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纳西族马帮《赶马调》(1 / 1)

“纳西族在人死后,要举行两次仪式。一次是人死后的出葬仪式,火化尸体或埋葬尸体,处理人的肉体。第三年的阴历十一月份,举行超度仪式,把死者灵魂超度到祖先居住的地方,超度人灵魂。在这两个仪式中,有一个程序称为‘献冥马’,为死者献马,让死者骑着马去到祖先居住的地方……”。可见,马在纳西族人民心中的重要地位。

在茶马古道云南段中,纳西族马帮是除汉族马帮、藏族马帮之外较为知名的马帮。它的知名,一方面是由于其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且纳西族在历史上具有赶马的传统。另外一方面是纳西族居住地丽江在历史上曾被称为“花马国”。丽江的马匹体积小,能吃苦,它上可到西藏,下可到普洱,是众多民族马匹中适应能力最强的,明朝时,纳西族每年都要向南京朝廷进贡马匹。因此,纳西族的马帮音乐不能忽视。

(一)纳西族《赶马》

在纳西族中,不乏茶马古道的记载之作。一部名为《赶马》的作品,它开头的引子为:

芦苇做成笛,麦秆做成管;站在关门口,吹笛又吹管。上有拉萨城,拉萨产氆氇;下有昆明城,昆明出丝绸;请驮氆氇下,请驮丝绸上。[15]

《赶马》在纳西族中,是类似于《赶马调》(汉族民间长诗)的一部大型的民间文学集成,它主要讲述了买马、养马、赶马、经商等一系列赶马的过程。以男、女主人公的口吻,叙述了茶马古道上的艰辛。

茶香敬哥尝,面影映茶汤。茶色多鲜亮,哥容多光彩。

酥油放茶里,两相搅匀匀。油光闪闪亮,妹颜亮闪闪。

油和茶相会,哥和妹相会。油茶难相分,哥妹永不分。[16]

从歌词上来看,为规整的5字句,运用比、兴手法。押韵也十分工整,一段一韵。众所周知,酥油茶是藏族必不可少的生活饮品,而《赶马》中的酥油茶则表现了纳西族的热爱。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茶马古道的流动带来的多民族之间的交融。与此同时,它更深刻的反映出男女之间由茶生情,并逐渐走向幸福爱情彼岸的心理升华过程。无独有偶,纳西族中还有一部名为《买卖寿岁》的长篇叙事诗,但《买卖寿岁》实则是纳西族的一部古挽歌,用买寿岁的故事情节侧面地讲述了纳西族马帮的发展。“但是这首歌里反映出了纳西族马帮业得以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情况,同时反映出佛教思想对纳西族赶马人的影响,从这一点能使我们窥探到赶马人心理的一个方面。”[17]可见,纳西族对于茶马古道,是有着久远而深厚的情感的。

(二)纳西族《赶马调》

除了由来已久的纳西族传统文学作品《东巴经》《赶马》之外,在丽江地区的纳西族马帮中,至今还有人哼唱的《赶马调》,倘若将之与纳西族的“古凄”类进行对比研究,从音乐本体上而言,它们之间有着较多的相似点;从音乐内容而言,《赶马调》以叙述茶马古道为内容。这也是纳西族马帮音乐的集中代表。

谱例3-19:

演唱:李能章

采录时间:2010年1月30日

采录地点:丽江古城

采录记谱:张璐

歌词大意:马儿,我将你喂得足够的肥壮,你带着我上路。

这个曲调的主要旋律形态为:

音阶调式简单,五声音阶,角调式。旋律形态迂回婉转,以级进为主。纳西族中有一种特有的演唱方法,特别是女子的演唱,即带有哭腔的同音反复颤动,突出喉咙颤抖,与纳西族中独有的民间乐器“波波”(一种吹奏乐器)极为相似,如:

在实际演唱时为:

这首曲调中多次出现在角音上的颤动,在突出主音的同时,也给全曲增加了不少的凄凉悲痛之感,几乎每一次乐汇的“游走”最后都还是落于主音的颤动。

而“古凄”作为纳西族特有的称谓,它实则为纳西族一类山歌的名称。但在纳西人心目中,“古凄”本身就略带有悲伤之意。以下这首“古凄”是纳西族中经常演唱的曲调,它的音乐形态与笔者采录到的《赶马调》有许多类似之处,在突出喉颤音的同时,也多以级进迂回上下为主,整体音域较窄,旋律形态总是级进游走在五度以内,来回反复,有余音绕梁之感。

谱例3-20:[18]

在云南,纳西族的主体居住于丽江大研古镇,但还有一些纳西族散居于宁蒗、永胜、中甸以及德钦等地,其中,在笔者选点的中甸地区,也有这样歌颂茶叶的赶马山歌。

谱例3-21:[19]

演唱:黑威烈

记录:冠邦平

翻译:和云谷

译谱:张璐

续词:

一筒装七饼,茶叶没有脚。

经过马帮驮,来到了船边。

西藏的酥油,一包捆五饼。

经过马帮驮,来到了船边。

茶叶和酥油,来到丽江城。

两族两颗心,相会在一起。

这是一首纯粹意义上的以茶叶为主题内容的纳西族曲调。曲中所唱的“窝热热”是纳西语,它是纳西族的一种歌舞形式,因为较多使用“窝热热”的衬词而得名,窝热热多用于丧葬仪式时,女子为配合男子演唱,往往在男子唱完一句正词后,唱出“窝热热”三字。此曲调旋律形态简单,五声音阶,羽调式,以re、fa、sol三音为主,配以节奏型,显得十分有特点:

上行时总以前长后短(四分音符长附点、八分音符短附点)的节奏型从羽音到商音,下行则以前短后长(倒置的形式)从宫音到羽音。整首曲调以三度、四度音程跳动为主,虽然歌词中直接引用了“窝热热”作为衬词,但从旋律形态及喉颤音使用上来看,明显不如前两首更具有纳西族音乐特色。

笔者认为,这与中甸在云南的地理位置有着一定的关系。中甸处于云南丽江与德钦之间,是纳西族、藏族等诸多民族的聚居地,也是茶马古道云南段中由丽江向德钦过渡的最大中转站。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曲调既有纳西族音乐的特点,在内容上突出“窝热热”,但也存有明显的差异。

综上所述,纳西族马帮的赶马情结除了丽江由来已久的“花马国”之称外,也拥有自己马帮路上的《赶马调》,无论是“窝热热”,还是“古凄”类,在曲调、内容等方面都对纳西族马帮音乐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是茶马古道与纳西族音乐的融合,也是纳西族马帮音乐的主要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