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一直把“敬天法祖”挂在嘴边,法祖,表现最明显的是谒陵。康熙帝曾经给后世做好了榜样,多次通过谒陵瞻礼,来践行其法祖、敬祖的思想,进而实现“以孝治天下”的国策。乾隆帝接力爷爷的好国策,认真谒陵,精心瞻礼,把“法祖”文化做得风生水起。不过,在谒陵的时候,乾隆帝也会借故游玩,一览大好风光。
寻根儿
乾隆帝的寻根儿,是从东巡盛京开始的。东巡盛京,核心是谒陵,拜谒永陵、福陵、昭陵,实现敬天法祖的思想。
乾隆帝谒陵共四次,是清朝皇帝中,盛京谒陵次数最多的帝王。分别是:乾隆八年、乾隆十九年、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四十八年。乾隆帝从33岁第一次开始,到73岁结束,期间持续了长达40年的漫长岁月。这四次谒陵,具体时间也差别很大。
乾隆八年谒陵,是从七月初八日开始的,7天抵达避暑山庄。在山庄休息3天后,七月十九日出发,九月二十四日,走了64天时间,抵达盛京;31天后,于十月二十五日返回北京。前后长达105天的时间。
乾隆十九年谒陵,是从五月初六日开始的,7天到避暑山庄,在山庄逗留53天。七月初五出发,53天后到达盛京,60天后十一月十一日返回京师。前后长达173天,长达五个多月的时间。
乾隆四十三年谒陵,是从七月二十日开始的,这次没经过避暑山庄,直奔盛京,于八月二十四日抵达,用34天的时间。再过32天,九月二十六日回到北京,共用66天的时间。
乾隆四十八年谒陵,是从五月二十四日开始的,5天后,于五月二十九日抵达避暑山庄,在此避暑76天,于八月十六日启程,31天后的九月十七日抵达盛京,31天后的十月十七日回到北京。此行,共用143天。
乾隆帝的这四次盛京谒陵,达到了三大目的:
一是成功寻根问祖。每次抵达盛京后,乾隆帝都严格按照礼法,先拜谒永陵,再拜福陵,次拜昭陵。
永陵位于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西北启运山脚下,北依启运山,南临苏子河,对恃烟筒山。陵内葬有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追封肇祖原皇帝)其嫡福晋;曾祖福满(追封兴祖直皇帝)及其嫡福晋;祖父觉昌安(追封景祖翼皇帝)及其嫡福晋;父亲塔克世(追封显祖宣皇帝)及其母亲喜塔拉氏;此外,还有伯父礼敦、五叔塔察篇古等人。
福陵位于盛京城的东郊,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其孝慈高皇后叶赫纳喇氏的陵墓。因地处沈阳东郊,故又称“东陵”。福陵后倚天柱山,前临浑河,万松耸翠,殿宇崇宏。
昭陵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位于盛京城北约十华里,因此也称“北陵”。昭陵背靠隆业山,前有月牙池,园内古松参天,草木葱茏,湖水**漾,楼殿威严,金瓦夺目。
乾隆帝拜谒盛京三陵,行两个大礼仪,一为谒陵礼,一为大飨礼。或三跪九叩,或三跪六叩,每位神主奠酒三爵。再读祝焚帛,祷念佛经。再焚烧五色纸,金银锞子,等等。初献礼、亚献礼、三献礼,仪式纷繁,令人眼花缭乱。不管怎样,乾隆帝实现了心中的夙愿,他在这里找到了事业之根,生命之根。
二是体现了孝道。四次东巡盛京,前两次是陪伴母后孝圣宪皇后前往的。《清高宗实录》记载:“谕:朕奉皇太后前往盛京,恭谒祖陵。”乾隆八年的时候,孝圣太后已经52岁了;乾隆十九年的时候,太后已经63岁了,年过花甲,这么遥远的距离,长途跋涉,身体吃得消吗?
乾隆帝早就考虑到了。只要太后前往谒陵,必在避暑山庄停驻。乾隆八年,在山庄休息3天后才启程。乾隆十九年,更是目的明确,陪着太后在此避暑长达53天,直到暑气已过,才出发。
三是弘扬了尚武精神。乾隆帝本身崇尚武力,对祖上,尤其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赫赫战功颇为崇拜,多次在谕旨中提及。此番谒陵,更是为了弘扬满洲尚武精神,提振满洲军队的士气,以此巩固其统治。
为了达到目的,乾隆帝还抓了个典型,以案说法,效果明显。
乾隆八年十月初,首次谒陵后,即将返程之前,乾隆帝看到很多满洲将领已经失去了满洲尚武习俗,甚至有的人居然“不爱武装爱红装”,其中,怡亲王弘晓就很典型。弘晓,字秀亭,号冰玉道人,怡贤亲王胤祥第七子,袭怡亲王爵,清朝著名藏书家、诗人。弘晓能文,能诗,善书,著有《明善堂诗集》。
乾隆帝并不反对弘晓习文,可他忘记满洲旧俗,放弃尚武精神,他就不能容忍了。比如,在聚餐的时候,乾隆看到弘晓没有佩戴小刀,便立即下旨批评:“今观满洲旧例,渐至废驰,且如怡亲王弘晓不佩小刀,是何道理!朕敬阅实录,内载皇祖太宗谕曰:‘今宗室之子弟,食肉不能自割,行走不佩箭袋,有失满洲旧俗,后之子孙,何所底止!’是太宗当时教训诸子,早念及后之子孙,遗弃旧俗矣。”乾隆帝的批评,在当时震动很大。
除此之外,乾隆帝“寻根儿”盛京的同时,在每次谒陵的路上,也会陪伴母后游山玩水,一览旅途风光。乾隆八年十月初二日,乾隆帝奉太后回銮京师,途中览景,目不暇接,遂作诗道:“御道如弦直,名山入画奇。”
“法祖”之乐
乾隆帝敬天法祖的另外一个场所是清东陵,在河北省遵化市境内,昌瑞山脚下。至乾隆帝继位时,已有肇建于顺治十八年的孝陵,内葬顺治皇帝、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和孝献端敬皇后董鄂氏;建于康熙十五年至二十年的景陵,内葬有康熙大帝、孝诚皇后赫舍里氏、孝昭皇后钮祜禄氏、孝懿皇后佟佳氏、孝恭皇后乌雅氏和敬敏皇贵妃章佳氏。
此外,还有祔葬顺治皇帝29位后妃的孝东陵,以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为墓主;祔葬康熙帝48为妃嫔及一位皇子的景陵妃园寝;内葬康熙帝两位皇贵妃的景陵双妃园寝。
对于这些陵墓,乾隆帝最尊崇,最要拜谒的是景陵,因为他最敬仰的康熙大帝落葬于此。此外,还有景双妃园寝,曾经抚育过他的两个奶奶佟佳氏和瓜尔佳氏在此安葬。
东陵是乾隆帝最不舍的地方,心有系焉。当年父皇雍正帝离开东陵,肇建泰陵于易州泰宁山,别出心裁地另辟陵区。乾隆帝最担心从此冷落东陵,冷落康熙大帝。
为此,乾隆帝非常纠结,不知所措。按理,他一即位,就应该选择万年吉地,修建陵寝,这是祖制。可是,他却迟迟不动,为什么呢?因为他无法决定,到底是去东陵选择万年吉地,还是到西陵去选择。
他有个心结打不开。按照《周礼》的制度,规定应该以顺治帝孝陵为中心,在东陵选择,这是祖制。按照传统的习俗,有“子随父葬”的制度,他应该在西陵选择,围绕雍正帝泰陵修建陵墓。最终,《周礼》战胜了传统,他要皈依祖制,奉康熙帝为祖宗,在东陵修建陵寝。
心结打开了,乾隆帝亲临东陵,选择风水。这样,传出了“乾隆帝钦点宝地”的故事:一个明媚的日子,乾隆登上胜水峪南望,但见葱绿蓊郁,丘峦起伏;北望来龙,层峦叠翠,万岭奔腾;低首环视,静水缓流,环绕有情。于是,乾隆帝命人拿来玉扳指向南顺势抛出,定下了穴位。裕陵的工程就此铺开。
之后的岁月里,乾隆帝屡次来到东陵,或看视工程,或检查质量。当然,谒陵法祖的程序不会少。
乾隆帝发现一个问题,从京师到东陵路途遥远,谒陵多有不便,帝后生活受到影响。怎么办呢?乾隆帝决定有所作为:修建离宫别墅。《昌瑞山万年统志》记载:“恭照昌瑞山为列圣陵寝,皇上岁时展谒,銮辂常临。故于跸路所经,如隆福寺等处建立行宫,藉安御辇,非如前代之率兴土木炫耀观瞻巳也。”意思是修建这些行宫很必要,并不是炫耀皇家工程。
话虽如此,乾隆帝却开启了大兴土木的序幕,并非仅仅隆福寺行宫而已,查阅档案,他从京师走来东陵,居然修建了数处离宫。
一是隆福寺行宫。行宫在镇营西南三十里之隆福山,乾隆十八年建,内有:翠云山房、翠微室、碧巘(yan)丹枫、挹霞捉月、天半舫、翼然亭等景点。
题翠云山房(乾隆帝)
胜地偏宜六辔停 山灵为我列云屏
心如静会尘应远 耳与神谋籁可听
一室虚生无限白 四时不改总常青
土阶何意希尧险 陋矣端惟有德馨
二是桃花寺行宫。在镇营西七十余里之桃花山,位于半山腰,乾隆十八年建。内有涌晴雪、吟清籁、小九叠、坐霄汉、云外赏、涤襟泉、点笔石、绣云壁等景点。
望桃花寺(乾隆帝)
疏山通鸟道 间树出精蓝
殿阁凝秋霭 川原静晓岚
钟声天半叩 塔影镜中涵
尚忆十年事 孤音古柏南
三是盘山行宫。在镇营西110里之盘山脚下,玉石庄东。乾隆九年,臣子上书乾隆帝:“以盘山为陵寝之道,宜创筑殿宇,以为岁时驻跸之所。”大臣上书,乾隆帝立即批准,他还亲自为行宫题匾曰:静寄山庄。盘山行宫周围寺宇众多,有:天成寺、少林寺、上方寺、云罩寺、盘谷寺、东笪庵、万松寺、法藏寺、青峰寺、天香寺、云净寺、双峰寺等,另有古中盘、东甘涧、西甘涧等景点。为了便于乾隆帝休憩,在各处设置宝座。
望盘山雪色(乾隆帝)
树和雪色望难分 未到盘山意已欣
绝壁白融疑过雨 精蓝红露半披云
始知造物无形画 谁解当前大块文
笑我吟诗成嚼火 檀烟心字且闲焚
四是白涧行宫。在镇营西130余里之白涧庄,乾隆十八年建。
白涧行宫叠旧韵(乾隆帝)
为谒桥山整六骖 遥观积素庵烟岚
廿年岁月空而幼 终古恩勤梦亦谙
古树无稍全似画 清轩小坐却如庵
真常识得非常住 不向维摩悟处参
这些行宫,或建于山之阳,或建于山之巅,雕梁画栋,耗费了大量国帑。乾隆帝谒陵之行,往往游弋其中,爽心悦目中吟诗作赋,其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