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1 / 1)

这部作品从形式结构上看,分为三部分,是以变奏原则为主,综合奏鸣曲式原则而实为混合曲式,但是在实质上却有两个部分,而且是放弃了古典均衡的两个部分。从形式上说,第一部分作为奏鸣曲式呈示部,从威尼斯船歌回忆起诗人的一生;第二部分作为奏鸣曲式中部和再现部,刻画诗人在意大利封建小邦费拉拉宫廷中的生活方面:宫廷舞会场面、恋爱生活、遭受迫害等;第三部分(尾声)集中抒写诗人创造事业的最后胜利。

可以说,这是李斯特最好听的交响诗,也是这一体裁的典范——当然,别忘了这是交响诗,离开了诗人的故事,别指望找到任何的内在逻辑——李斯特所以采用副题“哀愁与胜利”,就是要把故事或者说这首交响诗的主要内容告诉我们——即通过“哀愁”(塔索生前的悲惨生活)和“胜利”(塔索死后得到的荣誉)的对照,歌颂创造力量的伟大、艺术事业的不朽。当然这首交响诗并不是“双截棍”,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总体而言都是以“哀愁”为基色,只在最后部分才明确了“胜利”、一个光明的“小尾巴”——其实浪漫主义不太喜欢“胜利”,因为浪漫主义缺乏莫扎特、贝多芬那类表现胜利的逻辑结构。说浪漫派是“为艺术而艺术”是不对的,浪漫派是“为感伤而感伤”。

交响诗《塔索》第一主题是悲哀,低音弦乐不断下行,出自著名的威尼斯船歌,预示了主人公的悲剧结局。作为交响诗,没有什么严格结构,需要叙事性以维持其行进,主要靠穿插不同情节、对比。比如舞会主题,描写一个宫廷舞会场面,塔索追求一个地位比较高的贵妇人,然后是费拉拉公爵的女儿,等等。这是不幸的起源,他因不稳定的精神状态出现危机而备受折磨,庇护人成为迫害者。

整部交响诗都基于这同一个主题变化,从舞步旋转到精神崩溃乃至最后凯旋,其实都是一个主题,有的是故事情节的展开,而不是曲式思辨的推进。

奏鸣曲式呈示部运用的葬礼进行曲体裁,是一首哀歌,事实上是采用了威尼斯举世闻名的贡杜拉船工们唱的塔索《解放了的耶路撒冷》歌调,李斯特独出心裁,以此激起人们对诗人的回忆,而且能让听者百听不厌。副部运用夜曲体裁,是船歌的继续变形。结束部的进行曲,表现了人们对诗人的歌颂,预示最后胜利,也是同一个脉络。

李斯特说:“塔索在费拉拉恋爱和受苦;他在罗马报仇雪冤;他的光荣依然活在威尼斯的流行歌曲中。这三个阶段和他的不朽声名不可分割。为了用音乐来表现它们,我们首先为这位英雄的伟大的幽灵‘招魂’,他出现在威尼斯的礁湖上,如同再生;我们看见了他的自豪而忧伤的容颜。当他在费拉拉的节庆场合一闪而过时——他的杰作就在这里第一次重见天日。最后,我们跟着他来到永恒之城罗马。在这里,人们给以崇高的荣誉,尊他为烈士和诗人。”

从作曲家这一“自白书”般的文字叙述中,我们可以读出来这首交响诗在品味上是十足浪漫派的,就像中年以前的歌德是地道的浪漫派,拜伦勋爵至死都是浪漫派一样。李斯特谱的曲子非常优美动听。“寂寞身后事,千秋万岁名”,中外诗人都是这样,一半豪迈,一半感伤,归根到底还是感伤。

Tip:无需注册登录,“足迹” 会自动保存您的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