件的形式确定了双方今后的战略走向,重申了“先欧后亚”的大战略。关于远东部分是如下规定的:

首先,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的安全必须得到保障,中国的战争努力应得到支持。其次,必须获得最终能够对日本发起攻势的有利条件。因此,我们眼下的目标必须是守住:

(a)夏威夷和阿拉斯加;

(b)新加坡、东印度群岛屏障和菲律宾群岛;

(c)仰光和通往中国的路线;

(d)西伯利亚的沿海省份。

必须将守住上述地区所需的最少兵力作为共同讨论的一个事项。[2]

为此,1942年1月10日在印尼爪哇匆匆建立起美、英、荷、澳联合司令部(“ABDA”),英国的韦维尔将军任总司令。然而,在日军凌厉的攻势下,马来亚、新加坡、缅甸和菲律宾相继失守,“ABDA”战区遭到分割,美、英、荷、澳联合司令部根本来不及发挥真正的作用,就于3月1日解散。

面对远东支离破碎的战局,明确划分英美两国在太平洋战场的责任成为当务之急。由于英国在欧洲、北非和中东穷于应付,美国在太平洋战场起主导作用将成为必然。2月18日,即新加坡陷落后的第三天,罗斯福致电丘吉尔:

据我看来,由于我们的地理位置,美国相对于你们来说能够更好地向右翼提供增援,我认为美国理应承担起立即增援的主要责任,并把澳大利亚作为一个主要的基地来维护和使用……英国最好准备增援缅甸和印度,我认为你们应当承担起这些地区的责任。我们将尽自己可能的方式来援助你们,就如你们在右翼援助我们那样……由于“ABDA”战区的大部分可能失守,频繁的作战行动很快将出现在西面的缅甸地区和东面的ANZAC,这将导致重新考虑“ABDA”的指挥系统和进行人事变动。[3]

3月7日,罗斯福在白宫会议上建议将世界划为3个战区:太平洋战区、中东和远东战区、欧洲大西洋战区,前两者由美英分别负责,后者由两国共同负责。时任陆军部作战局长的艾森豪威尔对罗斯福的这个想法给出了具体的方案:(1)太平洋战区,包括美洲大陆、中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日本,但不包括苏门答腊和马来半岛,由美国负责;(2)印度洋和中东战区,包括印度洋和所有与新加坡以西毗连的大陆、中东和近东地区,由英国负责;(3)欧洲和大西洋战区,英美共同负责。艾森豪威尔还建议,在联合参谋长委员会内部,有关大战略和物资分配等问题上,英美在各自负责的战区拥有管辖权。[4]

3月10日罗斯福致电丘吉尔,比2月18日更加详细地表达了上述想法。他主张:

在太平洋地区的全部作战的责任由美国承担。美国人将出任该战区最高司令长官,在华盛顿成立由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属东印度、加拿大和中国代表参加的顾问委员会,在伦敦的太平洋作战委员会应迁至华盛顿,负责相关政治事务,或者至少该委员会职责中有关军事行动的部分应在华盛顿进行工作;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中国本土当地的作战指挥由各自负责,包括荷属东印度从日本人手中夺回后亦是如此;“英国在这一区域之内,除了尽可能地从物质方面补充我们的力量之外,就解除了其他的任务”。从新加坡起一直延伸到包括印度和印度洋、波斯湾、红海、利比亚在内的地区,以及地中海地区都将直接由英国负责,但美国应有权使用印度至中国的空中航线;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向印度、近东提供军队,因此“诸事宜尽可能与这两国政府会同商定”;美国也将继续提供物资援助,但无疑将暂时搁置“体育家”作战计划。大西洋和欧洲地区,则由美英两国共同负责,包括在欧洲大陆开辟一条新的战线,虽然“自然这是指空袭与突击而言”。以上3个战区具体作战行动的战略,依然由联合参谋长委员会协商决定并由双方首脑批准。[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