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协定》签订后的11月12日,陆海军联合委员会要求联合计划委员会准备一份新的战略计划,即在应对一个或两个法西斯国家违反“门罗主义”的同时,采取措施应对日本控制菲律宾的企图,并且前提是设想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结成同盟,任一或两个法西斯国家的行动将得到其他盟国的支持,而民主国家将保持中立,只要后者在西半球的利益不受损害。[68]
1939年4月21日,联合计划委员会提交的战略报告主要对国际形势进行了分析,评估了战争的可能性,讨论了不同情形下美国同德意日作战问题。核心思想就是在两洋作战的情况下,美国在太平洋采取守势,重点放在防卫西半球上(巴拿马和加勒比地区),美国舰队的主要任务是控制进入西半球的大西洋通道。[69]这是联合计划委员会第一次针对真实可能的敌人设想全球战争的情形,尽管同样存在不够真实的政治场景,比如英法等欧洲民主国家保持中立。
但是,5月2日陆军战争计划局局长乔治·斯特朗(George V.Strong)向助理参谋长乔治·马歇尔指出,陆军和海军在西太平洋问题上的分歧仍然很大,对上述报告难以达成一致意见,万一战争真的发生,应从总统那里寻求国家政策方面的具体指示;另外,联合委员会下达给战争计划人员的任何指示,都应依据总统对国家政策的明确解释,这些政策包括:西半球防御,守卫菲律宾,美国在远东的地位,美国对英国、法国和其他民主国家承担的现实或潜在义务,以及美国有可能指望从民主国家得到哪些支持与合作。[70]
然而,罗斯福总统并没有给予军方及时的政策指导。于是,联合委员会责令联合计划委员会准备一套新的战争计划,力求包括对轴心国的联合进攻所能作出的所有战略反应。5月11日,新的战争计划方针被制订出来,命名为“彩虹”系列计划(Rainbow Plans),原有的“橙色”计划则被融入其中。
“彩虹”系列计划设想的总体形势是,德意日共同违反“门罗主义”,日本在其他两个法西斯盟国的支持下,武力侵害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利益,任一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举动最终将得到其他法西斯盟国的支持,成为三者的共同行动。设想美国得不到欧洲民主国家的支持,拉美国家也将保持中立,但所拟的每一作战计划将陈述在特定的作战行动区域美方可能从盟国或中立的民主国家所能获得的支持与合作,并且阐述如果美国支持民主国家或得到民主国家支持的情形。西半球的地理范围被界定为包括夏威夷群岛、威克岛、美属萨摩亚和西经30°以西的大西洋。
最初,“彩虹”系列计划拟由4个计划组成:
1.“彩虹”计划1:方针是通过保护西半球范围内美国重要利益遭受威胁的地区,来防止“门罗主义”遭到破坏,同时保卫美国本土及其属地,以及海上贸易路线。所设想的防御区域范围为南纬10°以北的所有西半球地区,美国将不向此范围之外或西半球之外派出军队。
2.“彩虹”计划2:旨在执行“彩虹”计划1中任务的同时,通过控制西太平洋来保护美国在该区域的重要利益。
3.“彩虹”计划3:通过使西半球的所有地区和国家政府免受外来的侵略,来防止“门罗主义”遭到破坏,同时保卫美国本土及其属地,以及海上贸易路线,但根据需要将派遣军队前往南美大陆的南部或者东大西洋地区。
4.“彩虹”计划4:在执行“彩虹”计划1中任务的同时,为决定性地打败德国或意大利,或同时打败这两个国家,派遣军队前往东大西洋地区,以及非洲大陆或欧洲大陆,或者同时前往这两个大陆。[71]
6月23日,联合计划委员会又对“彩虹”计划进行了修改,新增加了一个计划,目的是在执行“彩虹”计划1中任务的同时,设想美国、英国和法国协调行动,美国在欧洲大陆不作最大程度的参与,而是重点保护西方民主国家在太平洋的利益,打败敌国阵营在太平洋的军事力量。[72]这个新计划排在第2位,原来的“彩虹”计划2、3、4分别依次变为“彩虹”计划3、4、5。
“彩虹”计划1,最先于1939年7月27日完成,10月14日获罗斯福口头批准。主要内容是:
(1)巴西和秘鲁是具有较强政治影响力的亲法西斯的中立国,墨西哥对美国和法西斯国家都不友好,其余南纬10°以北的拉美国家将采取亲美中立的立场;英国和法国最初保持中立,但同情美国,反对德意日的侵略行动;身陷中国的日本将对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属地和利益发动进攻,并逐步威胁美国在东太平洋的属地;在正式宣战之前,将存在一段事实上的关系紧张和敌对状态。
(2)军队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巴拿马运河、加勒比地区、南美的北部、美国大陆和瓦胡岛的安全;最初西太平洋的属地和航线安全应由当地的驻军负责,战争爆发时能够派遣多少援军视情况而定;采取海上行动,切断敌人进入南纬10°以北西半球的所有交通线;派遣远征军阻止敌人进入能够威胁美国利益的地区或打败已进入上述地区的敌人;对敌人分散的海上运输和防御脆弱的属地发动进攻;在保护自己的海运和属地的同时,使敌人的侵略无利可图,造成有利于美国的和平谈判形势。
(3)陆军的任务是保卫美国本土及其属地,采取必要行动在南纬10°以北的西半球地区维护“门罗主义”,支持海军行动;海军的任务是切断敌人所有进入西半球的海上交通线,摧毁敌人在大西洋或西半球的海上力量,阻止敌人利用大西洋或跨太平洋贸易航线,保护美国的属地和海运,支持陆军的行动。
(4)规定相关的人员补充、物资补给、工业生产动员、立法支持以及同政府其他部门合作的情形。
(5)尽管美国一时不可能与欧洲民主国家和拉美国家结盟,但应寻求这些国家同意美军使用它们在西半球的军事基地及其设施。[73]
出于保卫西半球的目的,“彩虹”计划1设想了向瓦胡岛、阿拉斯加、巴拿马、波多黎各、巴西、智利等多处派遣部队,使用当地的军事基地。一方面,仅这些拟议中的远征军数量就已超过了美国当时陆军正规军的规模,因此需要动员国民警卫队和进行额外的招募;另一方面,计划没有过多考虑相关拉美国家对美军进驻的反应,仅建议国务院应征求相关国家的同意。另外,在当时孤立主义情绪较为浓厚的政治环境下,“彩虹”计划1没有考虑菲律宾和关岛的防御问题,仅将重点放在西半球的防御上。
“彩虹”计划2,完成于1940年5月中旬,主要内容是:
(1)在欧洲已爆发战争的情况下,美国卷入战争的风险在加大,如果欧洲战事结束,美国接着可能面临在没有盟国的情况下独自捍卫“门罗主义”及其在太平洋的利益;苏联和意大利保持亲德中立,预计未来可能站在德国一方,英法有效地控制着大西洋和印度洋,日本则在德意的支持下,武力侵犯美国和英法荷在太平洋的利益,将导致后者国家采取一致的行动。
(2)美国在战争中的贡献主要是在太平洋地区。
(3)美国及其盟国要面对的是德意日法西斯阵营,最初未参战的意大利将造成地中海航行的安全问题,苏联最初则保持中立,这两个国家站在德国一方参战不会改变轴心国在远东作战的性质;中日之间的战争将继续,日本将控制香港和欧美国家在华的租借地,但日本不得不在华留有重兵;日本将占领荷兰在北婆罗洲的石油港口,日本控制的马绍尔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和加罗林群岛的军事力量将进一步加强;日本与苏联的关系紧张将迫使日本不会缩减在“满洲”与西伯利亚边界或在蒙古的驻军;在美军主力部队抵达远东之前,关岛、吕宋岛以及英国、荷兰在东南亚的一些属地将落入日军之手。
(4)除了太平洋、加勒比和沿海地区,英法海军将保护美国的海上贸易,以使美国集中海军力量于太平洋,充分利用英、法、荷在远东军事合作所带来的好处;美国的陆海军将横渡太平洋即刻前往东印度群岛阻挡日军,袭扰日本的贸易,尤其是来自日本占领之下的荷属东印度的石油,后续援军则通过大西洋-印度洋路线抵达;与中国合作,进一步增强日本所面临的军事和经济压力;通过和平谈判,迫使日本撤出中国香港、菲律宾和关岛。
(5)鉴于英国打算派遣3艘战列舰前往新加坡加强防御,美国舰队也将前往新加坡和东印度的其他基地;在美国主力舰队驻守新加坡的情况下,将派1.3万名海军陆战队官兵和6.1万名陆军官兵,加上370架战斗机,在动员后的2个月内前往该地区;如果打算发起攻势,在动员5个月后,陆军将每月向东印度地区派遣8万人。[74]
拟议中的“彩虹”计划3,主要也是一个太平洋作战的计划。但是,由于1940年4月至6月德国在西欧和北欧的一系列军事上的胜利,导致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低地国家和法国落入德国之手,英国也岌岌可危,这打乱了美国军事计划制订的正常节奏。美国政府对英国生存下去的能力感到怀疑,于是军方的联合计划制订人员把注意力放在了防守美国本土和西半球上,放弃了“彩虹”计划3的制订工作。“彩虹”计划2也因为在新的形势下会将美国本土的关键地区置于无人防守的境地,最终没有提交联合委员会审批。
应当时欧洲严峻形势而生的“彩虹”计划4,于1940年5月31日完成,8月14日获罗斯福总统批准。主要内容是:
(1)随着欧洲战火的扩大,一直存在美国被卷入其中的可能性,欧洲战事结束后,德国和意大利将在南美洲采取行动破坏“门罗主义”,同时日本将在太平洋武力损害美国的利益,其他国家将保持中立。
(2)计划制订的目的在于,最有效地使用美国的武装力量打败敌人对美国本土及周边海域、东大西洋地区、足以威胁美国重要利益的地区以及美国在太平洋西至包括乌纳拉斯卡(Unalaska)和中途岛在内的属地的入侵。
(3)美国针对的敌方势力是德意日阵营,英法在军事上的失败将导致欧洲战事结束,德意海军加上俘获的英法舰队在规模上将同美国海军持平或有所超过,德意将宣称拥有英、法、荷、丹(麦)所有殖民地的主权;在中国不得不留有重兵的日本,将在德意的支持下控制远东地区;对日本和美国持非善意中立的苏联,将向印度扩张势力,在墨西哥加强共产主义活动;英国的自治领、爱尔兰和印度将完全脱离英国独立,加拿大将兼并纽芬兰并抵制德意对其领土的入侵;德意少数民族以及同情分子将组织起来威胁到巴西、秘鲁和墨西哥的稳定,所有的美洲共和国将保持非交战立场,除墨西哥之外,其余将同意美军自由进驻和使用其陆海军基地;英、法、荷、丹在西半球的殖民地将不会有组织地抵抗美国的占领,但会遭遇同情敌方分子的无组织抵抗;正式宣战之前将有一段关系紧张且事实对抗的时期。
(4)巴拿马、加勒比地区、美国本土、阿拉斯加往西至乌纳拉斯卡、瓦胡岛和巴西东北部地区是首要关注的区域,切断敌国进入西半球的所有海上交通线,有必要占领英、法、荷、丹在西半球的所有属地,派遣远征军防止敌国使用西半球的军事基地;日本将占领菲律宾、关岛,并对通往夏威夷、美国西海岸和阿拉斯加的海上交通线进行袭扰,但避免同日本爆发事实上的战争;与加拿大建立攻守联盟,共同防御纽芬兰和格陵兰岛,同阿根廷合作共同防御马尔维纳斯群岛和南大西洋;最大可能地动员工业能力,增强自身的军事力量。
(5)派遣大约3万人的部队前往加勒比地区,1.8万人前往波多黎各,1.95万人前往巴拿马,3万人前往巴西,3万人前往纽芬兰和格陵兰岛,6 600人前往阿拉斯加,3.4万人前往瓦胡岛,1.5万人前往南美洲的西部沿海;在动员后的6个月内建立10个师的后备力量。[75]
尽管“彩虹”计划4强调西半球的防御,但在半年内派遣如此规模的军事力量实际超出了当时美国政府的能力。此外,海军作战部长哈罗德·斯塔克(Harold E.Stark)反对从太平洋撤出舰队,罗斯福总统也对将大部分舰队从太平洋调至大西洋的建议予以否决,而且罗斯福不顾军方人员的反对,延长对英国的物资援助并与英国达成基地换军舰的交易,让舰队驻守在珍珠港,对日本实行经济制裁。
9月27日,德意日三国缔结军事同盟,使美国面临多条战线同时作战的危险。英国政府则要求美国向新加坡提供援助,建议重开两国军事参谋人员之间的会谈。虽然美国军方对把大西洋的安全交给英国负责不放心,并且担心英国政府会利用美国去保卫大英帝国的利益,但美国决策者们看到美国的安全此时与英国的命运紧密关联。[76]
此外,英国在不列颠之战中劫后余生,打消了美国军方对英国能否继续生存下去的疑虑。联合计划人员认为有必要调整美国的战略,以确保英国人继续战斗下去,同时还不能落到美方被英国人控制的地步。[77]这就需要军方计划人员拿出一套全球性的战略计划,而不是像“彩虹”计划1和4那样局限在美国大陆和西半球的防御,同时让两军种、国务院和总统都能接受,但罗斯福像以往一样拒绝提供政策方面的指导和明确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