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光绪帝的冷暖后宫(1 / 1)

珍妃的漂亮、聪明、时尚都让忧郁、孤寂、孤独的光绪帝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鲜。珍妃给了他意想不到的、耳目一新的感觉。他完全没有想到,自己最初并不在意的这个小妹妹是如此的可爱。他在惊喜中感到,自己已经不能离开这个珍妃了,光绪帝和她之间产生了火热的爱情。

光绪帝名字叫爱新觉罗·载湉,他四岁即位,在位34年,38岁去世。

光绪帝的即位,需要解释一下。同治皇帝崩逝,由于他没有皇子,需要在宗室中择立接班人。

慈禧选中了光绪。慈禧说服了慈安太后:“现在一语即定,永无更移,我二人同一心。”(《翁同龢日记》)慈禧向王公大臣们公布了这一结果。大家万万没有想到,慈禧公布的结果会是这个,因为慈禧这样做,犯了好多忌讳。

第一,辈份不对。按理,同治帝是“载”字辈,他死后,就应该在下一辈“溥”字辈中寻找合适的人选:“请择‘溥’字辈之贤者而立。”(《清鉴辑览》)这才符合清朝的家法,一辈辈向下传递皇位,之前的皇帝都是这么做的。可是,贪权的慈禧太后却另辟蹊径,在同治帝平辈中选择了接班人。这就改变了清廷传统的传位家法。

第二,不知避嫌。载湉是慈禧亲信醇亲王的王子,醇亲王在辛酉政变中立有大功。更为重要的是,光绪的生母是慈禧的亲妹妹,奕譞的嫡福晋叶赫那拉·婉贞。婉贞比奕譞小一岁,比姐姐慈禧太后小6岁。

第三,有违原则。清朝立嗣,大致遵循中国古代“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择立年长的皇子为君主,又成熟,又便于治国理政,所谓“以长为尊”“长兄为父”,就是这个道理。当时,朝臣也提出了几个合适的人选,可都被慈禧否定了。她认为,只有这个年仅四岁的小外甥合适:“枢臣中有言宗社为重,请择贤而立。”但是慈禧却说:“若承嗣年长者实不愿,须幼者,乃可教育。”(《翁同龢日记》)她说的很明显,就是便于垂帘听政。

从情理上讲,这个孩子入宫成为皇帝,他的父母应该高兴,应该感谢慈禧太后高看这个孩子。可是,令人费解的是,光绪的父母在这个问题上不但不感恩,反而大为不安。

先说父王奕譞的反应。当慈禧宣布由光绪即位时,奕譞极为震惊。据《翁同龢日记》记载:“维时醇郡王惊遽,碰头痛哭,昏迷伏地,掖之不能起。”其他资料也有类似的记载。奕譞为什么会吓成这样呢?因为他深知,儿子进宫做皇帝,吉凶难料,尤其是贪权的慈禧太后,会不会给儿子和自己带来灾难呢?

再说他的母亲婉贞。婉贞嫁进王府,本来很得夫宠。在王府中,她说一不二,日子过得很自在。奕譞共有四位福晋,婉贞是嫡福晋。奕譞生有十个孩子,婉贞自己就生育了五个。从这里,我们也看出婉贞在王府中的地位。婉贞的五个孩子中,四个是儿子,一个是女儿。可是,婉贞对养育孩子没有很好的经验和习惯。她奉行减食的育儿办法,不给孩子很足够的食物。据溥仪在《我的前半生》记述,她给孩子吃一只大虾,还要分成三段,结果是孩子们营养不良,去世了。五个子女中,只有第二子载湉,也就是光绪帝活了下来。可是,光绪被慈禧看中,进宫做了皇帝,想要见一面都很难,母子难以团聚。小光绪帝不了解内情,经常找自己的妈妈:“醇王福晋究竟是上什么地方去了,为什么隔了这么多时候,还不见她来看看我们?”(《瀛台泣血记》)那是这个孩子想念妈妈时痛苦的呼喊。所以,婉贞心里是很不安,也很难受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光绪帝的即位,对他的家人来讲,不是一种荣光,反而是一种灾难。

那这个被慈禧、慈安看中,又让醇亲王奕譞夫妻十分牵挂的光绪帝,到底长得什么样呢?

光绪皇帝是一位相貌英俊的天子,《清德宗实录》中这样描写他的相貌:“上生而岐嶷,英姿天挺,隆准龙目,广颡修颐。”说他长得天庭饱满,五官英俊,威风凛凛。所以,难怪这么多人都看上他,牵挂他呢,他是很优秀的一个帅哥。

那光绪帝有着怎样的性格特征呢?生活在当时的一个老宫女说:“光绪是个性格孤僻而又多疑的人,如横下一条心,九牛也拽不回来的。”(《宫女谈往录》)按照这个老宫女所说,光绪帝的性格可不太好,孤僻、多疑,又很固执。他怎么会是这样的性格呢?

从光绪帝四岁入宫这个角度讲,他与他的大姨妈慈禧太后生活在一起,所以,他的性格主要受到慈禧太后的影响。

要说慈禧对于光绪帝,开始应该是抱有希望的。表面上看,还真是存有一份浓浓的爱意:

1.照顾他。光绪帝进宫的时候,身体不好:“脐间常流湿不干”(《四种纪略》),这是小孩子的一种毛病。有这种毛病的孩子,身体会特别虚弱。所以,慈禧经常会亲自给他擦拭,还真有一种母爱的样子。

2.哄他。慈禧在闲暇之余,也会注意和小光绪帝之间改善关系,主要是吸取了她和同治帝之间比较疏远的教训。她把光绪帝抱来“昼间常卧我寝榻上”(《四种纪略》),逗他玩,其乐融融的样子。

3.教育他。慈禧还注意光绪帝的文化教育,从小就严格要求“口授读四书诗经”(《四种纪略》),并教他相关的书法、诗文等知识。

我们可以看出,慈禧有意想把光绪帝培养成才。慈禧当初的想法比较简单,就是一种母子之间的亲情。用她自己的话说:“皇帝入承大统,本我亲侄;以外家言,又我亲妹之子,我岂有不爱怜者?”(《四种纪略》)慈禧的这番话,倒也是实话。

可是,慈禧并不是一般的女人,她不会就这样把光绪培养起来,她一定未雨绸缪,万一这个孩子很优秀,长大成人,自己再想垂帘,就不那么简单了。于是,她一面关心他,照顾他;一面又想方设法控制他,奴化他。我们看看,慈禧都做了些什么。

第一,肉体上吓唬他,这是在肉体层面的控制。从肉体上彻底控制住光绪帝,是慈禧最拿手的事情。她可是从不手软,说到做到:

1.呵斥。慈禧经常会因为一点儿小事情,就对光绪帝大呼小叫,一惊一乍的,有时候,把小光绪帝都吓尿裤子。

2.鞭笞。慈禧命人专门准备了鞭子,如果她发现光绪帝不听话,或是犯了小错误,便“常加鞭挞”(《戊戌政变记》)。一个小孩子,怎么能够不怕大人的鞭子呢?

3.罚跪。这是光绪帝最害怕的事情了。如果光绪帝犯了什么小错,慈禧就会揪住不放,夸大其词,借势大做文章,罚令光绪帝跪下,而且要长时间跪着:“每日必跪至两点钟之久,始命之起。”(《戊戌政变记》)

所以,慈禧通过这些体罚措施,在肉体上彻底征服了小光绪帝:“皇上见西后如对狮虎,战战兢兢,因此,胆为之破。”(《戊戌政变记》)慈禧用这种办法对待一个小孩子,他能不怕吗?

第二,精神上控制他,这是精神层面的控制。这种控制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控制,所以慈禧非常重视,绞尽脑汁。

1.远离亲生父母。慈禧深知,要彻底控制他,就必须要他远离亲生父母,切断他们之间的关系。

先要切断母子关系。这是很残忍的事情,但是慈禧毫不含糊。慈禧不允许光绪帝母子频繁见面,即使见面,也是时间匆匆,丝毫不敢亲热:“他的父母都不敢给他东西吃。”(《清宫二年记》)慈禧要让光绪帝从小就知道,她才是光绪帝的亲生母亲:“使他明白了自己已经不是醇王福晋的儿子了,他应该永远承认太后是他的母亲。”(《瀛台泣血记》)面对这样的尴尬局面,光绪帝的母亲常常暗自落泪:“连醇王福晋也几乎掉下泪来。”(《瀛台泣血记》)所以,她干脆就不再进宫,免得伤感。

再切断父子关系。至于光绪帝的父亲奕譞,则更是小心翼翼,把在朝廷的官都辞了,惟恐被慈禧猜忌。光绪帝一即位,小心谨慎的奕譞就匆忙上折,表达对慈禧的忠心:“光绪元年正月初八日,王即有豫杜妄论一奏,请俟亲政宣示,俾千秋万载,勿再更张。”(《清史稿》)就连慈禧赏赐给他的杏黄轿,他都不敢乘坐。

2.变态的叫她“亲爸爸”。慈禧为了从精神上控制光绪帝,竟然别出心裁,要光绪帝叫她“亲爸爸”。慈禧特别叮嘱光绪帝身边的太监和宫女,向他灌输慈禧是他的“亲爸爸”:“必须教导光绪称她‘亲爸爸’,她非但要做爸爸,简直还要做亲生的爸爸。”(《瀛台泣血记》)这种局面,直到光绪帝长大、亲政、成年、结婚,都没有任何改变:“直到光绪长大成人,还是叫慈禧为亲爸爸。”(《瀛台泣血记》)慈禧为了控制光绪帝,也真是太变态了。

3.每日必须问安。慈禧为了奴化光绪帝,特别规定,无论何时何地,必须“每日问安一次”(《满清野史》)。这是光绪帝每天必做的功课,无论春夏秋冬,从不间断。每天到太后那里,跪着请安问好,本是一种皇帝对太后的孝顺行为。但是,遇有特殊情况,不一定天天去。慈禧就是利用这个惯例,大做文章,以此来达到控制皇帝的目的,这就完全不是皇帝孝顺太后的含义了。

4.出巡陪侍。按理,太后出巡,皇帝不一定陪侍。可是,慈禧规定,只要她出巡,光绪帝必须到场,以此来震慑他:“孝钦后乘舆出,德宗亦必随扈,炎风烈日,迅雷甚雨,不敢乞休。”(《清稗类钞》)慈禧是在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向人们传达一种信息,她才是大清国的主人。

所以,慈禧通过这种肉体的、精神的控制,使得光绪帝“慑于积威,见太后辄战栗”(《四朝佚闻》)。毫无疑问,光绪帝四岁进宫,受到慈禧这种精神的、肉体的控制,长期被一种威严、冷酷、严厉所震慑、所压迫。长期的压抑,使他产生出一种孤僻、多疑又很固执的性格特征。

那么,光绪帝的这种性格特征,对他的后宫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对于光绪帝来讲,肯定是希望自己快快长大,快快成年大婚,自己做主,挑选中意的后妃,来倾诉多年积压在内心深处的、不为他人所知晓的苦闷心理,他渴望这种生活的早日到来。光绪帝会如愿以偿吗?

那会很难,因为光绪帝和慈禧的想法正好相反:光绪帝盼望大婚,慈禧太后讨厌大婚。很明显,一旦光绪帝大婚,就意味着他已经成年,那就要亲政,慈禧就必须把权力交出去了。所以,慈禧绞尽脑汁,要怎么做呢?

第一,推迟。能拖就拖吧,推迟一天是一天。清朝历史上,到此为止共有四位小皇帝,即顺治帝、康熙帝、同治帝和光绪帝。顺治帝是14岁大婚的,康熙帝是12岁大婚的,这两位都是在孝庄文皇后的操持下,如期举行了大婚典礼。而同治帝大婚年龄则是在他17岁那年,超过顺治、康熙帝至少三年,已经很晚了。光绪帝大婚,更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帝18岁了,不能再拖了,慈禧才被迫宣布:“明年正月大婚礼成,应即亲裁大政,以慰天下臣民之望。”(《光绪朝东华录》)这样,就又可以推迟几个月的时间,直到光绪十五年(1889年),他已经19岁了,实在不能再拖了,才举行了大婚典礼。而这个年龄的康熙帝,早已是七个孩子的父亲了。

第二,绝对包办。在清朝皇帝的婚姻中,由于采用选秀女制度,所以,皇帝在婚姻上有一定的自主权,看上谁,就留下,否则,就“撂牌子”,皇帝是有这个权力的。可是,在强势的慈禧太后面前,光绪帝会有选择自己婚姻的权力吗?我们看看光绪帝大选秀女这场戏是怎么开锣的。

1.太后是总导演。慈禧太后为光绪帝选秀女做了精心的安排。地点选在了体和殿,那是慈禧吃饭、喝茶休息之所;圈点了五个自己中意的秀女;安排了陪同,其中,荣寿固伦公主就是一个关键人物,她是恭亲王奕訢的女儿,慈禧赏她公主双俸,并收为义女,做干女儿,不离左右。更为主要的是,她对慈禧忠心耿耿。所以,无论地点,人物,所有的一切,都是慈禧太后精心安排好了的,慈禧充当的是总导演的角色。

2.光绪帝是傀儡演员。首先,光绪帝是演员,其次,他是傀儡演员。演员在片场有时是可以发挥的,但是,光绪帝不能发挥。比如,演戏开始,慈禧说:“皇帝你自己做主,看上谁,就把如意递给谁。”可是,光绪帝却不敢:“此大事当由皇爸爸主之,子臣不能自主。”(《珍妃之悲剧》)当光绪帝信以为真,想把如意递给漂亮的德馨之女后,慈禧则大声呵斥,光绪帝不得不改变:“不得已,乃将如意授其侄女。”(《珍妃之悲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光绪帝就是一个傀儡演员。

3.秀女是木偶。那些应选的秀女,在慈禧面前,就是一群木偶而已,慈禧做了精心的安排。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慈禧给她们分成了三排。第一排,是最关键的人物,那就是慈禧最中意的人选,她的亲侄女,弟弟桂祥的女儿静芬。慈禧最希望侄女中选,以便进一步控制皇帝。第二排,是江西巡抚德馨的两个女儿。第三排,也是最后一排,是礼部侍郎长叙的两个女儿。

慈禧以总导演的身份,如期实现了自己的目的:“选得副都统桂祥之女叶赫那拉氏,端庄贤淑,著立为皇后;原任侍郎长叙之十五岁女他他拉氏,著封为瑾嫔;原任侍郎长叙之十三岁女他他拉氏,著封为珍嫔。”(《光绪朝东华录》)慈禧如释重负,总算在自己退休之前,归政之际,完成了一件大事。那么,光绪帝呢,这种刻意安排下的婚姻生活会幸福吗?

让光绪帝意想不到的是,这次沮丧至极的选秀女,他居然歪打正着,奇遇了火热的爱情。他遇到了热情奔放的珍妃,在冰冷的宫廷生活中感到了一丝暖意。

珍妃的当选,实在是一个意外。以慈禧的打算,她们姐妹,最初只是一个陪衬而已,所以,把她们放在了最后一排。没想到,光绪帝开始就喜欢貌美的德馨之女,慈禧改变了初衷:“太后以德宗意在德氏女,即选入妃嫔,亦必有夺宠之忧,遂不容其续选,匆匆命公主各授荷包一对与末列二女,此珍妃姊妹之所以获选也。”(《珍妃之悲剧》)就这样,慈禧的临时变卦,改变了珍妃的命运,也给光绪帝带来了意外和惊喜。

珍妃和光绪帝,两个人“一见钟情”(《宫女谈往录》),很快擦出火花,他太爱这个女人了。

1.珍妃漂亮,机灵。我们看到珍妃保存下来的照片,确实比较漂亮。更关键的是她非常机灵,这是光绪帝所需要的:“貌既端庄,性尤机警。”(《珍妃之悲剧》)光绪帝生活在深宫之中,需要这样机灵的女子,这对自己很有利。珍妃的机警,也是很有名的。即使是在多疑霸道的慈禧面前,她也游刃有余:“每侍慈禧披览章奏,从旁窥阅,即能得其概要,预料太后将如何批答。”(《珍妃之悲剧》)这和光绪帝的皇后及珍妃之姐瑾妃相比,是很明显的性格特征。

2.珍妃聪明,知识丰富。珍妃“颇通文史”(《清代轶闻》)。可以想见,这个小姑娘不仅漂亮,聪明,还很有知识,诗文书画,琴棋书法,样样精通,在那个年代,男人会很喜欢这样的女孩子。何况是光绪帝这样性情内向的帝王,珍妃给他耳目一新的感觉。

3.珍妃时尚、奔放。珍妃是个非常时尚,非常前卫的人。同时,她也是一个非常敢于叛逆传统的人。珍妃玩时尚的相机,给光绪帝拍照,她甚至指使太监在宫外开照相馆。珍妃还敢于穿男人的服装,给光绪帝以惊喜:“她经常穿好了男装等候召唤。”(《宫女谈往录》)珍妃甚至敢于坐在皇帝的御座上,或者坐在皇帝的腿上,玩耍、嬉闹。

这一切,都让忧郁、孤寂的光绪帝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鲜。珍妃给了他意想不到的、耳目一新的感觉。他完全没有想到,自己最初并不在意的这个小妹妹是如此的可爱。他在惊喜中感到,自己已经不能离开这个珍妃了,和她之间产生了火热的爱情。于是,光绪帝固执的性格特征发挥了作用,他不顾一切地专宠珍妃。

第一,召幸频繁。光绪帝是真的爱上了珍妃,这对于一个皇帝来讲,是很难得的事情。皇帝后妃成群,很难产生真正的感情。从这一点儿来讲,珍妃很幸运,她得到了光绪帝的真爱。光绪帝离不开她了,几乎是白天想见,夜间召幸:“他几乎每隔三四天就要亲自上珍妃宫里去走一次,这和他每夜非召幸珍妃不可的事同样都成了宫中的绝妙谈助。”(《瀛台泣血记》)

第二,倾诉衷肠。光绪帝和自己心爱的珍妃时常会讲些心里话,尤其是那些埋藏在心灵深处的东西,也会在不经意间讲出来,这让他更加觉得,珍妃是真正的红颜知己。德龄曾这样记述光绪帝向珍妃倾诉衷肠:“咱们这里真太寂寞了,每天从朝上回来,再也没有一个可意的人能够陪伴我的。”(《瀛台泣血记》)那我想,机灵的珍妃在这个时候,一定会马上说:“还好有我啊。”帝妃之间,无话不说,无事不谈,真是琴瑟和鸣的一对儿。

第三,不顾一切。光绪帝对珍妃的这种感情,那就叫做宠冠后宫。这种情况,是最容易引起后妃争风吃醋,进而引发宫斗的。何况,还有一位霸道的慈禧太后在关注着呢。可以说,光绪帝如此爱恋、专宠珍妃,那是很危险的事情。但是,光绪帝不怕,他几乎不顾一切,追求自己的爱情,真正印证了老宫女的话,只要他认准了的事情,便“九牛也拽不回来”。他为了珍妃:“把那些自尊心、虚荣心等全赶走了,他几乎忘记他所处的地位和四周的环境了。”(《瀛台泣血记》)

可以这样说,光绪帝在珍妃身上,找到了真爱,找到了情感的归宿,也感觉到了温暖的夫妻生活。

但是,这不是慈禧想要看到的,慈禧早就给他规划了后宫生活,那就是要他宠爱中宫皇后,自己的亲侄女静芬。慈禧对于自己安排的这个皇后是有把握的。因为:

首先,有制度作保证。慈禧心里很清楚,中宫皇后和妃子在后宫的待遇是不一样的。皇后享有多种特权,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后宫之主。比如侍寝,皇后就有特权,不管皇帝喜欢不喜欢她,每年都有几天独享权:“宫里有个传统的规矩,在腊月三十晚上、正月初一、初二这三天,皇后有特权,必须陪伴皇帝就寝,过了这三天,才许皇帝召幸其她的妃子。”(《宫女谈往录》)所以,有了这些特权,慈禧不怕光绪不宠幸皇后。

其次,紧密的姻亲关系。皇后的父亲桂祥,是光绪帝的亲舅舅,皇后就是光绪帝的亲表姐了。在那个年代,这种至亲的关系,光绪帝是无法回避掉的。早在静芬进宫前,光绪帝就很熟悉这位表姐,见面是免不掉的,光绪帝一向对她是很有礼貌的。所以,表姐做了皇后,当皇后向光绪帝行礼的时候,光绪帝很有礼貌的回敬她:“隆裕带着两个小主过来,向皇帝跪安问候,皇帝也跪安给隆裕还礼。”(《宫女谈往录》)

所以,慈禧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来启发光绪帝和皇后,赶紧行动起来,生育出皇子,以便叶赫那拉氏在宫中的地位牢不可摧。

有一次,光绪帝、后请完安,刚要走,慈禧问:“你从哪里来啊?”答:“养心殿。”问:“经过螽斯门吗?”答:“是。”问:“知道螽斯门的来历吗?”光绪帝说不出了。慈禧借机讲了螽斯门的故事。原来,螽斯门是明朝时候留下来的名字。可是,清朝入主之后,把紫禁城内所有宫殿的名字都改了,只留下了这个名字。就是因为螽斯是一种繁殖力很强的昆虫,寓意多生子孙。螽斯,源于《诗经·周南·螽斯》:“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这时的光绪帝真是无话可说,只有低头认罪:“儿子明白,儿子知罪了。”(《宫女谈往录》)

可是,光绪帝的心中是有取舍的。他爱珍妃,在珍妃那里,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温暖和幸福;他讨厌皇后,那种浓厚政治婚姻的气氛令人窒息和寒冷。他努力挣扎,想摆脱掉那个他并不喜欢的皇后。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讨厌的政治婚姻。慈禧的目的十分明显,她要把自己的侄女嫁给光绪帝,其目的是:“一则于宫闱之间,可刺探帝之动作;一则为将来母族秉政张本。”(《珍妃之悲剧》)而隆裕也确实很“称职”,经常窥探、刺探光绪帝的活动,报告给慈禧。这令光绪帝很是反感,这哪里还有夫妻间信任的影子呢?

第二,不详的开端。在光绪帝大婚之际,发生了一件特别的事情,那就是贞度门失火。慈禧择定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正月举行大婚典礼,在这关键时刻,距离光绪帝大婚还有40天的关键时刻,宫里宫外都在紧张准备大婚事宜,不幸却发生了。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二月十五日深夜,贞度门突然起火,火势凶猛,延及附近的太和门、昭德门。据《申报》报道:“烧毁贞度门一座三楹,东库房门七楹、太和门一座七楹,又东库房七楹,昭德门一座三楹,共焚去二十七楹。”这次火灾,经两天扑救,才被扑灭,使贞度、太和、昭德三门及附近库房化为灰烬,把为光绪“大婚”准备的服饰和各种礼仪用品大多烧毁,还毁了其他许多珍贵器物,损失无法估计,这给光绪帝心理蒙上了阴影。他对这次大婚的主角静芬,没有什么好印象。

第三,可怕的间谍。隆裕进宫后,依仗慈禧太后做靠山,处处使光绪帝不满意。在皇帝面前充当间谍角色,让光绪帝感到很不安全。对珍妃大加诋毁,那是她看到珍妃得宠,醋意大发。她甚至逼得光绪帝朝她动手:“一日盛怒,乃将其发簪掷碎,簪为乾隆时遗物,隆裕驰诉孝钦。”(《清稗类钞》)

所以,尽管慈禧精心安排,光绪帝还是感到他所面对的是冷水,是寒冰,矛盾不可调和。但慈禧总抱有一线希望,就是在西逃期间,还有意安排帝后同宿:“皇后和皇上住在一间大房子里,中间用隔扇隔开,两屋通联,这可能是老太后的巧安排吧,但光绪从来不理皇后;而皇后呢,也从来不服气。”(《宫女谈往录》)

光绪帝的态度已经很明确了,他要和心爱的珍妃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而和那个比自己大三岁的表姐皇后则敬而远之。这就是光绪帝收获的冷暖婚姻,也是他认准的婚姻。无论是谁,哪怕是慈禧太后,也无法改变他的想法,因为他有固执的性格特征。

慈禧会善罢甘休吗?她认为,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就是那个可恶的珍妃。于是,那个火一样奔放热情的珍妃,她的命运就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慈禧决定,要狠狠处置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女人。

第一,暴打。

进宫后,珍妃虽然得到了光绪帝的宠爱,可以说是宠冠后宫。也正因此,珍妃遭到了不幸。她在宫中,没过多少好日子,倒是遭到了两次毒打和不幸。本来,清朝是有家法的,家法中规定,不许主子们凌虐宫女,更不允许上级后妃暴打下级妃嫔。所以,根本就不允许对宫中女子施行廷杖之类的暴行。然而,慈禧不管那一套,曾经两次暴打珍妃。

一次是光绪二十年(1894年)十月二十八日,珍妃遭到慈禧暴打,被“褫衣廷杖”(《国闻备乘》),就是剥光了衣服暴打。珍妃被打得皮开肉绽,奄奄一息:“抽搐气闭,牙关紧急,周身筋脉颤动。”(《珍贵人用药底薄》)慈禧下手真是太重,太狠了。

慈禧这次暴打珍妃,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卖官鬻爵。珍妃参与了黑暗的卖官。她依仗光绪帝的宠爱,多次卖官收贿,比如,曾以4万两白银的价格,把上海道卖给了鲁伯阳,她还把这些收入记在了小本子上,被慈禧查抄,抓住了把柄。结果是被慈禧暴打。光绪帝“勿敢言”(《国闻备乘》),也不敢出面保护。

另一次是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政变后,珍妃遭到严厉的处分。她再次遭到廷杖,并被摘掉所有首饰,囚禁起来。

这两次珍妃被慈禧暴打,是宫中前所未有的事情,毁掉了珍妃的宫中形象,也严重摧残了一个年轻人的心灵。使她无论在主位们面前,还是在奴才们面前,都再也无法立足。

第二,降级。

光绪二十年(1894年)十月二十八日,珍妃因事遭到慈禧暴打之后,慈禧太后并没有就此罢休。第二天,慈禧愤怒地给她降了封号:“若不量予儆戒,恐左右近侍,藉以为夤缘蒙蔽之阶,患有不可胜防者。瑾妃、珍妃均著降为贵人,以示薄惩,而肃内政。”(《新整内务府档》)珍妃被暴打,又遭降级,还连累了她的姐姐瑾妃。

第三,冷宫。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帝戊戌变法失败,珍妃受到连累。不仅再次遭到慈禧暴打,还被打入冷宫之中:“门自外锁,饭食自槛下送进。”(《故宫周刊》,第30期)珍妃所住的冷宫在紫禁城的东北三所。冷宫的门倒锁着,只有一扇窗是活的,吃饭、洗脸、倒马桶都由此进出。

这里,不仅有宫女监视,还有太监在那里“数罪”(《珍妃的冷宫生活》)。两个老太监代表慈禧申斥:“指着鼻子、脸申斥,让珍妃跪在地下敬听,指定申斥是在吃午饭的时间举行。申斥完了以后,珍妃必须向上叩首谢恩,这是最严厉的家法了。”(《宫女谈往录》)当然,这时的光绪帝也被囚禁瀛台,更是两情相隔,见面都困难了。

第四,处死。

光绪二十六年(1890年)七月二十日下午,慈禧出逃西安之前,想起了冷宫中的珍妃,她让太监崔玉贵去带珍妃。珍妃是一张清水脸,不能化妆,也没有首饰,淡青色的旗袍,平底缎鞋,不能穿花盆鞋,这是“一副戴罪的妃嫔装束。”(《宫女谈往录》)

慈禧说明了局势,准备出走,带她走不方便。珍妃说请皇上留下来,主持全局。慈禧大怒:“你死在临头,还敢胡说!”(《宫女谈往录》)一阵争执之后,慈禧令崔玉贵“连揪带推,把珍妃推到贞顺门内的井里。”(《宫女谈往录》)就这样,珍妃结束了25岁年轻的生命。当时,光绪帝因为不在现场,对此一无所知。

珍妃被打入冷宫,最终并被处死,意味着光绪帝和珍妃之间这段传奇爱情的结束,也意味着光绪帝真正后宫生活的结束。我们分析一下,造成这样一种局面,除了慈禧太后霸道的因素之外,还有谁对此负有责任。

第一,光绪帝的责任。光绪帝固执的性格,导致了事态的恶性发展。作为一个皇帝,后宫妃嫔众多,最怕的一件事就是专宠某一妃嫔,这是一定要出事的。这在清朝宫廷史上是有先例的,比如顺治帝专宠董鄂妃,就掀起了轩然大波;再比如乾隆帝专宠令贵妃魏佳氏,就发生了那拉皇后被废事件。光绪帝也是一样,就认准珍妃一个人,冷落了皇后,严重忤逆了慈禧太后的意愿,害了珍妃,也害了自己。

第二,珍妃的责任。珍妃作为光绪帝的妃嫔,由于年轻,太过浮躁。她以自己的热情,燃起了与光绪帝热恋的火焰。但她不知道韬光养晦,而是过度张扬,火焰最终被冷水浇灭。另外,珍妃最大的问题是违反了制度,参与了卖官鬻爵,并干预朝政,这就被慈禧抓住了把柄,大做文章。最终,毁掉了这段弥足珍贵的旷世之恋,也毁掉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第三,隆裕的责任。造成这样的局面,隆裕责任重大。按理说,对于光绪帝脆弱的后宫,只有隆裕能够挽救残局。因为,她有着特殊的身份。一是皇后的特殊地位,宫规规定,皇帝主外,皇后主内。后宫之事,都是皇后来安排,她完全可以利用皇后之位,周旋其中。二是慈禧的侄女,这是最重要的身份了,有了这张护身符,她就可以借此保护光绪帝,保护妃嫔的安全。可是,隆裕却一味充当了慈禧的眼线,把很有希望的后宫,经营得冷若冰霜。最终,她在后宫之中一无所为,失掉了光绪帝的信任,也失去了自我存在的价值。

这里我们总结一下,光绪帝的后宫,既有令他感到温暖的珍妃,也有给他冷冰般感觉的皇后。他曾经充满希望,努力经营后宫,但由于光绪帝固执的性格独宠珍妃,冷落皇后,结果好好的后宫,终于被霸道的慈禧太后借由摧毁。光绪帝去世后,慈禧选中了年仅三岁的溥仪即位,这就是宣统帝。那么,这个末代帝王的婚姻又会有怎样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