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兰朵》:中国公主中国演绎(1 / 1)

2010年11月27日,国家大剧院第五轮《图兰朵》圆满落幕。三年里演了五轮,对于西洋歌剧这种高雅艺术,在中国这个整体艺术欣赏水准仍亟待提升的国度,堪称小小奇迹了。

意大利歌剧《图兰朵》是中国国家大剧院第一部本土制作的歌剧。选择这个剧目的动机十分明显:这是西方的经典作品,又是中国题材,属于中西合璧,既彰显剧院的国际追求,又照顾本土市场。除了《图兰朵》,恐怕没有第二部戏有这样的功效了。国家大剧院版特意重新续写了作曲家普契尼未完成的最后十几分钟的音乐,但该版的定位主要体现在导演和舞美。对于世界上别的歌剧院,《图兰朵》只是百十来部常演歌剧中的一部,但对于中国国家大剧院,自搬上舞台的那一天,它必须担起台柱的重任,必须吸引广泛的观众群。

我最早看的是第二轮,当时仍能从第一轮观众那儿感受到新鲜与好奇。这回看完演出,更多是体验了该制作的耐力。舞台艺术这玩意很有趣,有些戏第一次看极具冲击力,惊为天人,但第二次看的时候就有点儿像看同一个魔术,动作手法全一样,就是找不回神奇了。诚然,歌剧的剧情没有悬念可言,演员阵容频繁更换是国际做法,现场表现则属于不可控因素,是内行津津乐道的内容。你可能会反驳:一般观众看一遍就够了,第一印象就是全部印象。这话没错,但我发现,一个剧目经得起反复看,往往是成为保留剧目的一项重要指标——尽管每场演出的绝大多数是新观众。我曾在好几个城市欣赏过音乐剧《歌剧魅影》,但每次都能得到如初次观看的美妙体验。我能想到的反面例子或许不是最典型的:1966年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搬进林肯中心的开场大戏是委约创作的《埃及艳后》,古埃及题材搭配美国的大牌作曲家和歌唱家,但热门话题未能促使其成为保留剧目。

在西方歌剧院,一个成功的制作大概能保留二十来年,平均三五年拿出来演一回。我们现在影碟上看到的纽约大都会版《指环》便是20世纪80年代末的创作,一直到2010年才被新版替代。而莫斯科大剧院的那个传统版《奥涅金》更是演了60多年才换成新版本,即是2010年年初来中国巡演的那个,而且该版2006年甫问世便受到广泛质疑,可见老版之深入人心。我不敢预测国家大剧院的《图兰朵》能演多少年,但我还是看好它的潜力和耐力。我发现,咱们这个《图兰朵》能扛下大剧院当家花旦的重任,主要在于它的魅力是均匀分布的,它既提供了内行所需的门道,又充分考虑了能吸引外行的热闹。

大剧院舞台上的《图兰朵》非常气派,不愧于大歌剧的称号;舞台空间的利用很充分,上天入地无所不用尽;导演陈薪伊意识到这个故事不能放置在某个特定的朝代,因此视觉风格有浓郁的中国风,但又不局限于历史,反而耐人咀嚼;楼灵公主的背景故事不再停留在唱词里,而用舞蹈演员演绎出来。所有这些增强了通俗性,使得那些仅能辨认“茉莉花”和“今夜无人入睡”的观众目不暇接。百老汇曾经请《红磨坊》的导演打造了一版每天上演的歌剧《波西米亚人》,咱们大剧院的《图兰朵》虽然不可能每天上演,但按照现在的势头,一年演几轮都是有可能的,它有可歌可泣的悲剧和风趣搞笑的喜剧,有风云诡谲的历史和柔肠寸断的爱情,还有许多并非耳熟能详的中国旋律。总之,无论是北京观众及来京访客,大剧院的《图兰朵》极可能成为众多国人接触西洋歌剧的首次惊艳。

鸟巢版的门道与热闹

2009年10月,鸟巢版《图兰朵》华丽登场,张艺谋得到的现场掌声最为热烈。一年前的奥运开闭幕式让他获得了全世界的喝彩,但那种喝彩是通过媒体报道转述出来的,不如现场体验那么真切。

鸟巢版《图兰朵》能取得开门红,仔细想来,乃意料中事。张艺谋跟这个团队合作这部歌剧已有13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96年佛罗伦萨为纪念《图兰朵》首演70周年所做的版本。之后,该团队再接再厉,打造了太庙版、韩国版、德国版。而舞美设计高广健的国家大剧院版本,在艺术上更是可圈可点,值得称道。

我有幸欣赏过国内外十多个版本的《图兰朵》,留意到国内的宣传词都喜欢用“回娘家”一语。在我记忆里,内地较早介绍这部歌剧是靳羽西在20世纪80年代一档电视节目中。其实,我们最初对《图兰朵》是抱有戒心的,甚至禁止它上演,因为它并非中国产品,没有史实依据,对中国的描写也不尽符合当年的条条框框。它是20世纪初欧洲人对东方仍甚少了解但又极具好奇心时所想象出来的东方故事,故事雏形来自波斯的《一千零一日》(而非其姊妹作《一千零一夜》)。

对于不熟悉西洋歌剧的中国观众,初次看到《图兰朵》的感觉,多半不是元妃省亲,而更像是洋媳妇披上了凤冠霞帔。乍一看挺中国,看得越久就感觉越陌生。从普罗大众的角度,这部歌剧只有两首堪称上口的曲子,一首是咱们自己的《茉莉花》,另一首是被帕瓦罗蒂在世界杯上唱红的《今夜无人入睡》。小资一点儿的观众会为柳儿的那两首简短的咏叹调鼓掌,一方面是幺红精湛的演唱,另一方面柳儿这个角色比较符合咱们对东方女性的定位。其实,《图兰朵》中有多首中国旋律,不过多数早已被国人遗忘。

《图兰朵》是中国题材的西洋歌剧,在我们这个宽松的、经济日益全球化的环境里,可视为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一个成功案例。在表演艺术领域,无论是中国排演西方剧目,还是欧美引进中国题材,能成为经典的极其罕见。正因如此,要在全世界推广中国文化,它不得不充当领头羊的角色。为何不用京剧?因为京剧在西方是被当作博物馆艺术来欣赏的。《江姐》?他们的意识形态不能接受。杂技?在西方有市场,但我们自己觉得不够“高端大气上档次”。至于西方接受的剧目,黎锦扬的《花鼓歌》是讲美国华人生活的;《蝴蝶君》的故事背景对我们不利……总之,可选择的戏几乎没有。

鸟巢版的制作方希望能全球巡演并在北京驻演。对于一个如此庞大的制作来说,巡演大概是为了积累名声,驻演才是商业经营的正道。但《图兰朵》这个剧目对于驻演似乎过于高雅,商业卖点不够密集。总不能指望两个多小时只为了听两首熟悉的旋律吧。当然,这个版本有不少别的吸引眼球之处,比如布景、服装、多媒体等,但这些卖点是否足以长期维持公众的兴趣?我现场打听了一下,不少人是冲着热闹去的,并承认没看懂。若只为热闹,把奥运开闭幕式的剧目压缩修整一下,岂不更有看头?

歌剧只是幌子,热闹才是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