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存现状之调查(1 / 1)

铁路、公路的出现,虽然已替代了马帮之路。但这样的替代,并不是一夜之间便可以完成的。它的改变,不仅仅是客观实体的变化,同时也是需要人们习惯的转变。在我国云南地区,运用马、牛等作为交通、运输工具,自古已经养成为一种习惯,即使曾经的蜿蜒山路变为了平坦的柏油大道,但在当今云南的个别村落中,在一些现代交通工具无法到达的地方,仍然依靠马来运输物资。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用马来运输物资,符合西南农村交通不便地区的实际。另一方面也说明,即使交通再发达,但农村的属性没有改变,农民的马帮情结也永远存在。可见,这些茶马古道的历史遗存,要想彻底地退出历史的舞台,仍需一些时日。

图6-1 如今依然以马为运输工具的云南部分地区 摄影:张璐

从政治层面而言,我国提倡“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特别是近年来,十分重视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制定了相应的方针政策;从政府及相关执行部门来看,大力支持保护原生态音乐文化、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仍然是必须坚持的工作方针;从经济角度而言,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逐渐提高,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更是越来越高。尤其是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云南、西藏、新疆等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都成为近年来的旅游热点,原生态音乐文化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就笔者调查的茶马古道云南段来看,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不管是否从事过赶马,他们对待云南茶马古道的历史都持肯定的态度,不少人认为,没有茶马古道的发展,就不会有今天的云南,尤其是近年来的茶马古道热,从某种程度上点燃了人们对茶马古道再认识的热情,不少地区和单位、政府和民间,也都把保护“茶马古道”作为一种责任。保护茶马古道已由过去的理论层面变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在某些地方已初见成效。云南相继出现的几种保护茶马古道的方法,拉开了保护茶马古道的序幕,给人以许多启发和感慨。

图6-2 位于昆明市区的茶马古道文化馆 摄影:张璐

第一,博物馆式保护。博物馆式的保护方法,是对待原生态事物经常采用的方法之一。这是因为博物馆式的保护可以尽早、尽全面的搜集实物,使其在遭到更大破坏之前得到及时的抢救。当然,对于此种方法还是众说纷纭的。有人认为,博物馆式的保存可以最大限度地保存物品的完好性,特别是对待具有实体形式的物质文化遗产,这样的保护方式是积极可取的;但另外一方面,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博物馆式的保护只会使实体事物失去其生态环境,反而更加速了其灭亡的进程。对于茶马古道这样一条流动的路线来说,博物馆式的保护就显得更加扑朔迷离,难以猜测了。茶马古道能否进博物馆,如何进博物馆,曾一度成为人们和学者议论的焦点。在笔者走访的茶马古道云南段选点中,已经建立起三所博物馆,它们风格迥异,却是截至目前在云南境内较具代表性的茶马古道博物馆。

昆明市的这所茶马古道文化馆于2008年正式对外开放,这是经由云南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民政厅获准建立的云南省第一所茶马古道文化馆。它的出现致力于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对沿途各民族经济、文化进行研究、开发和利用;对相关的文化、旅游、交通、茶业等组织研讨与交流;打造以茶马古道文化为核心的茶业,申报茶马古道为世界文化遗产;建立茶马古道驿站等。这一系列目标的实现,是为了尽可能的还原茶马古道实体面貌,重塑历史,给人以真实感。通过茶马古道这样一个形式,也展列出云南地区多个少数民族丰富的茶道、茶艺,琳琅满目的茶具、茶叶,也成为这所博物馆的一大看点。

丽江建立的名为“茶马古道博物馆”,由序厅、史事1厅、史事2厅、束河厅、皮匠厅、茶马风情厅、茶艺厅、音响资料中心等组成,陈列了许多丽江马帮在赶马路中使用的生活用品。它最大的特点是墙壁上挂着的一幅幅画面、文字,按照时间顺序,讲述着丽江马帮曾经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茶马古道的起始时间、线路和重大历史事件。茶马古道博物馆是我国建立起来的第一家专门展示茶马古道历史文化的博物馆,也是丽江市第一家从事普洱茶文化宣传、推广的专业机构。

除此之外,这个博物馆还有另外一个名字——束河皮匠历史展览馆,展示了束河镇的皮匠技艺。博物馆的建筑原是400多年前木氏土司“束河院”的组成部分,其中“大觉宫壁画”为江南著名画家马萧仙作品,一直保存到现在,笔法洗练,技术精湛,保留了唐代画风,1998年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单位。

图6-3 位于丽江的茶马古道博物馆 摄影:张璐

图6-4 云南驿的历史地图 摄影:张璐

相对而言,云南驿马帮文化博物馆是这几个博物馆中展现马帮生活较为全面的一个博物馆。它首先对马帮线路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包括滇藏线、川藏线、青藏线等线路问题,特别是针对云南驿在历史上的特殊地理位置给予了说明。

其次,在云南驿的马帮文化博物馆内,马帮生活用品、马帮与马帮之间的贸易交换物品等实体性物质,大到马鞍、货筐,小到账本、算盘,总之在茶马古道中出现的物品,在这里都以实物的形式被保存。最后,博物馆内单独陈列了马帮路途中的特殊居所——马店,位于博物馆入口便有一个二层阁楼,它真实再现了当年赶马人居住的环境,其中有马锅头单独居住的房间,赶马长工、短工居住的通铺。云南驿的博物馆规模较大,整个博物馆以走廊式为基础建立,突出了线路感。沿着博物馆内的路线,如同沿着马帮当年曾经走过的道路一般,位于身旁两侧的便是这些具有历史厚重感的马帮物品、生活用具,使人身临其境的感受着茶马古道。

但据当地管理人员所述,这里人烟稀少,前来观看的人并不多见。主要原因是这里较为偏远,不通铁路,只有依靠每日几班往来于云南驿与祥云县之间的小巴车,而云南驿并不是什么旅游胜地,也便很少有人慕名前来“马帮文化博物馆”专程参观了。然而,历史上的云南驿可是赫赫有名的。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云南驿被誉为中国的“小云南”,这里曾经是驼峰航线的必经地。据当地居民讲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上的信件往来,寄往中国云南驿的信件在地址上面只需注明“中国云南驿”,便可直接达到这里,足以见得它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在云南驿马帮文化博物馆的正对面即是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博物馆。两所博物馆的遥相呼应,成为云南驿历史上最重要的两个历史见证。

图6-5 位于云南驿的云南马帮文化博物馆 摄影:张璐

由此可见,相继出现的昆明市“茶马古道文化馆”、大理云南驿“云南马帮文化博物馆”,丽江“丽江茶马古道博物馆”已经慢慢走进人们的视野,并且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即使不是专程到访茶马古道的访客,途经这些地方也会驻足参观。或是茶马古道已声名鹊起,或是感动于茶马古道的精神,又或者仅仅是缘于中国人对茶叶自古久远的喜爱、对于茶马古道的新奇,但不管怎样,这些博物馆的建立,确实在云南掀起了不小的风波,也为保护茶马古道的工作揭开了序幕。

笔者认为,这样的博物馆式保护对于茶马古道而言,是有益的。其一,茶马古道虽然是条流动的线路,但倘若要保护其物质文化遗产,就必然得通过实体物质的保护。那么,在马帮生活圈内,马帮当年所使用过的物品,如锅、账本、马鞍、箩筐等,这些过去出现在茶马古道上的实物是具有保存意义,它使人睹物怀古,回忆过去,展望未来。其二,博物馆的建立,大多是政府行为,它可以给人以引导和警觉,提示人们应该珍惜我们的历史,保护我们的文化,不应该忘记茶马古道,更不应该忘记当年那些置生死与不顾,顽强拼搏在茶马古道上的马帮们,正是有了他们当年的奋斗,也才有了我们云南的今天,让正气始终成为社会的主流。其三,茶马古道的贸易方式已经过时,但马帮精神并没有过时。当年马帮们在茶马古道上留下的开拓精神、拼搏精神、压倒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守纪律、讲团结、促和谐的中华民族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发扬。

图6-6 欧阳家的马店,正前方的是露天戏台,两侧为住房。 摄影:张璐

第二,马帮家族建筑、马店的实体保护。这样的保护可以认为是有意为之,也可认为是无心插柳。它并不是政府组织建设的纯粹意义上的博物馆式保护,充其量,它只是一种自发的、民间的自觉保护意识,即使这上面带有某种商业味道,但从现实来看,它的历史意义远远大于商业的获益。比如沙溪镇的欧阳大院,许多游客都是慕名而来的,虽然它的壮观程度不能与山西的乔家大院相媲美,但看后也不禁让人为之一叹。一方面,它作为白族传统的建筑房屋,是云南少数民族中少有的至今依然保存完好的建筑。欧阳家有三个大院,每个院有十余间房,是典型的白族建筑“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格局。另一方面,它与茶马古道的关系密切。欧阳家的祖辈欧阳跃光曾是当地显赫一时的马帮家族,据他的后代所述,这座大院始建于清末,祖辈在茶马古道上赚钱后便盖了这所气势磅礴的院落。从欧阳大院中,可以看出当年家庭富有的状况,窥视出家族深厚的马帮情结。

图6-7 丽江束河古镇的“茶马王”——马帮首领 摄影:张璐

一来欧阳家的马店设施齐全,功能性强,等级划分明显,不仅基本设施条件良好,可以供应赶马人基本的物质需求,设有主人房、客房、戏台、马圈、厨房等。还可提供精神需求,位于院落正前方的露天戏台即是最好的说明,至今仍然保存完好。从露天戏台中便可一目了然马帮中的等级分类,马锅头享有最特殊的待遇,即使在看戏时,他也是明显与其余人员分开,坐在戏台正前方的中心位置。二锅头、三锅头及管家坐于一楼两侧,赶马工人则是位于二楼的两侧观看。

二来是在欧阳大院入口巷子的最深处顶端,印有一幅弼马温孙悟空的画像。仅仅只是因为孙悟空担任过掌管天庭所有马匹的官职,便被赶马人供奉为赶马的祖师爷。与其说这是当地的民间迷信,倒不如看成是马帮独有的情结。至今的欧阳大院里,仍然居住着欧阳家的后代,但这里已经对外开放作为旅游景点,有意思的是,所谓旅游景点,并不是免费开放,但也不售票,而是由参观者随意给予居住于此的欧阳后代们一些“碎银”。据当地文化站人员讲,欧阳家开始并没有意愿设立此为景点,只是来看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才逐渐意识到原来祖辈留下来的是有价值的财富,即便是现如今前去观看的人们向他们提及茶马古道的情况,他们也只是默默无语,但在他们心里已经有了“应该保护”的意识。于是,他们虽然居住在大院内,并在院内新盖了房子,而那些得来的“碎银”便被用于维修大院老建筑上。在沙溪镇,除了欧阳大院之外,还有诸如赵家大院、杨家大院等白族传统的建筑房屋,虽然气势不足欧阳大院,但还是可以清晰地看见茶马古道当年在沙溪镇的繁华景象。在茶马古道的沿线上,类似于欧阳大院的马帮家族不胜枚举,比如丽江的杨家、白家等四大家族,鹤庆的李百万家,或多或少的都留下了一批精美的建筑。而欧阳大院这种民间的、自发组织性的保护,对于现如今濒临灭绝的茶马古道而言,也不失为一种好的保护方法。

第三,茶马古道线路的保护与开发。在开发旅游线路中保护茶马古道,这也不失为当前保护茶马古道的一种好方法。在这里首先要提的就是位于德钦县附近的“茶马古道梅里段”,它现已正式被列为云南省级保护遗址。所谓的“梅里段”,起点是溜筒江古渡口的遗址,溜筒江位于澜沧江边的溜筒江村,当年的赶马人必须依靠溜索钢线渡江。终点则是梅里雪山的崖口,位于云南滇西北高原,北靠西藏芒康县、西连西藏左贡县、察隅县及云南贡山县,南接云南维西县,东临四川巴塘、德荣县。这里地理位置偏僻,古道遗物甚多,在不少地方,马帮当年在此活动的痕迹历历可见,在巨大的石壁上,有当年马帮和过往的藏人所画的图腾;在曲折的山间道路上,用青石板铺成的古道保存完好,青石板上的马蹄印清晰可见;在一些岩洞下面,马帮们用石块垒的烧饭用的锅灶依然存在,游人到此参观,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当年茶马古道的基本面貌和梗况。另外,在茶马古道的起点——普洱市内,当地政府保护开发的“那柯里茶马古道”也已经成为新的旅游景点;弥渡县文盛街的茶马古道开发与保护也初见端倪。这些茶马古道线路的保护和开发,一方面为云南增添了新的旅游景点,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茶马古道,走进茶马古道;另一方面,也为茶马古道的线路保护探索出了新的方法和途径。

图6-8 丽江古城中心位置的赶马“艺人” 摄影:张璐

当然,现如今来看,丽江应该说是整个云南省内旅游商业发展最为出众的城市。从20世纪90年代丽江发生地震之后,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丽江得到了重建,并且基本恢复其古城原貌,从此,丽江开始了自己新的生命。现如今的丽江机场拥有众多直飞国际航班,这甚至是昆明等许多省会城市都无法比拟的。单从这点便可看出其要打造成“国际旅游城市”的决心。无论是丽江古城、束河古镇、玉龙雪山,都处处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丽江也在短期之内一跃成为中国、国际上远近闻名的旅游城市。随之而来的,便是带动了纳西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宣科在古城中心的纳西古乐文化馆、张艺谋的《印象丽江》、洞经音乐等一系列与纳西族文化相关的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甚至,丽江的成功发展已经成为文化产业业内人士的标杆,被美誉为“丽江模式”。对于茶马古道,丽江当然也紧紧抓住了这一文化卖点。在丽江古城的入口处,以及束河古镇中心位置,也都可以看见如下之赶马场面。然而,由于马帮之路毕竟是条条线路。对于它的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观看、欣赏,最重要的是“体验”。因此,“茶马古道一日游”这样的线路体验就成为当代文化产业与商业的最好结合。

图6-9 丽江束河古城中心位置的赶马“艺人” 摄影:张璐

综上所述,在笔者所调查的云南段内,现如今对于茶马古道的保护大致在博物馆、马帮建筑、旅游线路开发等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前两个是对茶马古道实体物质形式的保护,后一个则是使人身心愉悦的活动,希望通过骑马、走路等身体体验,让人回味历史,同时也让人领略现今的文化。总的来看,笔者认为,对于茶马古道的保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

图6-10 丽江束河茶马古道影视基地 摄影:张璐

第一,开展茶马古道全线游项目。茶马古道是一条流动的线路,如果失去了其完整性,茶马古道就失去了其保存的价值。现如今,遗存下来的古道其实就是那么一条五尺马道,而在云南省境内,每个地方的马道又长短不一,保存完好程度不一,无疑,这就是我们要保护的物质文化遗产,即我们所说的文物,目前,这项工作已引起了云南省的高度重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与整理工作正在推进,目的是为了申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在云南境内,除了丽江作为国际化的旅游城市,在整体旅游氛围的影响下,茶马古道被融入其中。而其余一些茶马古道的重镇却缺乏对于茶马古道的开放与保护。如中甸,这里曾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目前除了在远近闻名的大型转经筒下方,立有了一块“茶马古道重镇”的石碑之外,其余的便再也找不到关于茶马古道的蛛丝马迹了。长期发展下去,茶马古道的保护就会流于形式,因此,使人们完整的了解茶马古道,开展茶马古道全线游是一种保护茶马古道的好办法。只有完整地走完茶马古道,使人们实地感受当年马帮在茶马古道上的艰辛,人们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经济价值和历史价值,也才能进一步唤起人们保护茶马古道的热情和**。

第二,继续探索博物馆式的保护方法。综观这几个茶马古道博物馆,笔者认为云南驿的马帮文化博物馆较具有代表性意义:其一,它关注历史,力求重现历史。博物馆的布置,并不是一个房间内的陈设,而是通过一个细长形状的有房屋、有院落的设计,带领进入博物馆的人们跟随着历史的脚步,重走茶马古道。笔者认为,这是茶马古道博物馆式保护方案中较为成功的案例。因为线路的流动,博物馆也跟随着流动起来。其二,它带给人们“体验”的感觉。从今天的文化市场来看,茶马古道很难以表演的形式被搬上舞台,它更大的优势在于强烈的体验感。云南驿的马帮博物馆虽然也只是一个静态的博物馆式,但它不拘泥于物品的陈列,而是以一种线路式的建馆理念。走一遍,如同行走于茶马古道之上,对了解马帮的基本生活、商业交易很有益处。另外,在墙壁上随处可见的“砍柴莫砍葡萄藤,嫁女莫嫁赶马人”的俗语,也让人感受到了马帮的艰辛和无奈。因此,互相借鉴,在传统博物馆式的保护基础上,力求突破,有所创新,应该成为保护茶马古道的一种新思路。

第三,把马帮音乐文化作为新“卖点”。随着全国旅游热的开展,特别是云南的少数民族,一度吸引了全国旅游界的眼球,云南成为人们趋之若鹜的地方,从今天旅游业的市场状况来看,云南地区的旅游、原生态的开发、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崛起,已经出现了“透支”的现状。仅仅依靠旅游来“激活”茶马古道,现已显得举步维艰。因此,在依靠“旅游线路”开发与建设博物馆的同时,云南对茶马古道的保护,能否以马帮音乐文化作为“卖点”,开辟一条新的路径,这是做好茶马古道保护的根本。

Tip:书名会因各种原因进行更名,使用“作者名”搜索更容易找到想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