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情怀(1 / 1)

乾隆帝有很浓厚的文人情怀,他写诗,凡事喜欢作诗一首,以纪其事。他以书生自居,和其他帝王对文化的认识迥然有别。他编辑文化典籍,成为浩然巨秩,前所未有。实际上,他就是一个文人。

一个“书呆子”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书生”一词有着特殊的偏见:一个认为是书呆子,没有处事能力,也就不堪重用;一个是夸夸其谈的纸上谈兵之徒。总之,“书生”一词多为贬义。

但是,乾隆帝却不这么认为,他十分喜爱“书生”这个词,竟然自诩为“书生”。他对“书生”这样理解:

“读书以致用”。乾隆认为,读书是学以致用,通过读书,人们掌握了大量知识,用来指导现实生活中,再实用不过了。

“学于古训,乃有获。”学习古人的道理,对于为官之人太有用了,也太有收获了,他可以交给你怎么施政,尤其可以施行仁政。

“人无书气,即为俗气”。这句话太经典了,乾隆帝认为,一个人没有高傲、贵重的书生气,那就是市井的俗气。所以,乾隆帝认为自己如果能够被人认为是一介书生,那就太好了:“朕惟恐人不足当书生之称”,他是恐怕人们不把他当做书生来看待。

“读书通大义”。乾隆帝认为读书能够懂得义理,懂得义理才能知道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人。他把朝中的官员进行划分,筛选出那些通大义的官员,比如来保、陈世倌等都是通大义的好官僚。

所以,乾隆帝不仅自己称为“书生”,还把他周围的王公大臣也看作是书生。他曾这样说:“朕自由读书宫中,讲诵二十年,未尝少辍,实一书生也。王大臣为朕所倚任,朝夕左右者,亦皆书生也。”

尽管乾隆帝这样说,但是,由于他出生在雍亲王府邸,并没有机会入宫读书,只是在6岁的时候,父王给他进行了启蒙教育。9岁的时候,才开始入学读书,较之皇宫里的皇子,已经是晚3年了。

乾隆帝12岁那年,他被康熙帝赏识,进入皇宫之中,接受更为系统的教育。他的学业进步非常之快,到在14岁的时候,已经能够写作了。他留心观察,把心得写成诗文。

乾隆帝不愧是一个书生,一个高产的书生,据统计,他一生自著文集3部,为文1400余篇;诗集5部,收入诗篇4万多,成为我国古代诗文最高产的作家帝王。

当然,乾隆帝的4万多首诗词质量平庸,佳作很少。尽管这样,这些诗作还有好多人参与其中。比如汪由敦、于敏中、梁国治等,都是乾隆诗集的创作者,他们或修改、或润色、或整理,成就了乾隆帝御制诗集的创作成就。

五种语言

乾隆皇帝是一个语言天才,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的皇帝,为了达到统治各民族的目的,他刻骨学习,努力钻研,居然掌握了5种语言,成为清代掌握语言最多的皇帝。

满语。毫无疑问,清朝以满语为国语,他们把满语作为国家行政语音的正朔。在清代官方建筑的各种文本中,都会以满语为中心,兼顾其他。可是,满洲入关后,八旗子弟渐渐学习汉语,很有被同化的可能。清代,从皇太极时代就已经注意这个问题了。到乾隆时期,乾隆帝更加注意这个倾向。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避免国语丢失。乾隆接见满族王公大臣时,一律说满语;满洲人10岁以上增加满语考试,合格者给予官爵;给前线作战的满族将领批注奏折,尽量用满文,等等。总之,乾隆帝用自己掌握流畅的满语,维护着这个民族的特权和利益。

汉语。乾隆帝被当代人所认识,主要还是他的功绩和诗作,而这些功绩和诗作,都是以汉文的形式被记载,并流传于世。乾隆帝汉语功底很深,从孩提时代开始,就受教于汉族大儒。博大精深的汉族文化深深吸引了他,为此,乾隆帝也成为一位杰出的汉语语言大师,他为诗著文,成为最高产的一位作家皇帝。

蒙古语。乾隆即位,仍然面临着蒙古问题。为了平定准格尔叛乱,乾隆帝利用一切机会,学习蒙古语,以利于了解情况。最终,他能够直接与蒙古人交谈,而不用翻译。他的蒙古语水平甚至超过翻译的水平,他曾这样说过:“凡有谕旨兼蒙古文者,必经朕亲加修改,方可颁发。”也就是说,乾隆帝的蒙古文水平很高,一般翻译人员是骗不了他的。

藏语。乾隆帝认真研习藏语文,最终熟练掌握了这门语言。乾隆自己说,是从乾隆八年,他30几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习藏语,正是精力旺盛的时候。乾隆帝崇信和发展了藏传佛教,无论在紫禁城还是在行宫,都有很多藏传佛教的法事活动。乾隆五十七年,乾隆帝创立了金瓶掣签制度,对稳定西藏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总结说:“予若不习番经,不能为此言。”尤其是他生前修建的裕陵地宫,雕刻了29464个藏文经咒,被称为是一座庄严肃穆的地下佛堂,表达出乾隆帝高深的藏文修养。

维语。乾隆时期,新疆并不平静,清朝多次用兵新疆。乾隆帝开始学习和研究维吾尔族语言,经过努力,终于掌握了这门语言。乾隆帝有一位美丽的妃子容妃,民间称之为香妃,和乾隆帝感情甚好,乾隆帝多有赏赐。乾隆帝和香妃两个人互相学习对方语言,香妃教乾隆学习维语,乾隆帝给予她特殊的赏赐,已经传为历史佳话。对自己的维语水平,乾隆帝这样自评:“习回语,可以不烦译寄。”可见,乾隆的维语水平是很高的。

最牛的“主编”

说乾隆帝是一介书生,一点儿不过分,因为他曾经做过“主编”,而且是目前为止最牛的主编,他主持编纂了一部最牛的书籍,这部书籍就是乾隆朝完成的《四库全书》。这部书,囊括了几个“之最”:

最强大的编辑部。

由于乾隆帝为《四库全书》的主编,亲自部署安排编纂工程,编辑部的规格便空前高。历任总裁官多达16人,有大学士刘统勋、舒赫德、阿桂、英廉、于敏中、和珅、福隆安等,也有皇子永瑢、永瑆、永璇等等。历任副总裁管达到10人,著名的有刘墉、王杰、金简、钱汝诚、董诰等等。此外,总阅官有德保等15人;总纂官有纪晓岚等3人;总校官有陆费墀等;翰林院提调官有梦吉等22人;武英殿提调官有彭绍观等9人…这样高规格的编辑部,前所未有。编辑部下,先后选拔了3826人担任抄写工作,平均每天有600人从事抄写。

最丰富的一部著作。

《四库全书》的内容是最丰富的,自古以来,无出其右。按照内容分类分经、史、子、集四部分,部下有类,类下有属。全书共4部44类66属。共收入图书3461种,79309卷,36000册,总字数达到8亿字。修书时间跨越20个春秋,从乾隆三十八年开始,到乾隆五十八年结束。内容包含:

经部:收录儒家“十三经”及相关著作,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小学类又分训诂、字书、韵书3属。

史部:收录史书,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其中诏令奏议类又分诏令、奏议2属,传记类又分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5属,地理类又分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记10属,职官类又分官制、官箴2属,政书类又分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6属,目录类又分经籍、金石2属。

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其中天文算法类又分推步、算书2属,术数类又分数学、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7属,艺术类又分书画、琴谱、篆刻、杂技4属,谱录类又分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3属,杂家类又分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6属,小说家类又分杂事、异闻、琐语3属。

集部:收录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其中词曲类又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5属。除了章回小说、戏剧著作之外,以上门类基本上包括了社会上流布的各种图书。就著者而言,包括妇女,僧人、道家、宦官、军人、帝王、外国人等在内的各类人物的著作。

最丰富的版本。

《四库全书》的版本很丰富,经过乾隆朝的努力,居然达到7个版本,分别是文渊阁版,成书于乾隆四十六年,藏于京师紫禁城。文溯阁版,成书于乾隆四十七年,藏于盛京皇宫。文源阁版,成书于乾隆四十八年,藏于京师圆明园。文津阁版,成书于乾隆四十九年,藏于承德山庄。文宗阁版,成书于乾隆五十二年,藏于镇江金山寺。文汇阁版,成书于乾隆五十二年,藏于扬州天宁寺。文澜阁版,成书于乾隆五十二年,藏于杭州圣音寺。正处于全盛时期的乾隆朝,国库充盈,库存高达8000多万两白银,穿钱的绳子都烂了。所谓盛世修书,这部洋洋巨著,如此多的版本,完全依赖于国家有钱,才可完成。

最野蛮的编辑过程。

吴晗先生这样评论《四库全书》:“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吴晗先生何出此言?原来,乾隆帝在纂修进程中,对不利于清朝统治的大量书籍或销毁,或删减,数额之大,令人咂舌。

据统计,销毁书籍总数为13600卷,焚书总数达到15万册。主要有:明代天启、崇祯朝兵部档案,也有少量洪武、永乐、宣德、成化、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朝的官方文书,约1000万份明代档案被销毁;涉及契丹、女真、蒙古、辽、金、元的文字要进行篡改,查缴禁书,焚毁的图书超过70万部;明清之际,黄道周、张煌言、袁继咸、钱肃乐、顾炎武、黄宗羲、孙奇逢诸人的著作,均于例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