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第一个“与盟国共同作战”计划科目演练是以与日本作战为核心,它设想美国、苏联、英国、中国共同与日本及伪“满洲国”方面作战。主要内容是:
日本对苏联不宣而战,美国首先对远东冲突进行调解,但日本拒绝妥协并挑衅,美国遂加入盟国对日作战。战争之初,日本在远东占有区域优势,菲律宾失守。对于美国海军来说,在西太平洋过早寻求与日本海军决战,由于缺少基地,风险较大,而逐步占领通往远东的基地是比较稳妥的战略,只是时间较长且陆军投入较大,但英国海军可以给予支援。美国和英国向盟国提供物资援助,最终盟国强大的实力确保了战争的胜利。鉴于公众、国会的孤立主义情绪和《凡尔赛条约》强制和平的教训,战争胜利后美国不对外承担政治义务,不主张完全摧毁日本,因为如此会导致苏联主导远东而不利于美国;美英对原日本委任统治的岛屿进行托管,但美国愿意将托管权让与英国,前提是英国以西印度的领土进行交换。这个计划是基于当时远东的时局,可以看作是传统“橙色”计划的进一步演绎。
1935年的计划演练主要针对当时的欧洲形势,希特勒上台后挑战《凡尔赛条约》,德国和日本缔结“钢铁同盟”。美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及远东盟国共同对德国、奥地利、匈牙利、南斯拉夫结成的“纳粹同盟”作战。设想意大利在英法支持下占领阿尔卑斯山勃伦那山口及奥地利城镇引发欧洲战争,日本与德国签订秘密协定,宣布禁止美国舰队在东经180°以西海域活动;美国一开始宣布“武装中立”,但因德国和日本突然袭击美国舰只而卷入两洋战争,与盟国共同作战;美国将派遣至少25万但不超过50万的远征军前往欧洲,但不充当主要角色,只是协助英法打败欧洲的“纳粹同盟”,重在重建战后欧洲和平;同时在夏威夷驻扎一支强大的舰队威慑日本,欧洲战争结束后再与盟国集中力量打败日本。
1936年的“与盟国共同作战”计划演练跟1935年大致相同,只是意大利由于入侵埃塞俄比亚加入了德国、奥地利、匈牙利组成的“中欧联盟”,盟国成员有美国、英国、法国、希腊、土耳其。计划设想“中欧联盟”侵入捷克斯洛伐克,获取它的工业资源,接着占领罗马尼亚获取油田,日本作为同伙在远东扰乱盟国的贸易运输予以配合;美国试图保持中立,但一系列的挑衅迫使美国参战,美国仍然坚守“德国第一”的战略原则。相对于1935年的计划,美国远征军人数增加到75万人,美国海军在欧洲扮演有限角色,重点放在太平洋,加强夏威夷、巴拿马运河、阿拉斯加的防御。
1937年的计划名为“欧洲与太平洋”,假想敌是德国、波兰、意大利、奥地利、匈牙利、阿尔巴尼亚、希腊、土耳其、日本,盟国为法国、苏联、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英国和美国。计划设想美国参战时,德国已经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北部,日本与美国暂时没有交战,美国海军参与地中海的防御,并给予英法等盟国军事物资援助;日本则与苏联在西伯利亚进行战争;当全面战争爆发后,“德国第一”依然是既定的战略原则。该计划实际和以往计划没有大的区别,只是进行了局部的调整。
1938年和1939年受当时陆海军联合委员会将美国战略重点放在西半球防御上的战略影响,“与盟国共同作战”计划主要设想轴心国通过西非入侵南美巴西沿海,在中南美制造叛乱,最后通过墨西哥威胁美国本土。该计划建立在对原有“橙色”计划和“紫色”(巴西)计划修改的基础之上,名为“橙色与紫色”计划,意在维护传统的“门罗主义”,与后来的“彩虹”计划4十分相似。
1940年春开始的最后一个计划科目演练,受联合计划委员会正在制订的“彩虹”计划的影响,名为“彩虹X”(Rainbow X)。计划设想在德国统治欧洲大陆的情况下,盟国应按照如下步骤进行战争:(1)在德国周边开辟战场,分散德国的力量和资源,以此增加对德国的压力;(2)在施加上述压力的同时,经济上窒息德国;(3)在德国被削弱前,盟国避免与之决战,当条件成熟时再对其发动联合总攻;(4)盟国将尽其所能打败德国。“彩虹X”估计战争至少要进行2年,战略基石是首先打败德国,同时在太平洋保持防御态势,德国战败后再集中力量打败日本,“德国第一”的战略原则与以往的计划相同。[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