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英格索尔—菲利普斯会谈(1 / 1)

12月26日,罗斯福正式批准英格索尔带着他23日的指示前往伦敦,并让海军部做好准备,如果消息泄露,需要对公众作出解释。海军部的公开理由是:他们的作战计划局长去伦敦是为了寻求英国同意扩大1936年《伦敦海军条约》允许的战舰规模。[103]28日罗斯福致函众议院拨款委员会,通知他们由于咄咄逼人的世界局势,他要求增加海军预算。31日,罗斯福在内阁会议上回答副总统约翰·加纳(John N.Garner)对他提出的他对远东形势采取什么态度的问题时,宣布了美国的4艘军舰将去澳大利亚,然后访问新加坡的计划,[104]海军的其他部队赴夏威夷去进行军事演习,并对内阁第一次提到了美国与大不列颠进行的会谈。[105]

1937年12月31日,英格索尔到达伦敦。在南安普敦他对前来迎接的美国驻英代办赫歇尔·约翰逊说明,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关于计划和基地决定的情报,而且一旦需要就将用于未来的行动”[106]。

第二天一早,英格索尔便同约翰逊前往外交部会晤艾登,艾登在贾德干的陪同下与英格索尔进行了预备性会谈。会谈主要涉及2个问题:第1个是英格索尔此行的目的,第2个是目前双方将对日本采取什么行动。

艾登首先向英格索尔保证他能够得到英国方面的充分合作,并表示其本人了解英格索尔此行的目的是讨论应对远东紧急事件的海军计划,但希望英格索尔能告诉他更多一点关于美国政府现在正在想些什么。对此,英格索尔回答说,美国海军部关于在太平洋上的海军行动计划是以英国作出某些安排为前提条件的,他设想英国的计划也是如此。总统和海军上将李海都认为现在应当进行情报交换以便更密切地协调我们的计划。他可以说明美国的计划并愿意了解英国的计划。另外还应当在太平洋的任何合作行动之前对许多纯技术方面的问题作出安排。

接着,艾登问到美国政府是现在就可以采取任何联合行动,还是要等到另一个事件之后再采取行动。对此英格索尔答道:美国海军部认为,除非对一切(包括战争)的充分准备工作业已完成,否则在太平洋上不可能采取任何行动。例如,美国现在并不希望舰队集中于夏威夷,而是要返回海岸去为一旦宣战而补充人员。除非宣战,否则美国海军不能采取什么行动。因此他不能说现在是否有什么行动正在考虑之中,但在就技术方面的问题交换意见之后,或许更容易考虑能作出什么政治上的决定。[107]

在这里,英格索尔实际拒绝了英国当前在太平洋采取行动,包括海军示威或动员的行动。因此这次会谈使艾登感到失望。艾登确信以后英格索尔在海军部进行的参谋会谈不会就当前的行动作出任何决定,便离开伦敦到地中海度假去了。但他继续鼓励英美合作,认为只有通过在远东联合显示武力的行动,才能使英国保持它的大国地位,并在世界的这个地区保持“白种人的权威”。[108]

从1938年1月3日开始,英格索尔与皇家海军进行了正式会谈。会谈是在极其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的。在美国只有罗斯福和李海获得英格索尔的报告;而在英国,有关这次会谈的战争计划局文件并没有以通常的方式传阅,因此在内阁或帝国国防委员会中都没有提到这次会谈。[109]英格索尔的主要谈判对手是英国海军部战争计划局长、海军上校托马斯·菲利普斯(Thomas.S.V.Phillips),但海军参谋长、海军上将查特菲尔德和海军副参谋长、海军中将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对会谈给予了极大关注。

1月3日上午,英格索尔在美国驻英海军武官拉塞尔·威尔森(Russell Willson)的陪同下首先会见了查特菲尔德和詹姆斯并进行了会谈。这次会谈实际上为以后的会谈定下了基调:

第一,双方实际都同意,除非宣布“国家紧急状态”,舰队将不被动员。英格索尔告诉查特菲尔德,美国的舰队大部分仅保持处于85%的准备状态,而且在动员预备部队之前,总统必须宣布“国家紧急状态”。查特菲尔德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相似于我们自己动员的步骤”。

第二,美国反对当前的海军示威行动,英国也担心它在远东的行动会受到欧洲形势的影响。英格索尔说明即使宣布“国家紧急状态”,美国海军的第一个行动也将是准备保卫西海岸和夏威夷群岛,而不可能把一支先遣舰队派往超过这个地理位置的地方。查特菲尔德则表示,尽管他的舰队比美国的舰队处于“更有准备得多的状态”,而且到1月中旬便能准备起航,但强调他有“极重要的后门要把守”,这可能限制英国在远东的努力。英格索尔还认为,由于日本深陷于中国,所以现在既不会立即出现英国担心的日本进攻香港的形势,也不会出现美国担忧的日本威胁菲律宾的形势。

第三,双方同意在战术上两支舰队将相互支持而不采取联合行动。

第四,双方同意考虑在长距离的封锁或“隔离”日本的战略方面进行合作。英格索尔还通报了美国海军委员会关于这一问题的想法,并表示美国海军将通过让他们的舰队以火奴鲁鲁为基地,沿阿留申群岛、夏威夷的桑威奇与约翰斯顿岛向西南长距离巡逻的方法支持在太平洋的封锁。查特菲尔德赞同美国的考虑,并表示英国将试图在太平洋的西南方实行这种封锁。这个问题将成为英格索尔和菲利普斯进一步具体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110]

当天下午,英格索尔与菲利普斯举行了正式会谈。尽管英格索尔告诉后者他没有“明确的指示”,只是被派来“交换一般的情报”,但菲利普斯仍然首先希望能劝说美国人同意当前两国舰队在太平洋上的示威活动是必要的,这将使日本记住英美的利益在于中国的命运,并因此在中日战争结束时能获得更可以接受的对华和平条件。为了表示英国的示威决心,菲利普斯告诉英格索尔,英国正准备派出一支由8艘战列舰和1艘战列巡洋舰组成的舰队去远东。这支舰队由3艘航空母舰、一些8英寸炮和11英寸炮的巡洋舰、54艘驱逐舰及25艘潜艇相伴随,将从地中海舰队中调集并在起航前10—14天准备好。但菲利普斯承认,如果一场全面的欧洲战争爆发,这支舰队的舰艇数量将不得不被大大减少。

英格索尔再次反对采取这种激烈步骤,他表示美国海军的计划是,只有在宣布国家紧急状态后才能使舰队去进行准备,即使如此,为了“不引起担心”,美国也首先只是使“某些战舰入坞并补足人员”。他重申美国舰队的第一个行动将是“采取一种有准备的态势去保卫我们的西海岸和夏威夷群岛”,而且在目前时刻美国希望避免危险的行动。于是在这次参谋会谈中关于海军示威的问题到此结束。[111]

接着双方开始转入具体考虑罗斯福提出的长距离“海上封锁”日本的计划,他们对封锁部队涉及的可能的基地和责任区域进行了大量讨论。尽管当天并没有达成明确的协定,但双方基本同意,英国准备负责从新加坡到菲律宾南部至少向东远到新赫布里底群岛,美国则负责到斐济以东、萨摩亚、夏威夷和美国。英国人对把马尼拉作为一个基地使用感兴趣,因为他们担心香港过于虚弱以至经不起日本的进攻;另外他们还提出了美国应负责巴拿马运河地区以及南美西海岸,以“应对任何沿东太平洋悄然驶来的日本船只”[112]。

经过2天的考虑之后,两位计划局长再次进行会晤,继续对长距离封锁日本作进一步的讨论。英国海军部认真地研究了封锁计划,并划定了他们的责任区域,即“他们准备制止日本所有的运输穿过一条线,这条线大致从新加坡通过荷属东印度、新几内亚和新赫布里底群岛和围绕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以东。他们认为他们能做到这一点,因为这条线路的更大部分是一条相对来说没有狭小通道穿过的陆上屏障”。同时他们希望美国能影响南美各共和国在隔离中进行合作,办法是不与日本交往、禁运和抵制日货等。[113]

另外,双方一致同意,一旦要求联合行动,双方舰队应使用共同的通信与密码体系,并对此作出安排。

从6日到12日,双方继续制定具体的联络办法,并最终达成了一致同意的《会谈记录》,经第一海务大臣批准后,13日《会谈记录》最后签字。签字后,英国海军部为英格索尔举行了告别午餐,出席者包括东道主海军大臣达夫·库帕,第一海务大臣查特菲尔德,海军部战争计划局长菲利普斯和其他参加会谈的官员,外交部在艾登缺席的情况下由常务次官贾德干出席,另外还包括一位英国内阁官员和张伯伦的亲密伙伴、国防协调大臣托马斯·英斯基普爵士,这充分说明了英国对这次会谈的重视。

午餐后,查特菲尔德把英格索尔拉到一边,希望后者向李海海军上将表达他对从李海的部门派一个官员来考虑两国海军之间的合作的方式和方法表示感谢——如果这一旦变得必要的话。接着他谈到1936年的《伦敦海军条约》,即英格索尔代表团到伦敦的公开原因,并表示英国准备取消对主力舰的吨位限制。[114]至此英美海军参谋会谈正式结束了。英格索尔对这次访问结果感到满意,于1月18日离开英格兰回国。

这次英美海军参谋会谈所达成的《会谈记录》,是一项一旦与日本发生战争两国海军联合行动的非正式协议,它包括下述的7个部分,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

第一,双方舰队的组成、准备状态和舰队的最初行动。

就美国舰队来说:

1.申明使舰队进入全额满员的能力取决于总统宣布国家紧急状态。

2.目前服役中的美国舰队准备情况:在太平洋沿岸,除潜艇和飞机外,其他舰只均未达到满员而仅为85%;在大西洋沿岸的舰队达到50%。

3.美国将把主要舰队力量部署在火奴鲁鲁。如果宣布国家紧急状态,海军部设想舰队在太平洋采取利用日本托管岛屿的渐进行动,目前不打算派舰队去远东。

就英国来说:

1.申明海军部的政策是派往远东一支舰队,它在正常的战术和战略条件下足以对付日本舰队。

2.当前打算组成的远东舰队兵力如下:战列舰8艘,战列巡洋舰1艘,航空母舰3艘,8英寸炮巡洋舰8艘,6英寸炮巡洋舰11艘,远洋布雷艇1艘,驱逐舰小舰队7艘,潜艇25艘,以及必要的供应与维修舰只和一些小战舰。远东舰队的准确组成取决于随时间推移而进行的修改。

3.英国舰队将部署在新加坡,该基地于18个月后才能完工。

第二,关于一般的政策。其中包括:

1.双方同意在原则上政治行动将与海军形势保持一致,但承认达到这一点可能是困难的。双方还同意每一个国家的政治及海军措施应同另一个国家的政治及海军措施保持一致。为达到这个目的,双方一致认为必要的是英国舰队到达新加坡和美国舰队到达火奴鲁鲁应尽可能同时发生。然而双方承认〔某种〕情况,尤其是主要影响一国而不是影响两国的任何事件,都可能使上述政策发生困难。

2.双方确认英联邦的所有水域包括菲律宾的所有水域都允许英国海军自由使用。

3.对英国来说,一旦证明德国是一个敌手,将产生最严重的问题,他们极为担心英国在大西洋的贸易路线:在英国的大部分舰队开往远东以后,如果同意大利的敌对也同时发生,甚至会产生更严重的形势。因此在这样一场广泛的欧洲战争情况下,几乎肯定需要引起英国远东力量的相当大的减少。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英国在远东力量的减少,将要求进一步考虑可能产生的美国与英国舰队之间的直接战术合作问题。

第三,关于对目前的远东部队的政策。

对美国部队来说,双方认识到美国海军部很希望现在在华北的驻军撤退,并且在一旦出现紧急情况的时候美国的亚洲舰队将从华北的水域撤退。

对英国来说,英国海军部也关心英国在华北的驻军。如果决定2支主要舰队的行动将是平行行动,应该着重考虑英国在华北的驻军撤退到香港的准确时间,以及英国的中国舰队的大部分也将不得不撤退到香港或撤退到新加坡。

第四,关于在英国和美国舰队之间相互联络的安排。包括:

1.双方同意,由于两国舰队最初以及可能在某段时间内是极为独立的,因此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不可能在战术和战略方面有统一的指挥,然而战略合作将是必要的,这样的合作将要求共同的通信设施。

2.双方对两国海军的联络程序、相互承认的信号、使用的密码及情报交换作出了安排。

第五,关于通信人员的交换。

双方同意为设置2支舰队之间的通信设施,互相交换在无线电方面的有经验的人员将是必要的。规定在双方的远东舰队之间、主力舰队旗舰之间以及两国首都的大使馆内互相交换通信人员。

第六,关于一般的联络。

双方同意目前没有必要为广泛的联络目的安排进一步的措施。但如果两国政府决定采取平行行动,双方将有必要各自任命自己的一个了解战争计划的官员并互派到对方首都。

第七,关于战略政策。

1.一旦两国决定实行一个长距离的封锁,英国海军将负责阻扰大致从新加坡经荷属东印度群岛通过新几内亚和新赫布里底群岛到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以东的日本贸易。

2.美国海军将负责整个南北美洲在内的反对日本的贸易活动。美国海军还将确保对加拿大西海岸的广泛的海上防御负有责任。

3.双方同意,在目前阶段在两支舰队将活动的区域之间没有必要划定严格而固定的分界线。[115]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通过这次参谋会谈,两国海军不仅第一次就目前各自的舰队力量、详细准备情况和目前的远东政策等机密情报进行了交换,而且为将来一旦需要两国联合在太平洋采取行动的战略战术原则以及相互联络等方法作出了具体安排。

在英美海军参谋会谈的过程中,尽管由于英格索尔的反对,两国海军已经实际放弃了在目前进行海军示威的打算,但1月7日日本人在上海袭击2名英国警官的事件,使英国政府又重提海军示威的要求,但终因两国都不想真正采取行动而使这个问题再次被搁置一旁。

尽管从英国第一次提出英美联合进行海军示威的要求以来就一直遭到美国的拒绝,但在参谋会谈期间英国政府仍对这一行动抱有希望。1938年1月3日贾德干在给英国驻日大使克莱琪(Robert Craigie)的一封电报中指出,当时他之所以不同意克莱琪提出的对日本采取妥协态度的要求(按指中国海关问题),是因为“反日感情在英美都极为强烈,以致使双方讨论到海军的行动问题”。他同时告诉后者:“如果美国政府采取同样的努力,英国政府准备派8—9艘主力舰去远东。”[116]

1月7日,英国政府得知日本人在上海袭击了2名英国警官,认为这是再次劝说美国同意采取海军示威行动的时机。于是贾德干在与首相张伯伦商谈后,当天便打电报给林赛,要求他极秘密地通知美国政府,英国现在“必须考虑是否我们仍能继续使我们自己满足于道歉。我们或许必须考虑是否我们应当走得更远,在没有动员令的情况下,宣布我们正在完成某种海军的准备”,并要求他询问美国政府:“一旦我们不得不继续这一步骤,是否能指望他们的任何平行行动,例如派巡洋舰、驱逐舰和潜艇组成的特遣舰队到夏威夷,而其他舰队到太平洋港口。”[117]尽管林赛认为由于勒德洛提案将于下星期在国会表决,所以美国政府当前不可能这样做,[118]但他还是与韦尔斯进行了会谈,并告诉后者,实际上英国“所有的海军准备在没有实际动员的情况下已经完成了”[119]。

在法国休假的艾登也鼓励英国进行这种努力。他再次重申“如果我们要保持我们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的地位,我们就将被迫把更大部分的舰队运动到新加坡”,并表示他相信美国人不会袖手旁观看着大英帝国处于危险之中。[120]甚至张伯伦也指望美国这次能与英国一道行动。他在1月9日给他妹妹希尔塔的信中以一种极其无可奈何的心情提到他努力哄着“使美国人高兴”,并发泄地写道:“我真是希望日本人会袭击一个或两个美国人!……而我们最终将不得不单独行动并希望美国佬在不太晚之前会跟随我们。”[121]

但是美国的反应并不令英国感到鼓舞。1月10日,美国已经了解到英美海军参谋会谈的基本结果,当天勒德洛提案也以微弱多数被否决。在这种情况下,罗斯福立即召开政府会议,决定采取3个步骤回答英国的要求:第一,总统将在2天之内宣布现在正驶往悉尼的4艘巡洋舰中的3艘将接着访问新加坡;第二,如果英国宣布他们正在完成某种海军准备,那么在几天之内美国将宣布在太平洋的美国舰只将被派到干船坞去刮净船底;第三,在作了上述宣布之后,美国将很快宣布太平洋的军事演习将提前2—3个星期,它们大约在2月里的第二个星期开始。[122]

显然,美国政府只打算用上述的第1和第3个不太刺激日本的措施作为对英国要求海军示威的回答,而第2个准备行动的措施却要以英国决定行动为前提。

收到美国政府的回答之后,英国在是否决定行动以履行自己提出的海军示威建议的问题上陷入了进退两难之中。现在外交部、海军部和首相都反对采取行动。

在1月11日的一份备忘录中,贾德干认为“美国方面并未表现出非常愿意行动”,担心“无论我们以什么方式开始,我们都必须承认我们自己可能被引上最终决定派遣这支舰队去远东”的道路,但他问道:是否“当前的事件足以严重到证明开始沿这条路线的行动是有道理的”?外交部官员奥德(Charles W.Orde)也在当天评论道:“刮净船底并没有使美国政府在政治上承担义务,就如同我们宣布海军完成准备使我们承担义务一样。”在此事件之前,外交部常务次官范西塔特就反对派舰队去远东,他在1月5日给外交部的一份备忘录中明确地提醒道:“近来在德国军界存在着一种值得注意的希望我们能派我们的舰队去远东的迹象,这是一个事实,而且它有其不可忽视的重要性。”[123]

海军参谋长查特菲尔德在11日与贾德干进行了有关这个问题的讨论之后指出,如果宣布舰队准备航行到远东而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那么我们能采取的唯一进一步的行动便是派遣它”,这可能对我们与意大利的谈判起到相反的效果。[124]首相张伯伦更是坚决反对这样做。他在11日的一份关于这个问题的备忘录中指出:“就我们来说,我认为这将是一个派遣舰队离开的最不幸的时刻,因为即使日本人给以一个不能令人满意的回答,我们也不会被迫立即采取行动”。尽管他承认目前日本人的挑衅行为甚至比以前更为恶劣,但他的结论仍然是:“我们最好不做任何宣布。”[125]

于是,英国自食其言,否定了自己的建议,对宣布完成海军准备缄口不语。

1月13日,韦尔斯也向林赛明确说明美国希望避免与英国共同行动,部分原因是由于美国的公众舆论。他表示,尽管美国厌恶那种关于美国为别人火中取栗的胡言乱语,但不得不避免做鼓励这种说法的任何事情。但他说明在当前的任何时候都可以发出舰队访问新加坡的消息。[126]至此,英美关于在远东的海军示威的讨论再次烟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