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来,皇陵和风水相伴而生。关于皇陵风水,古人强调两句话,一句话是“三年求地,十年定穴”,是说找到一处上好的风水是何等不易;还有一句话是“总以地臻全美为要,不在宫殿壮丽以侈观瞻”,说的是风水比建筑重要。所以,清朝皇帝历来强调,没有好风水宁可不建陵。可是,他们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却往往灵活多样,没有风水甚至风水不好也建陵。其随意性令人诧异。风水到底重不重要呢?清朝哪些皇帝看重风水,哪些皇帝又忽略风水呢?
(1)“风水”是啥玩意?
我们一提到皇陵,很自然就会想到风水,这很正常。那我们先了解一下“风水”的概念,到底什么是风水。所谓“风水”,从古至今给风水下定义者不计其数,可历史上给风水最早下定义的为晋代的郭璞,在其名著《葬书》中这样说:“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可见风水之术也即相地之术,核心即是人们对住或者埋居葬环境进行的选择。按照郭璞的说法,人去世之后,就会化作一团气,而这团气会被北风吹散;但是,如果遇到了水,这团气就会聚拢起来,所以,人们一定要选择风水,防止死人魂飞魄散。
所以,古人在生前就要为自己百年之后选择风水之地,就是怕自己魂飞魄散。那什么样的风水最好呢?古人又有自己的标准:“所谓风者,取其山势之藏納,土色之坚厚、不冲冒四面之风……所谓水者,取其山势之高燥,无使水近夫亲肤,”达到“葬者藏也,无风、蚂蚁、水三者亲体之害”。这里需要解释一下,说了半天,“风水”就是避开风,只有不被北风吹到,才能保证一团聚气;还要避开水,如果把陵墓建在水坑里,水倒是有了,但却会把尸体给淹了。所以,要避风,避水,那才是好风水。
这就需要好的风水师来选择,既要有水,还要避开风和水,那一定是很艰难的选择,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古人有一句话:“三年求地,十年定穴”,就是说,要找一块合乎标准的风水宝地,没有个十年八年是不行的。
所以说,皇帝比老百姓更加注重风水的选择,他们把自己的坟地冠之以最好的名字,叫做“万年吉地”,就是说这是祖孙万代的大事情。他们认为没有好的风水宝地,宁可不去建陵。可见风水的重要性。
可是,在关外的两位帝王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却不知道风水是怎么回事,生前都没有选择陵址的档案记录,也就是说,他们生前都没有选择过陵址,当有人多事地向他们提及风水的时候,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道:“风水是啥玩意?”两位为什么不懂风水呢?这大概受到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第一、游牧生活的因素。大家想一想,作为游牧民族,居无定所,今天在甲地,明天就到乙地了。他们一旦离开,很有可能就不再回来了,这样的话,大家看,建陵的目的就是为了祭祀先人,你都不回来了,建陵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清朝关外二帝受到这种早年游牧生活的因素影响,没有选择风水,没有建陵的强烈意识。
第二、战争的影响。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清朝正处在激烈的战争时期。部落之间的统一战争,与周边部族的战争,与相邻国家之间的战争,与明朝之间的战争,此起彼伏,从来没有停止过。这样的日子,怎么能想起来要坦坦****地去选择风水建陵呢?
第三、蒙古人的影响。我们知道一句话叫做“满蒙联姻”,说的是满洲和蒙古之间密切的姻亲关系。早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清朝奉行联合蒙古的政策,因而,满洲受到蒙古的影响最大。比如努尔哈赤时期创制的满文,就是在蒙古文的基础上创立的。而在丧葬这个问题上,满洲人也必然会受到蒙古人的影响。那么,蒙古人是什么样一种丧葬形式呢?
明朝叶子奇《草木子》中记载了元朝皇帝驾崩时棺材的做法:“用啰木两片,凿空其中,类人形大小,合为棺,置遗体其中”。就是说,把死去的皇帝夹在两片木板之间,当然,要把木板挖成槽。下葬的办法是挖掘一道深沟:“以万马蹂之,使平,杀骆驼子其上,以千骑守之。来岁草既生,则移帐散去,弥望平衍,人莫知也。欲祭时,则以所杀骆驼之母为导,视其踯躅悲鸣之处,则知葬所矣。”就是说,把皇帝的棺材深埋地沟之中,用万马踏平,然后,在上面杀死一只小骆驼,等到春暖花开的时候,这里长满了青草,就看不见任何痕迹了,这样,他们就放心地撤离。如果想祭祀的时候,就带着所杀骆驼的生母,去寻找死去儿子的气味,因为骆驼具有超强的辨别方向的能力,这样,有它做向导,就找到了死去皇帝的葬所,再行祭祀。元朝皇帝是这样的一种办法。所以,深受其影响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即使知道风水是啥玩意也不会很看重风水的选择。
(2)小孩儿看风水
人们对东陵充满了好奇,一定很想知道,这么一处神奇的风水宝地到底是谁慧眼识珠,一眼就看中了呢?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解“小孩儿看风水”。大家听到这个题目,可能就更加疑惑了,很深奥的风水选址,成年人尚且很难完成,怎们会是一个少年小儿可以做到的呢,这个小孩子究竟是谁呢,他又是怎么样完成的这个复杂的风水选择过程的呢?这个小孩子就是顺治帝,当年他14岁。
顺治八年,14岁的少年天子来到遵化选风水。顺治帝为了这次遵化之旅,做了一些特殊的准备工作。
一个是选择的狩猎方向是几百里之外的遵化州。一般来讲,皇帝围猎会选择京师附近的南苑。南苑是元、明、清三代皇家苑囿,位于北京永定门外永定河冲积扇中部,曾是河湖广布、草木葱郁的地方。明永乐年间,修建了周长60公里的围墙,叫做“南海子”。周围四门,内建衙署,养育禽兽,种植果菜,供皇帝和官僚贵族打猎享乐。清代继续经营,修建行宫庙宇,作为操兵练武之所。选择这里不仅离皇宫很近,还很安全。可是,当时的遵化不仅地处边关,北面就是长城,而且距离北京还有300里之遥,到那里去做什么呢?
二是选派了一些身份特殊的人员随驾。这次顺治帝出巡,他自己亲自选择跟随人员,亲近大臣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被选中,康熙六年七月《清圣祖实录》记载了苏克萨哈的话:“世祖皇帝卜地时,蒙谕:朕万年后,尔等大臣之墓亦葬陵寝近地为善。我即叩谢:若得此,甚幸。卜阅陵地,非我一人侍从,曾有索尼、遏必隆,我三人一齐叩谢。”说明当时,苏克萨哈和索尼、遏必隆三个大臣陪同出巡。除此之外,还有钦天监的好多人,大家很奇怪。钦天监是官署名,秦、汉以来就有,掌管观察天象事情,推算节气,制定历法。钦天监正,相当于今天国家天文台台长。主要的是,这些人中有好多人掌握了一些玄学,有的人平时就干些很神秘的事情,看风水,算命什么的。顺治帝带着这些人要做什么呢?
三是命人准备了一些神秘的工具。都有什么呢?玉佩韘(she)一件、金铲一件、金簪子、金罗盘各一件、明代修《遵化志》一份…准备这些都是做什么用的呢?神神秘秘的。清昭槤《啸亭杂录》这样记载:“(顺治)因自取佩韘掷之”。什么是佩韘呢?解释一下,韘,射箭时戴在右手拇指上用来钩弦的工具。以象骨或者玉石制成,俗名“扳指”;还有另外一个意思,那就是古代男子成年以后,要在右手的拇指上佩戴此物,表示已经成年了。顺治帝是不是向世人表达一个信息,那就是我已经成年了,我要说话算数了,要亲政了。
顺治帝准备了这些没来由的东西,究竟要做什么呢?这和他选择风水宝地有什么关系吗?在一部满文资料《满文国史院档案译编》中,记录下了顺治帝这次行踪的基本轨迹:“顺治八年十二月初四日,驻跸遵化。”说明顺治帝在这一年确实来到了遵化。千里迢迢来这里干什么呢?
我们在一部皇家秘籍《昌瑞山万年统志》中找到了蛛丝马迹。这部书之所以称为皇家秘籍,那是因为这部书是东陵守护大臣专门写给皇帝看的,所以很神秘啊。这部书记载了乾隆皇帝的判断,乾隆皇帝在乾隆二十三年写了一首谒陵诗,诗中有两句话很关键,他这样写道:“鼎湖亲卜吉,昌瑞万年吉基”,意思很明显啊,说的是昌瑞山这块风水宝地是顺治帝亲自选中的。乾隆在这首诗的注释中进一步解释道:“昌瑞山乃我世祖行围至此亲定者,初未用堪舆家也。”选择的时间就是顺治八年。之后,乾隆帝又在一首《恭谒孝陵》诗中这样写道:“桥山亲指顾,秘殿永精虔”,很明显,乾隆帝说孝陵风水为世祖亲选。乾隆帝在其《御制隆福寺碑文》中进一步强调:“夫此山陵乃我世祖行狩于田,亲临所相度也。非若前代陵寝委之将作,听之堪舆者比。”进一步指出孝陵风水是顺治皇帝亲自选中的,根本没有使用风水先生。昭槤在《啸亭杂录》中说:“章皇尝校猎遵化,至今孝陵处,停辔四顾,曰:‘此山王气葱郁,可以为朕寿宫。’因自取佩韘掷之,谕侍臣曰:‘韘落处定为佳穴,即可因以起工。’后有善青鸟者,视邱惊曰:‘虽命我辈足遍海内求之,不克得此吉壤也。’所以奠我国家万年之业也。”昭槤很明确指出,孝陵选址的时候,没有使用风水先生,是顺治帝亲自选中的,而且渲染说,即使是风水先生也未必能够有这种水平,也就是说14岁顺治帝的水平超过了专业水准。另外一个就是在第一部大型清史典籍《清史稿》中,也有类似的记录:“先是世祖校猎于此,停辔四顾,曰:此山王气葱郁,可以为朕寿宫。因自取佩韘掷之,谕侍臣曰:韘落处定为穴。至是陵成,皆惊为吉壤。”看来顺治帝不仅有才,而且运气很好,一下就碰上了,一眼就看上了。使得那些风水先生们都感到自惭形秽。
(3)康熙、乾隆“不懂”风水
前面我说过,建陵中最重要的就是风水,没有好的风水,他们宁愿不建陵。可是,在清代帝陵中,却有两座风水存在严重问题。你可能想不到,这两座问题陵寝的主人不是别人,恰巧是清代两位大帝,一个康熙帝,一个是乾隆皇帝。这很奇怪了,难道这两位伟大的帝王不懂风水吗?
我们先说康熙帝。他的陵寝选址在其父孝陵的东边,完全符合《周礼》的要求:子随父葬,又陪伴在两边。可是,风水上却存在先天性不足。
比如地势低洼,这里是一片水塘,完全是人工培垫起来的。这样的风水是非常犯忌讳的,是不能用的。这里还有一个故事,这里原来是一个大池塘,里面住着一个千年大乌龟。康熙帝选中这里要建陵,便抽干了这里的水,大乌龟没有了家,便垂头丧气地跑了。据说,它与康熙结了仇,总想报复,就在光绪三十一年二月二十日放了一把火,把景陵大殿给烧了。因为地势低洼会造成两大恶果:其一是地宫渗水,那将是很可怕的事情,会把墓主人的棺材给淹了,墓主人的尸体连同珍宝都会淹没在大水之中。这一点儿后来果然证实了,1945年,康熙帝景陵被盗,盗匪打开地宫发现都是水,康熙帝和后妃们的大棺材都淹没在大水中,估计水的深度接近3米。其二是建筑容易遭到雷击,夏季北方多雷,古建筑又没有避雷针,极容易遭到雷击,景陵后来果然遭到雷击,1952年7月14日,景陵大碑楼遭到雷击起火,高大的建筑被烧毁了,里面雄伟的双碑也被烧的面目全非。
比如堂局分散。景陵的堂局非常散,导致它的建筑不能连贯,比如神厨库,本来应该与建筑群连城一片,却不得不建筑在砂山的南边,看上去非常别扭。
比如神道弯曲,不利于修建石像生。景陵的神道是弯弯曲曲的,这种神道无法修建石像生,因为石像生一定要在笔直的神道上,好像皇帝出巡的仪仗队一样。后来乾隆皇帝给景陵补建了5对石像生,因为神道弯曲,看上去一点也不壮观,却有一种滑稽的感觉。
至于乾隆皇帝,他处处学习爷爷康熙帝。对于风水,开始他是很纠结的。首先,不知道是葬在东陵合适,还是在西陵合适;其次,是选择完美无瑕的风水,还是适可而止,不要过分苛求。他最终选择了东陵胜水峪风水,在孝陵西边陪衬。而胜水峪风水是存在问题的。
一是砂山严重不足。砂山就是陵寝周围的环绕之山,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些山环绕,才能形成陵寝比较封闭的空间,免受外界打扰。而档案记载,乾隆帝裕陵的砂山严重不足:“唯左边贴身界气之砂稍低,需用人力培补”(《录副奏折》),资料中说稍有不足,实际上是两侧基本没有砂山,都是人工堆筑的。按说,以这样的环境,乾隆皇帝不应使用这里的风水。
二是裕陵的朝向出现了问题。建筑陵寝,最重视朝向问题了,不能出现丝毫问题,否则,就会感觉陵寝不正。而裕陵的朝向有问题,尤其是地宫中建筑的中轴线出现了偏差:“万年吉地内向壬山丙向兼亥巳、丁亥、丁巳分金,脉气最盛”(《建筑工程·陵寝坛庙》),也就是说,地宫中要有两个轴线,之间有一个夹角,达到了10度,这是很别扭的一件事情。我们今天来到裕陵地宫,会有一种明显的感觉。不了解情况的人,以为是建筑出现了偏差。即使如此,乾隆皇帝并没有因此而废弃胜水峪风水。
所以,康熙的景陵和乾隆的裕陵风水存在严重问题,或者说风水不好。这两个人真的不懂风水吗?那么精明的帝王,怎么会呢?看来其中定有隐情。
(4)雍正帝布下迷局
既有东陵,又建西陵,这是清朝皇帝在无奈状态下的一个脑筋急转弯。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说到这里,大家会马上问一个敏感的问题,清朝怎么会在同一时期,出现了两个大陵区呢?一个东陵,一个是西陵,真是新鲜。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雍正皇帝是始作俑者。他不愿意葬到祖坟里面去,跑了,跑到易县去了,另辟了一处陵区。人们认为,雍正皇帝逃离祖陵,属于大逆不道的行为,我们先听听关心这件事的后人是怎么给他总结的:
第一,弑父夺位,无颜进入陵区。这就是广为流传的雍正帝篡位说。本来,康熙帝在六十一年十一月初七日得病,10、11、12日一直由雍正侍候,本来已经“朕体稍愈”(《清圣祖实录》卷300),就是已经逐渐好转了,可是,情况却突然发生了意外。资料《大义觉迷录》中曾静的供词中这样记载皇四子:“进一碗人参汤,不知何如,圣祖皇帝就崩了驾。”这是说康熙帝是雍正帝在病情已经好转的情况下给毒死的。这一点,虽然缺乏足够的史料支持,但是,老百姓都这样传。那么,雍正帝又恰恰在选择自己百年后的陵地上,逃离祖陵,人们就更加坚信康熙帝是他害死的,所以,雍正帝不敢进入祖坟,怕是阴间见到他的父皇康熙帝,遭到惩罚。
第二,唯我独尊说。在清东陵里面,顺治皇帝葬入陵区之后,他的儿子康熙帝按照子随父葬的规矩,在孝陵的东边选择了一处地方,建了景陵。如果雍正皇帝要在东陵选择坟地的话,那就要在孝陵的西边选择了,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老祖先的《周礼》中是这样说的:“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意思就是老皇帝死了以后,葬在坟地的正中,位置最高,风水最好,然后他的儿孙按照一左一右的方式向左右埋葬。这就是建立的一个中心,向两侧排开的形式。这么说,雍正帝在东陵充其量也就是排个第三的位置。有人说,以雍正帝的个性,他是不甘心位居人下的,只能第一,不能第二。所以,他也想选择一处陵区,像顺治帝那样,位居中央,高高在上,让别人围着自己转,那才是他所要的葬所。
这就是普通人的观点,认为以雍正帝的个性,极有可能会找出种种借口,脱离这处陵区。别看一般的皇家人很难进入陵区,他却很害怕走进这处风水围墙,尤其害怕与父皇地下相见,干脆一走了之。雍正皇帝真的是这么想的吗?我们听听他自己是怎么说的。
雍正帝向众人解释的理由就是风水不理想。我前面说过,皇帝建陵,最关键的不是建筑,而是风水。因为他们认为,风水关乎子孙的兴盛,国家的兴亡,所以,如果没有风水,那就不要建陵,任何人不得以牺牲风水为代价。这么说,雍正帝不在东陵建陵,是由于东陵没有好风水了吗?看看雍正帝是怎么解释的。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一份档案,说出了当年雍正帝的心里话:“朕之本意原欲于孝陵、景陵之旁卜择将来吉地,而堪舆之人俱以为无可营建之处。”就是说,雍正帝本来想在东陵建陵,是由于没有好风水,才不得已离开的。这就是雍正帝的解释。那么,雍正帝真的敢于公开违背传统祖制的约束,明目张胆地远离祖陵吗?其实,他不敢,虽然不想进入东陵,但是,还是要想一个万全之策,他绞尽了脑汁,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布下一个迷局。
他派出了风水术士在东陵一带寻找,看看有没有好风水。但是,雍正帝使了个小伎俩,他根本就不在风水围墙之内寻找,而是在风水围墙之外找,这不是成心吗?人家康熙帝为什么要建风水围墙啊,不就是要他的儿孙在里面找吗?可是,雍正帝不管那一套,他的风水术士很快就有了回音,说是找到了一处好地方。这个地方就是九凤朝阳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雍正帝会为之动心吗?《遵化州志》记载:“九凤朝阳山,在州西南,以九峰环抱一山,故名。”九凤朝阳山与东陵昌瑞山一脉相承,在遵化城北20公里处,当地人称之为“风水台子”,不叫什么九凤朝阳山,所以,我们找不到。这里,背靠五峰山,中峰凸起,两侧群峰渐次低下,和东陵的昌瑞山如出一辙;两翼的砂山延缓有情;近有案山,远有龙山称为朝山;东、西有两条弯曲的河水夹流,中间是一处北高南低的开阔堂局,简直就是一处山水相宜的风水宝地。风水说帖被递上来了。雍正帝一看,立即做了表态:“与朕初意相合”,就是说,雍正帝开始就是这么想的。您说雍正帝的真面目不就暴露出来了吗?说明他根本就不想葬在陵区风水围墙之内,从一开始就要远离祖陵。可是,这其实是雍正帝周密计划的一个步骤,他很快采取了断然措施。
那就是废掉了九凤朝阳山风水。这么好的风水,都有说帖说明了,为什么要废掉呢?我们查阅了大量资料,应该是这些原因:一是他根本就没打算在这里修建陵寝。他的父祖在遵化这个地方,他不想还在这里修陵,开始派出的风水大臣,那只是掩人耳目而已。二是这里离东陵太近,虽然在遵化的东北,离东陵还有近百里之遥,但是,毕竟属于同一个区域。既然不打算和父祖合葬,那就不如远着点,反正也是这样。三是即使他在九凤朝阳山建陵寝,人们还会说他违背子随父葬的传统,因为,不管怎么说,九凤朝阳山它也不在风水围墙之内,所以不属于合葬的范围。四是九凤朝阳山本身存在一些问题。存于第一历史档案馆的的资料表明,雍正帝当时看到了这样的描述:“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沙石”,意思就是有两点不足:①总的局势不太好,有一定的形势缺欠;②点穴时候,发现了大的沙石颗粒。
于是,雍正帝很快废掉了九凤朝阳山风水。派怡亲王允祥和福建总督高其倬又在直隶易州找到了一处宝地。《雍正朝起居注》里面这样说:“相得易州境内泰宁山太平峪万年吉地,实乾坤聚秀之区,为阴阳和会之所,龙、砂、穴、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意思就是太平峪这处地方在山势、水流、堂局等风水要素的方方面面都非常合乎要求,是一处理想的风水宝地。但是,雍正帝惧怕人们说三道四,一直到雍正八年才开工建设他的泰陵。
这样,雍正帝采用声东击西,欲擒故纵等等办法,布下了一个个迷局,终于实现了另辟陵区的目的,这就出现了两大陵区,一个是东陵,在直隶遵化;一个是西陵,在直隶易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