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口“御封”(1 / 1)

乾隆的爷爷不是别人,正是我们今人至为推崇的“千年一帝”,大名鼎鼎的康熙大帝。幼小的乾隆心里,康熙只是一个遥远的符号,虽然名为祖孙,却距离遥远。所以,乾隆会说:“他与我何干?”但是,历史不容乾隆慢待他的爷爷,因为康熙帝突然关注到了他,这让他感觉意外而措手不及。

时光定格

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乾隆出生了。按说这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儿,毕竟是皇子啊。可是,宫里宫外无人知晓,因为对于宫中来讲,后妃众多,皇子众多,女人众多,生孩子实在是这时稀松平常的事情,不仅每天都有可能出生孩子,每个时辰都有可能生孩子。乾隆出生的时候,像他这样的皇子,已经有一百多位了,他们的爷爷康熙帝或许根本就不记得谁是谁。

这个时候,小乾隆被边缘化了。康熙帝并不关注孙子的培养,他重点关注的是儿子的培养。尤其是皇太子被废掉之后,他纠结于心的是儿子中,谁最适合做皇太子。

所以,茫茫人海之中,小乾隆迷失了航向。他不知道自己的前途是什么?尤其是没有人关心他的学业。按照宫中管理,皇子六岁就应该入学了,《听雨丛谈》记载:“皇子年六岁,入学就傅”。

乾隆六岁的时候,没有人给他请师傅;七岁的时候,没有;八岁的时候,仍然没有。直到他九岁了,才开始读书学习。《御制乐善堂全集》记录:“余生九年始读书”。

这其实有点像顺治帝小的时候,亲政之前,基本没读什么书,就是玩。堂堂皇家贵胄,岂不怪哉!

话说回来了,学习又能怎么样呢?在皇宫,在王府,人才济济,芸芸众生,能有出头之日吗?谁都没有把握,乾隆也是这种心理。他小小的年纪,慨叹着,也迷惘着,碌碌无为地过了一天又一天。谁都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会持续多久,抑或是一生就这样了?

日月如梭,转眼到了康熙六十一年,小乾隆已经12岁了,这可是关键的年龄段了。这个年龄的满洲男孩子,是要成家立业了。满洲早期,由于战争的需要,男丁奇缺,男孩子要结婚生子。康熙帝就是在这个年龄与赫舍里氏大婚的。

乾隆焦急等待着,期待出现转机。实际上,让他着急,让他迫切的原因不仅仅是自己年龄已到关键时刻;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爷爷康熙帝的年龄也已经到了关键时刻,他已经69岁了。

69岁的康熙帝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是身体状况的挑战。康熙帝文治武功了得,本来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可是天有不测,自从康熙四十七年废太子事件发生之后,他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清圣祖实录》记载他向文武百官宣布废太子谕旨:“且谕且泣,几欲扑倒”。一边下谕旨,一边哭泣。他病倒了,心脏又不好,几乎是骨瘦如柴,风儿一吹就会倒下。虽然,经过各种调理,包括有人建议他喝西洋葡萄酒,身体状况有所改善,但是,毕竟元气大伤,令人堪忧。

二是年龄数据的边界。古人有云: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康熙帝已经69岁高龄了,距离古稀之年只有一岁之遥。那个年代,有几人能够活到古稀之年呢?康熙帝多妻多子,国事纷纭,身体状况早已有不祥之兆。

这样,康熙和乾隆,祖孙二人在年龄上,都已进入关键时刻:乾隆12岁,事业发展的关键之年;康熙69岁,能否以羸弱之躯,闯进古稀?历史判断着,也选择着,是否给二人一个机会,让他们见面,给乾隆提供一个转机呢?

关键时刻,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了。时光如梭般向前滑进,眼看着没有了希望。突然之间,历史的时针居然定格在了这一年,这个月,这一天。

“牛人”聚首

一般来讲,古代帝王相见,只有两辈,老皇帝与皇太子相见,临终之际,传位给皇太子。可是,在这个关键的地点,选择了一个关键的时刻,居然有三位帝王见面了,三位历史牛人罕见聚首。

这个地点就是圆明园。

要说这次三个牛人聚首,并非康熙帝提意,也不是小小乾隆所主张的事情,而是乾隆的父亲,康熙帝第四子雍正一手安排和策划的。

要知道,康熙时期,康熙帝最头疼的事情,莫过于“九子夺嫡”了。他的儿子实在是各个优秀,都想进步,在废太子之后,便有九个儿子(包括废太子)都打起了争夺太子之位的念头,可谓血雨腥风。产生了大爷党、太子党、三爷党、四爷党、八爷党,等等,大家各立山头,派系纷争,四爷党就是以皇四子雍正为首的利益集团。

不过,雍正的四爷党相比其他集团较隐晦,尤其是雍正本人表面上游山玩水,崇道信佛,号称“天下第一闲人”,似乎无意于皇位之争。

康熙帝洞察时局,有点儿一脸懵的状态。毕竟年龄大了,分析事情并不透彻。对于雍正的表里不一,他似乎没能彻底看清楚。甚至在一段时间里,被雍正的假象给蒙蔽了。正是在这样情况下,发生了三位牛人聚首的事情。

聚首地点是圆明园的牡丹台。圆明园是康熙帝赐给雍正的别墅,里面有一处别致的景观——牡丹台:楠木梁架,琉璃覆顶,殿前栽植各色牡丹,每当花开,香飘四溢,令人流连。

聚首的时间定在康熙六十一年的三月。查阅史料,康熙接受雍正之约,驾临牡丹台共两次:三月十二日和三月二十五日。

这已经非常罕见了。康熙大帝不仅接受了邀请,而且愉快地前往了两次。很明显,第二次是对第一次的肯定,也是对此处景致的留恋。

这次聚首意义非凡:

一是对雍正的意义。在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下,康熙帝表明了一个立场,他对皇四子是不反感的。雍正正是利用了这个契机,加紧了他的政治进程,也为自己夺得储君之位树立了信心。

二是对乾隆的意义。乾隆与康熙见面,零距离接触,这是第一次,对他以后的政治生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是从此打开了乾隆政治生命的道路。

《清高宗实录》记载:“命宫中养育,抚视周挚,备荷饴顾恩慈。”

这是乾隆和雍正的巨大收获。乾隆被康熙帝领进宫中抚养,对于雍亲王府邸来讲,是个大事件,它释放了一个政治信号:皇四子雍正是康熙帝喜欢和信任的接班人之一。这在当时,极有可能引起人们的误解。

谁都没有想到,康熙、雍正、乾隆,三大牛人会在这里聚首,他们三位是清朝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联手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也创造了我国封建帝王史上的诸多佳话:在位时间最长的康熙大帝;最勤政、最节俭的雍正皇帝;寿命最长,掌权最久的乾隆皇帝。

三大“牛人”聚首牡丹台,这里的天空都透出了紫气、王气;接下来,小乾隆将会有怎样的表现呢?他会紧紧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吗?

孺子可教

实际上,康熙帝之所以将乾隆带回宫中,是先给乾隆相过面的,一看这个小孩天庭饱满、地阁方圆,便顿生爱怜之意,感觉乾隆将来定有大发展,可以**。

问题就来了,小孩子的教育和学习是大事,必须即刻解决。康熙帝会怎么办呢?

他想带在身边,亲自授教。但是,为了试一下自己的眼力,康熙帝决定先考考乾隆,看看他的天分如何。于是,他想起了一道题:“弘历呀,你会不会背周敦颐的《爱莲说》呀?”

乾隆本来有些紧张,虽然是爷爷,但他也是皇帝呀。他想了想,很快镇定下来,先是向爷爷行了君臣之礼,接着,站起来,小手背到后面去,扬起头,流畅地将《爱莲说》背诵下来。

康熙帝听罢大喜,连连夸赞,并大声叫好。他揽过乾隆,做了一个重要决定:亲自教授功课,时刻带在身边,着意培养。

于是,大家就看到乾隆跟着康熙帝,或在紫禁城,或在圆明园,甚至到避暑山庄的时候,都能看到康熙帝带着小乾隆。

秋天到了,康熙帝带着乾隆住进避暑山庄的“万壑松风”。乾隆看着爷爷一直在忙,很想帮助他,他是心疼爷爷太累了。康熙帝觉察到了乾隆的心理,和蔼地对他说:“你喜欢我写的字吗?”

乾隆大声说:“当然喜欢!”于是,康熙帝就慷慨地赏给了乾隆一幅长条字,一幅横条字,还有一把扇子。乾隆非常感激,在他的《御制乐善堂诗集》中深情写道:“当年诸孙行,惟我承恩最。”

对于乾隆,康熙帝当然非常满意,考核的结果令他很欣慰。可是,毕竟年事已高,加之政务纷繁,哪还有更多的精力带这个孩子呢?思虑良久,康熙决定给他请师傅。

按照满洲习俗,男孩子要文武双全,一般家庭尚且如此,何况皇家子弟呢?康熙决定给他请文武师傅,将他培养成为文武双全的人才。

先请文师傅,他相中了福敏。福敏,富察氏,字龙翰,满洲镶白旗人。康熙三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以知县待铨。福敏很卖力气,认真教授,乾隆受益匪浅。

乾隆即位后,福敏受到特殊照顾,入阁拜相,赏赐颇丰。乾隆二十二年,福敏病逝。乾隆帝夸赞福敏人品学问,巍然为国家栋梁元老,并决定亲自为之撰写碑文,以报答他的恩师之情。

武师傅方面,康熙帝则选中了自己的两个儿子。

一个是允禧。即胤禧,康熙帝皇二十一子,庶妃陈氏生。胤禧自幼聪慧,礼贤下士,好学不倦。他能文能武,诗画文采在康熙诸子中较突出,从康熙五十九年10岁时开始随驾巡幸,很得康熙帝喜爱。

一个是允禄。允禄,康熙帝皇十六子,顺懿密太妃王氏所出。允禄才华出众:精数学,曾参与修《数理精蕴》,充算法馆总裁;通乐律,掌礼部期间,革新礼乐;康熙末年,命掌内务府,并任玉牒馆总裁,深受父皇宠爱。

允禧和允禄,这两个人有两个明显特点:都很有才,都是乾隆的叔叔。康熙帝是精心为之选择的,并给他们分了工:允禧教授乾隆骑射,允禄教授乾隆火器。

两个叔叔领到任务,深感压力。他们不知道这个名字叫弘历的小家伙会不会听从教诲,认真学习呢?

考及格了吗

乾隆进宫,是爷爷康熙帝做出的重要决定。培养乾隆,给他请了文师傅和武师傅,自己又亲自带他,所有这一切,都反映出康熙帝的良苦用心,他要培养乾隆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可是,成绩怎么样呢?这个孩子是否是一个可塑之才?所有这一切,都必须用成绩来说话,就好比我们今天的高考一样,又好比运动员比赛一样,必须拉出来,比试比试。

乾隆要经受一下考验了。

叔叔允禧是负责教他骑射的,他说:“我先考考他,骑射是我们老祖先的传统,必备的功课。”

对于允禧的考试,乾隆并不紧张,不仅不紧张,反而很坦然,难道是他的功夫练得好吗?明眼人一看便知,乾隆的自信其来有自:

二位是同龄人,他不紧张。允禧虽为乾隆的叔叔,但他却与乾隆同岁,都出生于康熙五十年,只不过允禧生于这年的正月十一日,乾隆生于这年的八月十三日,相差半年而已。同龄人交往起来,自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很好交流。乾隆后来自己也承认这一点,在其《御制乐善堂全集》中记载:“诸叔父推皇祖爱育之勤,咸善视予,而二十一叔尤肫然有加也。”叔侄之间这种毫无间隙的友情,也正是康熙帝的着意安排的结果。

考试开始了,地点选在了木兰围场,这可是习武之人的角逐之地。大家擦亮眼睛,等着看热闹。

考场上,先在考场上竖起一个靶子,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射击场。然后,乾隆上场,侍卫递给他一张大弓和一支箭镞。乾隆站稳,拉开马步,瞄准目标,拉弓开射,第一箭呼啸而出,射中了!全场一片欢呼。接着,第二箭,第三箭,第四箭,第五箭,全部射中!

太厉害了,所有人都笑开了怀。康熙帝高兴,合不拢嘴,自己的一番心意总算没有白费,他站起来大声喊道:“赏,赏,赏!”御前侍卫将一件早就准备好的黄马褂颁给了乾隆;允禧高兴,这是自己的徒弟呀,考徒弟,就等于考自己,百发百中,脸上有光,跑过去,将小乾隆紧紧抱在怀里。

允禧这么做脸,这下允禄很有压力了。他操持着,要组织一次公开考试。地点选在了南苑,考试科目为火枪射击。

允禄命人将一只绵羊捆绑,固定在一百步的距离上,作为射击目标。康熙帝鼓励乾隆:“不要紧张,看准再发射。”乾隆点了点头,瞄准绵羊,一枪打过去,绵羊中枪,应声倒地。康熙帝大喜,大声道:“赏,赏,赏!”允禄一颗悬着的心才落了地。

可是,乾隆和允禄没想到,康熙帝要再考试他的火枪射击,命人树立木牌,作为靶子,射中才算优秀。

木牌竖起来了,乾隆再次持枪站在了考场上,大家注视着他,都非常紧张,尤其是允禄,额头上的汗珠都掉下来了。乾隆抬枪发射,子弹呼啸飞出。

人们认为一定会射中靶心,然后一片欢呼,皇帝大声下旨颁赏。可是,事与愿违,子弹没有射中,而是在途中落地了!正当人们惊诧、沮丧之余,这颗子弹突然又蹦起来,靠着弹力射向了靶子。

这可真是太奇怪了,居然有这样的事情。允禄和乾隆心中几乎是一个声音:天助我也。《清高宗实录》记载:“垂髫英武,观者莫不钦为天授。”

人们没见过这种场面,这算考及格了吗?大家齐刷刷把目光聚焦在康熙帝身上,只有皇帝说了才算数。康熙帝哈哈大笑道:“当然算过关了,成绩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