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溥仪的墓地(1 / 1)

按理,皇帝登基即应选择万年吉地,清代的皇帝在建陵这个问题上大抵如此。溥仪登基以后,年仅3岁,由他的父亲载沣摄政,国事纷繁,尤其是辛亥革命发生,清朝覆灭,更没有人来为小皇帝操持陵寝的事情。

1915年,溥仪已经10岁了,民国政府对小朝廷的态度还算是“虔诚”。溥仪等人依旧住在紫禁城之内,仍然以皇帝自称。这样,清朝的遗老们便依旧制,要为溥仪选择万年吉地。但他们在民国政府的优待条例中,根本找不到为逊帝建陵的相关依据。查阅《清室退位优待条例》,关于陵寝方面只有两条:

第四款: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中华民国酌设卫兵,妥慎保护。第五款: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费,并由中华民国支出。从这两条款看出,民国政府只负责逊清皇室两点,一是保护已有陵寝,二是建完光绪帝陵寝,其余就没有义务了。

可是,溥仪的建陵活动还是如期开始了。按照清朝昭穆分葬之制,父子不葬在同一陵区。溥仪的父辈是两个:同治帝和光绪帝。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同治帝和光绪帝一个在东陵,一个在西陵。溥仪要在哪里建陵呢?最终他选择了在西陵建陵。小朝廷派出了懂风水的李青,来西陵选择。李青努力寻找,最终看中了泰东陵后面的狐仙楼,这里的山水符合陵寝的风水要素。李青写出了风水说贴,上交总管内务府大臣世续,世续交给溥仪裁定,最终被确定为万年吉地,在那里立桩做标记,并点了穴位。但是,小朝廷的经济来源都是民国政府的400万元经费,而民国政府根本无法全部兑现,所以,小朝廷面临窘迫的经济形势,越来越困顿的政治危机,根本无法开工建设。后来,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紫禁城,辗转流离,生计都没有保障,建陵事情便被彻底搁置了。

解放后,溥仪在人民政府的关怀下,愉快地生活,劳动,变成了一位共和国的合法公民,并重新成立了家庭,过着平凡人的生活。溥仪晚年患上了肾癌,于1967年10月17日病逝,享年61岁。他的遗体在北京火化,骨灰被安放在北京八宝山人民公墓。1980年,国家为溥仪、王耀武、廖耀湘等举行了追悼会,并把溥仪的骨灰转移到八宝山革命公墓。1995年,溥仪夫人李淑贤将溥仪的骨灰再次移葬到位于河北易县清西陵附近的华龙陵园内,骨灰被安放在早已准备好的墓穴内,上面封砌立碑。至此,溥仪终于入土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