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官方渠道构成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主流(1 / 1)

电影是一个国家推动民族传统文化走出国门、塑造国家形象、展示并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渠道。因而,对于每一个国家而言,电影的海外推广都具有文化意义上的官方诉求,我国也不例外。走出国门的中国电影可以使国外观众了解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伦理观、审美理想、生命力、精神风貌、社会状况等,进而形成对中国国家、国民及文化的整体认识和总体评价。据有关调查显示,最为美国普通民众所知的两个中国人是李小龙和成龙,这显然都是因为承载他们银幕形象的电影广为传播的结果。正因如此,中国电影的对外交流活动以及电影对于国家形象的塑造和表现问题越来越受到官方的重视。

中国电影对外交流活动主要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指导,并由其下辖的中国电影集团、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中央电视台6套电影频道等国有电影机构直接参与承办。这些机构策划、组织、支持、协调在海内外举办的中国电影节(展),选送优秀影片参加国际电影节,充分做好中国电影对外交流的公益性活动。

(一)在境外举办“中国电影节(展)”,集中推介中国电影

2013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为主导的电影机构充分利用政府的外事活动,联合外交部、文化部等部门先后在48个国家及中国港澳台地区举办了113次中国电影展,展映影片951部次,与2012年相比增加了8个国家、337部次影片。[1]这些电影展映活动致力于呈现当代中国电影佳作,展示中国电影人的才华和风采,让更多海外观众了解中国文化,感受当代中国的脉搏和当代中国形象。

从题材来看,境外展映的影片涵盖历史片、剧情片、动作片、战争片、纪录片、儿童片等多种题材,全面反映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为其他国家和地区增进对我国文化的了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数量分布来看,2013年我国在欧美国家展映电影数量最多,分别为279部次与215部次,占总展映部次的29.33%和22.6%。亚洲国家展映数量居第三位,非洲、大洋洲国家与中国港澳台地区占比较小(见图4-1)。我国影片着力进军欧美西方国家,一方面是为了消弭文化隔阂,另一方面也力求跻身于世界电影市场的核心地带;港澳台与大陆文化亲缘性较强、联系较紧密,不做重点要求;非洲与大洋洲展映数量较少,除了文化折扣因素之外,也与这两个地区在世界电影市场被边缘化有关。

图4-1 2013年中国在全球各地展映电影数量

(二)选送优秀影片参加国际电影节及交易活动

自1932年意大利举办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起,至今世界上已举办各种名目的国际电影节300余个,参加国际电影节的影片不仅承担着塑造国家形象、建立族群认同的重要使命,还可以提高影片的曝光度,创造更多的交易机会。2013年,我国共有429部次国产影片参加了27个国家及中国港澳台地区的76个国际电影节,其中有89部次影片分别在22个电影节上获得116个奖项,比2012年增加34部次影片、43个奖项。成绩的取得,与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以下简称“海推公司”)的努力密不可分。

海推公司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属的中国电影海外推广中心发展而来,目前与12个A类国际电影节(柏林、戛纳、蒙特利尔等)和近30个非A类国际电影节(多伦多、罗马、釜山等)都有密切合作,已为国产电影建立了一些常年性的展示和交易平台。2013年,海推公司共选送了100多部次影片参加多个国际电影节(展)。如,海推公司组织30家机构近100人参加了第66届戛纳电影节及电影市场,并租用大型展台供中国参展商洽谈业务、展映影片、举办活动。公司组织内地53家公司报名参与第十七届香港国际影视展,专场放映了《飘落的羽毛》《指尖太阳》等8部国产影片,总体观影数量超过200人次。在第34届美国电影市场(American Film Market,简称AFM)上,海推公司组织15家国内制片公司组成中国电影代表团,携50余部国产影片前往参加。

在与多个电影节展合作的同时,海推公司还积极组织、促进国内各个电影机构参与大型电影国际交易市场。《兔侠传奇2》及“兔侠”系列动画片销往近30个国家和地区。动画片《西游记3D》虽然尚在制作中,但预售情况良好,已签售到韩国、泰国、印度、中东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在洽谈中的地区还有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北美、法国以及东南亚数国。此外,海推公司以非保底分账形式将《寻找刘三姐》《大饼的莎士比亚》等9部影片销售到美国,与日本片商签订影片《萧红》《刺夜》的日本地区全权销售合同,将《四戒》海外航空版权销售到中国台湾等。

(三)在国内举办电影推介活动支持中国电影传播

中国电影除了“走出去”,还积极“请进来”。电影主管部门每年组织大型电影企业在内地举办各类电影节展等涉外活动,吸引世界电影界及相关媒体的关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

上海国际电影节创办于1993年,是中国唯一获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认可的国际A类电影节。2013年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依托中国电影产业快速发展和电影产业全球化的趋势,围绕评奖、市场、论坛、展映四大主体活动,构建国际平台,推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以及中外电影业界的交流合作。其中“电影交易市场”板块共吸引参展机构及影视公司819家[2],来自亚洲、欧洲、南北美洲以及首次参展的大洋洲的海外机构占比42%。[3]“电影项目市场”板块共收到224个项目报名,其中8个项目入围“中国电影项目创投”,21个项目入围“合拍项目”,29个项目吸引735位买家。项目组之间不仅达成合作意向,而且通过创投平台快速丰富了业界资源。[4]

由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创办的“北京放映”,是1996年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由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负责承办的大型国际性中国电影对外推广活动,是国内唯一邀请外商集中选看中国影片的国际性电影放映活动。十余年来,“北京放映”竭力为国产影片开拓海外发行市场搭建推介平台,已经成长为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电影放映盛典,成为中外电影交流、了解和交易的重要场所,也是国内制片单位向国际市场展示自己作品的首选舞台。第十七届“北京放映”于2013年9月2~5日在北京举行,本届“北京放映”展映54部具有海外输出潜力的影片,邀请了美国、法国、印度、日本等国家及中国港台地区的80余名客人,包括购片商、发行商、制片人、投资商、影评人以及影界协会代表等。[5]展映期间,为推动国产动画电影进一步繁荣发展、促进国产动画电影品牌建设,中影集团举办了首届“中外动画电影合作论坛”,邀请来自美国、韩国、中国本土的业内嘉宾,对中外动画片合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献计献策,分析文化差异下的合作案例,并探讨本土动画人才的培养和教育。

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北京市政府联合主办的北京国际电影节创办于2011年,迅速成长为亚洲最大的国际电影交易市场。三年来,北京国际电影节累计吸引万余名嘉宾、百万人次群众参与其中;共放映影片近800部,放映场次达1600场;电影市场累计吸引了约1800家电影公司和机构的近7000名业内人士,签约总计167.98亿元,交易额紧追欧洲的戛纳电影节;近300家国内外媒体的2000余名记者对北京国际电影节进行了深度报道。2013年,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吸引了200余家国内外电影公司及相关机构参展,其中国际展商超过了80家。[6]电影节设有市场展示交易、项目创投及洽谈、产业项目路演、签约仪式、市场放映、研讨会和行业沙龙七大板块,促成27个项目签约,总额达87.31亿元人民币,相比2012年增长65.58%,再创中国电影节展交易额新高。[7]中影集团在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举办了“中外电影合作论坛”暨“中外电影合拍项目洽谈会”,共有29个中外项目吸引了200多人次前来洽谈。

(四)国内电视台通过在海外设立分台等方式传播中国电影

我国主流电视台通过在海外设立分台或进入当地电视网络的方式进军海外,成为传播中国电影的重要方式。近年来,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海外落地项目和用户稳步增长,截至2013年年底,国际频道节目已进入171个国家和地区的电视家庭用户。“中非影视合作工程”实施力度继续加大,央视电影频道已经与31个非洲国家的39家主流电视媒体签署了播出协议,将译制10部电视剧、52部电视电影、5部动画片、4部纪录片供非洲国家主流媒体播出。[8]目前通过电视渠道在海外播出的电影以免费观看为主,大部分附带贴片广告。[9]通过主流电视台在国际上的广泛覆盖,实现中国电影在海外电视台播放,是中国电影除了参加影展、论坛之外的又一重要传播推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