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建议(1 / 1)

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对中国是一件大事,对世界也是一件影响巨大的事情。中国这样一个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拥有巨大潜力的国家,它的发展战略将对世界格局变化产生直接持续的影响。《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突出了“改革”这个词,在文化发展方面涉及文化管理体制、文化市场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开放四个方面。《决定》明确提出“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文化领域的改革将如何塑造中国电影产业的未来尚不明确,但是毋庸置疑,这次改革将对中国电影的创作和传播产生重要影响。

截至2013年12月8日全国电影票房已超200亿元,其中国产片票房占比约56%。全年有5部国产电影票房超5亿元。国产电影在本土市场赢得主体地位,一批年轻导演和演员开始成为中国票房市场的主角。

“打铁还需自身硬”,走出国门必须首先站稳脚跟。“十八大”以来,“中国梦”“正能量”“美丽中国”等一系列热词逐渐解决了中国电影文化主体性问题,解决了中国电影创作方向、传播内容的问题。站在这个基础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必将迎来新的历史契机。

1.“中国梦”是中国电影文化国际传播的主体,解决了中国电影创作什么,传播什么的核心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不断阐释“中国梦”理论的内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理论极具包容性。它不是对中国特殊时期、特殊领域的概括,而是对中国发展的普遍性概括,为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将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美国梦”就一直对美国电影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许多世界上最优秀的电影工作者怀着“美国梦”去美国,美国电影成为“美国梦”的布道者。“美国梦”是美国软实力的象征,给美国带来巨大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利益。

中宣部领导在中国电影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指出,广大电影工作者要把描绘“中国梦”、弘扬“中国梦”、抒发对“中国梦”的美好憧憬,作为应有的历史担当,用影像记录伟大时代,用光影展现人间真情,生动形象地讲述中国人的光荣与梦想、奋斗与成功。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灵魂,深刻地融入电影创作之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唱响时代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但是鸦片战争之后,各种社会理论不断冲击中国的知识分子,造成文化和思想多元化的局面。中国电影根植于中国文化的土壤,具有独特的个性。但是,由于多元文化的影响,表现什么、传播什么的问题,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今,“中国梦”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和包容性,抓住了“中国梦”就抓住了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抓住了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核心,也就抓住了中国电影的精神内核。中国电影是中国社会的影像,中国文化是中国电影影像的本体,在中国文化中精炼出的“中国梦”则是中国电影本体的核心。因此,“中国梦”作为中国文化核心,解决了中国电影发展的方向性问题,解决了中国电影应该立足于什么样基础的问题。“中国梦”当然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理论,它能够给中国带来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巨大利益,能够给中国电影的发展指明方向。

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倡导“第三极文化”理论,倡导中国电影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融通中外以求超胜。“中国梦”确定了中国文化的核心,解决了多元文化中中国电影主体性问题,解决了中国电影应该表现什么、传播什么的核心问题,将对中国电影行业的发展产生直接而持续的影响。电影工作者应当把“中国梦”作为电影创作的重要主题,进一步增强创新创造活力,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推动中国电影走向世界。

2.增加汉语的传播途径和传播渠道,保护中国娱乐地缘政治利益,巩固汉语言文化圈

中国电影文化国际传播与汉语的国际传播有直接关系。受访者对汉语掌握程度与其对中国电影的熟悉和喜爱程度成正比。因此拓展汉语的传播渠道可以促进中国电影文化的国际传播,中国电影在世界上影响力的增强有利于汉语的传播,有利于中国文化影响力的增强。日本、韩国、东南亚等传统汉语言文化圈国家对中国电影的认同度较高。巩固和加强汉语言文化圈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并向其他文化圈渗透,不仅关乎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而且关系到中国娱乐地缘政治利益。

传统上,受汉语和中华文化影响较大的周边如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对中国电影比较认同。在电影版图上,这一地区属于中国娱乐地缘政治的核心区域。如今,由于英语流行,美国文化对中国及周边国家具有强大的渗透力,美国通过贸易手段、外交手段主动出击开疆拓土,英语成为本地区的强势语言,美国大片在中国及中国周边地区的电影娱乐市场占据了重要地位。此外,美国不断与同属东方文化的印度加强合作,通过印度电影冲击东南亚、南亚、中亚娱乐市场,抵消中国电影文化的影响力,影响中国文化的地缘政治结构。同时,汉文化影响力较强的区域内娱乐地缘政治也在变化。日本电影、韩国电影不仅各具特色,而且对中国电影市场不断造成影响,主导地区娱乐市场的趋势明显。东南亚电影不断进步,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中国电影国际传播面临的多重娱乐地缘政治挑战,形势并不乐观。

当然,中国电影国际传播也面临着良好的机遇。中国“嫦娥”飞天、“蛟龙”入海、航母远出大洋,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吹响深化改革开放的号角,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世界关注中国,希望了解中国正在发生的变化。中国电影工作者应当抓住机遇,创作反映中国社会变化的影片,这不仅是文化的传播,也是信息的传递。中国电影是外国观众了解中国社会的重要工具。在全世界大力推广汉语,不仅对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也非常重要。

3.创新驱动发展,不断增强中国电影创新能力,将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抢占多媒体时代国际文化传播的制高点

电影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它的诞生、发展与科技进步、思想解放密不可分。互联网对电影的制作、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顺应全媒体时代电影发展趋势,将技术进步与文化传播相融合,是中国电影国际传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2012年年底至今,中国电影发展成果有目共睹,数据不断更新。这是中国电影行业从管理者到从业者数百万人努力的结果。作为现代创意产业的一部分,中国电影行业的潜力还很大。中国拥有庞大的电影市场,观影人群每年递增20%以上,观影市场不断成熟。中国电影不断革新,新技术应用、院线建设都与世界前沿接轨,有些甚至走在世界前列。然而,中国电影行业的问题依然突出。近三年数据调研结果显示,外国观众对中国电影及中国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但是受访者普遍反映,中国电影在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上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些东西影响了他们对中国电影的理解。问题背后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是归根结底需要通过创新实现发展。无论是电影体制的创新、电影创作方法的创新、电影营销手段的创新,特别是电影内容的创新都是必要的和必须的。如果只是沉溺于中国文化的吸引力,不认真分析方式和方法,中国电影将难以取得长远的发展。

2013年7月,《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中国新增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70.0%。网络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2013年12月5日,4G牌照正式发放,预示着新一轮的技术革新和网络升级正式开始。中国电影的创新与发展,应当与网络时代的创新与发展相融合,抢占全媒体时代的制高点。

调研显示国外观众主要通过网络观看中国电影。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必须考虑网络版权问题。一方面要严厉打击盗版,打击盗版是为了防止不良影像、不规范的翻译等影响外国观众对中国电影的接受能力;另一方面要开放版权,增加外国观众观看中国电影的官方渠道。比如中国电影频道节目中心拥有国产电影片库95%的版权,拥有北美和香港落地的两个国际频道。其官网http:www.m1905.com拥有大量电影资源,但是大部分电影没有外语字幕,造成节目资源的浪费。通过市场手段引入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民间力量、盘活资产,在体制和技术上不断创新是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4.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应传播“正能量”,加强类型片创作,对国内外市场进行精准营销

中国文化本身是多元文化和大一统文化的矛盾统一。多元化和大一统都是中国文化的内在需求。因此,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的指向性是“包容”与“平等”。对中国电影来说,不仅要面对中国国内多元化的挑战,也要面临走出去,去迎接国际上多元文化的挑战。多元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电影中反映的中国社会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造成中国电影反映的内容越来越局部。一些负面的情绪和图像,造成了对于中国形象的损伤。中国面临着国内外多元文化的挑战,应当发掘多元文化中积极的一面,摒弃消极的一面。中国电影应传播“正能量”,用镜像传达中国人的生活、梦想。摄影机并不是客观记录的工具,当创作者拿起摄像机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倾向性。既然倾向性不可避免,就应该努力发掘“正能量”,通过操控摄影机的人的手,向观众传达“正能量”。并不是说追求“正能量”就一味歌功颂德,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视而不见,而是应当用积极、正面的态度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如果一个社会的主流思想能够理性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那么它的发展就更加稳定。传达“正能量”的方式不应该呆板、僵化,应该同样充满正能量。电影工作者应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引导观众追求真善美,鄙弃假恶丑。中国需要一支充满正能量的电影工作者队伍。

近三年的调研数据显示,功夫片、动作片是外国观众最感兴趣的中国电影类型。但是,近年来,功夫片、动作片出现了一些不好的趋势。表面上看是情节过于复杂、缺乏条理,如《鸿门宴》《血滴子》《天机·富春山居图》等;而根本原因是电影传达的厚黑学较多,缺乏对人生、对社会的正面关照和引导。2013年以来,有5部电影票房超过5亿元,分别是《西游·降魔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国合伙人》《北京遇上西雅图》《狄仁杰之神都龙王》。其中《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国合伙人》票房分别达到了7.2亿元、5.4亿元,不仅赢得了高票房也获得了比较良好的口碑。中国电影应该脱离依靠一两部功夫大片、动作大片支撑票房的畸形发展局面。应当突破类型限制,在电影表现方式和表现内容上拓展领域。只有我们真诚地表达对光明和美好的诉求,我们的电影才能够打动国内外的观众。

5.中国电影需要国际化的视角,表现全球化的诉求,应当鼓励具有中西方文化背景的青年电影工作者创作

《人再囧途之泰囧》《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北京遇上西雅图》令青年导演徐峥、赵薇、薛晓路等获得票房上的成功。他们的成功为中国电影增添了新活力。这些青年导演都有多年从业经验,熟悉中国电影行业的游戏规则。他们了解中国社会的现状及普通人的精神诉求,因此创作出的作品“接地气”,能够获得主流观影人群的认可。

20世纪80年代电影导演辉煌时代之后,中国社会不断变革,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主流电影观众的需求和品味不断转移,中国电影面临的内外环境都在发生着改变。以表现社会矛盾和文化寻根为主题的电影慢慢被观众抛弃,年轻观众具有更广泛的国际视野和信息接受能力,更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情。宏大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不再是电影的主角,而是年轻人眼中的故事背景,他们需要在电影中找到认同感和存在感。在这样的背景下,年轻导演走向前台具有必然性。

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并不是通过简单表达“人类普遍价值观念”“民族特色”就能实现的,而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主导,民间参与,最重要的是需要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能够准确把握国际市场潮流的青年电影工作者队伍。徐峥、赵薇、薛晓路等拥有广泛的资源,能够脱颖而出。但是,只有两三个人是支撑不了中国电影市场的。许多具有才华但是缺乏机会的青年导演被埋没。因此,应当从政策的层面上鼓励青年电影工作者的创作,在资金上向这些青年导演倾斜。他们的活力和创造力,是中国电影行业的动力,他们正是中国庞大电影行业的基础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