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英方战略报告中的多数观点,美方并不感到陌生。即使1943年重返欧洲大陆的作战计划与大西洋会议时的英方战略计划有所不同,但美方认为在该行动所涉及的登陆方式上根本不够明确,相比之下,报告关于地中海作战的目标十分清楚。美方则坚持“ABC—1”报告中的“大西洋第一”原则,主张直接在西欧登陆,与德国展开决战,并不认同英方先拿下西北非再重返欧洲大陆的迂回战略。[22]然而,美国军方此时正疲于应付太平洋战场的被动局势,拿不出能够替代英方战略的计划方案。
经过一番讨论之后,双方签署了一份基本以英方战略报告为蓝本的联合文件(英方代号“W.W.1”,美方代号“ABC—4/C.S.1”),进一步确认了“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仅作了以下修改:
1.删除第2段“一旦德国被打败,意大利和日本必然会迅速步其后尘”这一句当中“迅速”一词。
2.将第4段(f)部分“在我们集中力量打败德国的同时,只在东方战场维持保护重要利益所需的态势”一句,改为“在我们集中力量打败德国的同时,只在东方战场维持保护重要利益所需的态势(见第18段),并且使日本无法获得对其继续战争努力至关重要的原材料”。
3.第5段(b)部分“北美西海岸”改为“美国本土,尤其是西海岸”。
4.删除第6段最后一句“我们准备回答美国三军参谋长们打算就防御联合王国而询问我们的任何问题”。
5.第7段当中的“荷兰港”改为“阿拉斯加”。
6.删除第8段当中的“当然”一词,以及“如果需要,我们打算给出我们的意见”一句。
7.在第9段最后加上“继续他们的战争努力”一句。
8.第10段的标题由“必须确保畅通的主要路线是”改为“必须确保畅通的主要海上路线是”,其(f)部分“经巴拿马运河至夏威夷和澳大利亚的路线”改为“从美国和巴拿马运河至阿拉斯加、夏威夷、澳大利亚和远东的太平洋路线”。
9.新增的第11段为:“必须确保畅通的主要空中路线是:(a)从美国至南美、阿森松、弗里敦、塔科拉迪和开罗;(b)从联合王国至直布罗陀、马耳他和开罗;(c)从开罗至卡拉奇、加尔各答、中国、马来亚、菲律宾和澳大利亚;(d)从美国经夏威夷、圣诞岛、坎顿岛、巴尔米拉岛、萨摩亚、斐济和新喀里多尼亚至澳大利亚;(e)从澳大利亚经荷属东印度群岛至菲律宾和马来亚;(f)从美国经纽芬兰、加拿大、格陵兰和冰岛至联合王国;(g)从美国经亚速尔群岛至联合王国;(h)从美国经阿拉斯加至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
10.第12段(原报告中的第11段)简化为:“这些路线的安全涉及:(a)A—B海军和空军均衡的部署;(b)守住和占领至关重要的基地。”
11.第15段(原第14段)删除(a)中“以联合王国为基地的”一句,删除(b)中“尽我们的力量”一句。
12.第16段(原第15段)删除“在欧洲西北部或横跨地中海”一句。
13.第17段(原第16段)将“或者在欧洲西北部数个被占领国家同时登陆”改为“或者通过在西欧登陆”。
14.第18段(原第17段)将“中国的抗战”改为“中国的战争努力”,将(a)中的“荷兰港”改为“阿拉斯加”,增加(d)部分“西伯利亚的沿海省份”。[23]
从以上可以看出,美国军方对英方战略报告所提的修改意见,几乎都是无关痛痒的。“W.W.1”是战时英美联盟战略的第一个正式文件,虽然没有改变“大西洋第一”或“先欧后亚”的大战略,美方也未对英方先拿下西北非再重返欧洲大陆的战略观点提出反对意见,但是确定的原则在实际中的执行和书面上有着很大的不同。也就是说,美国军方实际上并没有接受英方的战略解释,英美之间的战略分歧依然存在,例如该文件的最后一句指出:“必须将守住上述地区所需的最少兵力作为共同讨论的一个事项。”英国官方史作者格怀尔指出:“双方能够在字面形式上达成一致,但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们也找到了共同的战略。”[24]另一位英国学者斯蒂夫·韦斯指出:对“W.W.1”大多体现英方的战略观点,“美方感到不安,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他们的不安持续增长”[25]。
尤其值得特别注意的是“除了俄国前线之外,看上去在1942年对德国发起任何大规模的地面攻势是不可能的”这句话,它代表了丘吉尔的战略观点,对以后英美共同制订战略计划起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