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两国政府成功达成驱逐舰换基地的交易引起了日本政府的警惕,它怀疑英美在太平洋可能作出不利于日本的安排。[1]为此,1940年9月27日日本与德国、意大利缔结三国同盟条约,相互承认各自的利益范围,并承诺在受到进攻时相互援助。对美国政府来说,“很自然找到最终的证据,两个主要的侵略者已联合它们的力量去挑战民主国家、征服世界”[2]。这一在太平洋企图遏制美国的举动,增加了美国在与日本发生战争时卷入欧洲大西洋战争的可能,意味着两洋作战的风险不可避免。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宣称,美国在太平洋坚持现状,只能导致战争。[3]
9月30日在与英国大使洛西恩的会谈中,美国国务卿赫尔问及是否英国、澳大利亚和荷兰愿意就技术问题与美国举行参谋会谈,但他强调会谈不涉及政治事务。10月4日,美国副国务卿韦尔斯向洛西恩表达了同样的想法,并提议会谈在华盛顿举行。[4]由于自1938年到1940年英美之间的3次会谈都不是正式的军事会谈,所以英方极力想促成两国举行正式的双边参谋会谈,以达成正式协定的方式将美国牢牢地与自己绑在一起。丘吉尔把三国同盟条约的缔结看成是“达到其他目的的一个受人欢迎的机会”[5]。10月4日在给罗斯福的信中提出,丘吉尔要求美国派一支越大越好的舰队访问新加坡,并利用这次机会邀请荷兰代表一同就新加坡和菲律宾水域的海、陆军问题进行技术上的商讨。[6]
但是,当10月9日洛西恩再次与赫尔见面时,美方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转变。赫尔指出,由于国内政治的原因,美方不赞成在华盛顿、伦敦或是新加坡举行参谋会谈。[7]
美方立场之所以发生变化,是因为罗斯福在11月大选结果出来之前不愿意在对外事务上投入过多的精力或者进行不必要的冒险,甚至不想讨论任何长远的可能的作战行动计划,“而总统每到任期行将届满的时候,在指导外交事务方面,向来没有多大力量”[8]。为了安抚国内的舆论,罗斯福甚至宣称:“我们不打算参与国外的战争,我们不会派我们的陆海空力量到美洲以外的外国领土上作战,除非美国遭到攻击。”[9]此外,马歇尔、斯塔克和赫尔都反对派舰队前往新加坡,美国陆军和海军在太平洋战略上存在分歧。这也是斯塔克“D计划”出台的背景。在与英方会谈之前也需要时间去解决分歧,但是罗斯福坚持把美国舰队留在珍珠港以威慑日本。面对美方的左躲右闪,英国政府一边等待时机的到来,一边与在伦敦的戈姆利频繁接触,把英国的想法及时通过他传达给罗斯福及美国军方,积极为正式的参谋会谈创造机会。
11月6日,美国大选结束,罗斯福成功连任,这确保了美国政策的连续性,“举国的注意力又转向当时对外政策的中心问题——为保护英国免于沦陷,美国应给予多大的援助”[10]。丘吉尔致电表示祝贺,英方对正式会谈的信心受到了鼓舞。回国述职的洛西恩大使在与三军参谋长会谈时指出,美国人已经接受了“帮助英国而拯救美国”的口号,英国应趁热打铁提出自己的要求。三军参谋长则要求洛西恩向美国政府提出以下几点:(1)指示戈姆利可以进行内容范围更广的海军事务的磋商;(2)表述美国太平洋舰队以新加坡为基地的益处;(3)英方迫切需要把爱尔兰作为海空军基地;(4)强调尽快提供英国继续战斗所需的物资和装备的极端重要性。[11]
在此期间,斯塔克提交了那份著名的“D计划”,建议集结兵力“以英国盟国的身份在大西洋发动一次最终的强大攻势,而在太平洋采取防守态势”,并建议立即着手与英国、加拿大、荷兰展开参谋人员会谈。[12]“D计划”成为美国战争计划的新基础,标志着美国战略重点从太平洋向大西洋的转变,同时,该计划也成为即将举行的英美参谋会谈中美方的谈判基础。
在得知“D计划”内容后,丘吉尔在11月22日给海军大臣和海军参谋长的信中指出:“‘D计划’从战略上说是正确的,同时也非常符合我们的利益……在远东严格采取守势,并甘愿承担其后果,也是我们的策略。”[13]显然,在英国挺过不列颠之战而立于不败、罗斯福连任总统、美国军方战略分歧逐渐缩小之后,英美两国举行正式参谋会谈的时机已经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