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2日是值得中国歌剧迷记住的一个日子。这天晚上,普拉西多·多明戈登上了中国国家大剧院的舞台。身为工作狂,他曾作为“三高”之一来中国放声,开过演唱会,甚至唱过音乐会版歌剧;但对于一名歌剧演员,出演舞台版歌剧才能算登堂入室。而那正是一场王的盛宴、一场歌剧艺术的盛宴。
《纳布科》是威尔第的成名作,但算不得他最知名的作品。古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前630—前562)是一个秦始皇式的暴君,纳布科是这个真实历史人物的意大利文的缩写。剧中他刚愎自用,征战犹太王国并将当地百姓沦为奴隶,而且亵渎当地宗教,自称为神。他的女儿具有麦克白夫人的野心,试图篡位,将他囚禁。他最终觉醒,将自由还给犹太人民。
这是一个男中音角色,音域极其适合事业步入一片夕阳红的多明戈大师。尚在学徒时期,他便学过男中音,随着年事渐高,他的中音区闪耀出浑厚的魅力。然而,舞台上的多明戈远不止唱得精彩,他全身心投入角色,赋予其极大的悲剧力量。多明戈演绎的纳布科,上场时充满威严,略带暴躁,发疯称神时透露出一阵癫狂,但不过火,依然保留了人物的基本人性。如此,最后的转折便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72岁的多明戈,音色没有一丝老态和倦意。他的艺术生涯跨越50多年,演唱的歌剧角色已达到142个,其中不乏经典。论剧目跨度和艺术高度,他是当之无愧的当今歌剧之王。更神奇的是,他从未失手过,年复一年那么多演出(包括原创剧目、指挥、歌剧院管理),几乎没有不在状态的时刻。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真可称得上“神”了。跟纳布科不同的是,这个歌剧之神的性格和人缘却好得出奇,按我们的说法,堪称德艺双馨。
本次国家大剧院版《纳布科》还有一大惊喜,那便是旅德男低音歌唱家李晓良首次在国内歌剧舞台亮相,那声音和气场,全然是巨星风范。孙秀苇和杨光曾在多明戈歌剧比赛中获奖,这回均十分出彩,尤其是孙秀苇的角色属于高难度。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和合唱团也表现出优异的水准,音乐层次分明,情感充沛。“希伯来奴隶之歌”唱得克制而令人动容。
本版《纳布科》的舞台设计重返古典,豪华但不抢戏,多媒体运用也恰到好处。演员的调度没有刻意追求写实风格,一切以唱为主。这十分符合剧本对故事的处理。原剧情节多转折,但戏剧性强烈的情节基本都没有正面描写,反而把重心放在对人物的心理刻画上。这或许不能满足“外行看热闹”的需求,但有如此强大的歌唱家阵容,舞台做好烘托就足够了。
威尔第男中音
因为这场《纳布科》,我在2013年8月27日凌晨,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的酒店里,第一时间从亚马逊网店订购了当天推出的多明戈新专辑《威尔第》。他以前出了包括所有威尔第男高音独唱曲目的整套唱片,这回是首次出版男中音专辑,也算是纪念威尔第二百周年诞辰。
这张专辑是2012年年底录制的,或许当时大师还未准备,故里面没收入《纳布科》的咏叹调。不过,70多分钟绝对没有偷工减料。几遍听下来,原先内心想好的赞美基本都不适用。当然,演唱绝对称职,但也绝对没有惊喜,压根没有看现场演出的震撼。第一首《麦克白》,颤音几近失控。《弄臣》倒是好多了,情感的演绎非常到位。总而言之,多明戈的演绎能力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因年龄造成的不完美,这也是看影碟或看现场为何效果出色的原因。当视觉形象被抽离,声音本身的重要性便凸显出来。还有一个小小吐槽:尽管大师年过七旬,尽管他原本音域就偏戏剧男高音(故能唱瓦格纳),尽管威尔第男中音的音域普遍偏高,他的音色跟前辈或同辈的威尔第男中音相比,依然偏高偏亮。
当然,如此这般挑剔是不近人情的。当年卡拉斯退出舞台时,有人说,她的嗓音唱不了诺尔玛或托斯卡,但唱莫扎特绰绰有余,唱女中音角色游刃有余,她录制的《卡门》和《参孙与达丽拉》便是明证。如今,以歌唱为生命的多明戈表现出生命不息艺术不止的精神,我们歌迷应该庆幸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