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书目](1 / 1)

1.江溶、申家仁编:《创作例话》,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

2.王宁、顾明栋编:《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谈创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3.叶纯之等:《音乐美学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4.[德]歌德:《歌德谈话录》,爱克曼辑录,朱光潜译,见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17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

5.[苏联]康·帕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戴骢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6.张庚:《戏曲美学论》,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

[1] [古希腊]德谟克里特:《著作残篇》,见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11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2] [英]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1800年版序言》,见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中卷,54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3] [英]雪莱:《为诗辩护》,见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中卷,67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4] [英]雪莱:《为诗辩护》,见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中卷,68~69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5] [德]立普斯:《移情、内摹仿和器官感觉》,见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中卷,471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6] [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高觉敷译,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7] 转引自陈旭光:《电影艺术讲稿》,109~110页,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

[8] 参见陈凯歌:《我怎样拍〈黄土地〉》,见罗艺军主编:《20世纪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下卷,648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9] 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导演阐述》,见苏牧:《〈阳光灿烂的日子〉读解》,266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0] 具体而言,是指“那种视觉画面及其愉悦效果凸显于事物再现和情感表现意图之上从而体现独立审美价值的美学观念,即视觉镜头的力量和效果远远越出事物刻画和情感表现需要而体现自主性的美学观。在这种视觉凸现性美学中,视觉的冲击和快感是第一性的,它使得事物再现和情感表现仿佛只成为它的次要陪衬、点缀或必要的影子”。引自王一川:《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视觉流——〈英雄〉与视觉凸现性美学的惨胜》,载《电影艺术》,2003(2)。

[11] 参见张海明:《经与纬的交结——中国古代文艺学范畴论要》,108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12] 参见王一川:《文学理论》,78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13] 宗白华:《美学散步》,79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14] (梁)刘勰:《文心雕龙注释》,周振甫注,493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5] [德]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79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16] 参考了王一川《文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和《感兴传统面对生活—文化的物化——当代美学的一个新课题》(载《文艺争鸣》,2010第13期)中的相关论述。

[17] [英]雪莱:《伊斯兰的起义·序言》,王科一译,5~6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

[18] 参见叶纯之、蒋一民:《音乐美学导论》,132~133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19] 郭沫若:《我的作诗的经过》,见江溶、申家仁编:《创作例话》,254页,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

[20] 王蒙:《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谈我国作家的非学者化》,见《北京作家谈创作》,248~249页,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5。

[21] 罗大冈:《罗曼·罗兰在创作〈约翰·克利斯朵夫〉时期的思想情况》,载《文学评论》,1963(1)。

[22] 参见[苏联]康·帕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戴骢译,179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23] [英]雪莱:《为诗辩护》,缪灵珠译,见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中卷,78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24] [法]罗曼·罗兰:《贝多芬传》,傅雷译,见《傅译传记五种》,230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25] [德]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见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13卷,343页,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

[26] [美]李·R.波布克:《电影的元素》,伍菡卿译,6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27] 参见隆荫培等:《舞蹈艺术概论》,379~380页,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28] 参见江溶、申家仁编:《创作例话》,541~542页,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