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汉族马帮《赶马调》(1 / 1)

汉族民歌按照体裁分类,可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类。这三类在音乐形态(特别是节奏方面)、演唱场合、功能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其中,笔者认为,山歌类民歌与汉族马帮的《赶马调》最为接近。在茶马古道云南段的选点中,汉族马帮《赶马调》主要集中在以大理为主的周边区域。在这个地理范围内,笔者通过一手、二手、三手资料共收录到《赶马调》相关曲调计12首。这些曲调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民族、地域的个性,又有茶马古道的共性,它们共同的音乐特征构成了汉族马帮的音乐标签。

谱例3-1:

演唱:彭语

采录时间:2010年1月16日

采录地点:大理弥渡县彭语家中

采录记谱:张璐

此曲中第一段正词“砍柴莫砍葡萄藤,嫁女莫嫁赶马人”几乎成了茶马古道汉族马帮演唱的经典座右铭。无论是在马帮内部成员之间,还是在茶马古道途经的沿线地区,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全曲一字一音,抑扬顿挫明显,吟唱性较强。五声音阶,羽调式。曲式结构如下:

“砍柴莫砍葡萄藤”以三度、四度音程下行为主,旋律形态如下:

但在位于正词与衬词转换的第4小节处,出乎意料的七度音程大跳,不仅成为该曲调的显著特色,也成了大理汉族马帮《赶马调》中最具代表性的音乐特征。在出现全曲最高音re之后,急速低回下行。这种豪放、高亢的旋律形态,也成为《赶马调》远近闻名的重要原因之一。

形成鲜明反差的b乐句,“嫁女莫嫁赶马人”则以级进上行为主,旋律进行平缓,在正词与衬词转换之间(第14小节-第15小节),由a乐句的七度音程大跳转变为舒缓的同音持续,成为全曲在旋律形态上的最大反差。

然而,此曲的反差不仅于此。在节奏型方面,正词与衬词之间也不尽相同。正词中的节奏型均采用了前八后四分音符,前长后短的效果十分明显,再加上一字一音的词曲结合,更增添了几分顿挫感。衬词部分则较为自由、冗长。长达6个小节的无规则旋律形态,不紧不慢地抒**感,哀婉、惆怅之意尽显其中。这种张弛有度的结合方式,使得全曲既有娓娓道来的叙述性,又有畅快淋漓的抒情性,将“嫁女莫嫁赶马人”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谱例3-2:

演唱:李信、白翠华

采录时间:2010年1月18日

采录地点:大理密祉乡

采录记谱:张璐

续词:

2.女:你要出门莫讨妹,你要讨妹莫出门。

男:我不出门咋个得,银钱欠下几百个。

女:若要出门妹搭去,烧火煮饭也要人。

男:哪家出门妹搭去,朋友弟兄会笑呢。

女:哪家都有姊和妹,哪家都有小夫妻。

女:夷方路上去不得,夷方路上大毛多(虎)。

男:老虎多来我不怕,我身上带着五子枪。

女:夷方路上去不得,夷方路上瘴气多。

男:瘴气路上我不怕,小郎带着好露(lù)香。

3.男:早早关门早早睡,省得旁人讲是非。

女:我象牙木梳高卦起,胭脂花粉上尘灰。

男:大铃卦在头骡上,超子(二骡)卦给小化眉(马的名字)。

女:头骡不走要加料,二骡不走要端哨。

男:头骡二骡通人性,去到地头我站着。

女:大铓敲了敲小铓,小铓敲了要过江。

男:郎要翻山望一望,妹要翻山也难望。

女:去到茶山茶不发,去到花山花不开。

男:茶山得病花山死,只等七月回家烧仙亡。

4.女:赶马哥哥赶马哥,我家小郎给搭看。

男:你家小郎什么样?什么号头给有着?

女:大白绕头斗箩大,簏皮褂子色色多。

男:你家小郎阴魂隔到夷方地,尸骨落在九龙江。

这首被当地人称为《老赶马调》的民间歌曲,其歌词内容是茶马古道云南段中最广为流传的,以男女对唱形式展开,演唱的场合一般是在赶马人即将出门时,夫妻二人的对白。但在实际古道行走中,马帮的内部成员总是喜欢用这个曲调,由两个男人分别担任角色,互相调侃、逗趣。

在音乐形态方面,曲调为五声音阶,羽调式。它与彭语所唱的《赶马调》一样,在曲调开头不久便出现七度音程大跳,而后急速婉转下行至全曲最低音,跨度之大呈现拱形状旋律线条。这样的曲调总是能够在情绪上面带给人的冲击,犹如瀑布流水一般,一涌而出,这中间既有悲苦、无奈之情,也有坚毅、悲壮之势。

曲式结构为:

曲调仍为方整性乐段,正词与衬词比重几乎相当。两乐句的旋律线条均以下行为主,婉转低回,彰显出哀婉、悲伤的情绪。全曲以三度、四度音程跳跃为主,偶尔出现的音程大跳,如前所述第3小节的七度大跳、第6小节的七度音程上行、第8小节的八度音程下行,为曲调增加了高亢、坚毅的性格。此曲调在节奏节拍上较多使用的前八后十六、短附点的节奏型,使得旋律性更加突出,与前一首曲调相比,更富于歌唱性,再加上白翠华的演唱,她是当地知名的年轻歌手,声音透亮、声线较宽,在她的演唱下,速度较快,表现出来的情绪又多了几分自由、欢快之感。

倘若只停留在音乐形态分析,那么,就丧失了其丰富的内容及深刻的内涵。《赶马调》的歌词往往是庞大的、复杂的,它反映出赶马人的心态,从中可窥见汉族马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全曲歌词的基本框架为上、下两句,首句中,用葡萄藤引喻出“嫁女不嫁赶马人”,反映出的正是人们对于“赶马”存有的心理畏惧。这也是我国传统音乐中最常用的“比兴”手法。但它所要表达的内容不仅限于此,长篇的夫妻双方对话层层递进的叙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在第二段中,妻子先是苦苦挽留,以叙事的口吻列举出赶马路上可能出现的各种危险状况,以此来奉劝丈夫不要外出赶马。但丈夫心意已决,一问一答的方式断了妻子的念想。第三段中,话题一转,丈夫也唱出了自己离开后的担心,并且用比拟的手法表达了自己相思之情,即使死也要“只等七月回家烧仙亡”。第四段歌词情绪逐渐上涨,悲壮情愫溢于言表。丈夫一去无音讯,妻子四处打听消息,最终得知“尸骨落在九龙江”,悲痛之情可想而知。这样的故事内容在茶马古道汉族马帮中经常传唱,或是合家团圆,或是客死他乡,往往是以大喜或大悲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结局结束。从民间文学的角度来看,这也正是汉族民间故事中惯用的故事情节。为了突显情绪,在基于真实生活的基础上,以这样略带有艺术加工色彩的方式,更加强烈的表达悲欢离合。对于茶马古道这样一个危险性极大,很有可能一去不返的活动而言,这种强烈的悲喜反差之情,显得更加贴切与真实。

同样是在弥渡县,从杨保祚口中唱出的《赶马调》,又有着不一样的风格。从乐谱来看,简洁、凝练,相较之前的曲调,呈现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曲风。

谱例3-3:

演唱:杨保祚

采录时间:2010年1月17日

采录地点:弥渡县

采录记谱:张璐

这首《赶马调》最大的特点是其干净、利落的音乐形态。

曲式结构为:

a乐句以八分音符为主,一字一音,清晰、规整,b乐句中虽然有了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但骨干音mi、sol、la没有变化,是a乐句的加花。然而仔细一听,两乐句之间还是有较大差别的。在第3小节,也就是第一句正词与衬词之间处,出现的六度音程跳跃将全曲一下子推向最高音,相较而言,第二乐句则以级进为主,平和的旋律进行犹如凄凉的心态迂回低下。但这时的六度音程与之前的两首赶马调中的七度不协和音程相比,听起来还是较为平和的。这首曲调在曲式结构上与密祉乡的《老赶马调》极为类似,正词与衬词比重相当,而它的清新曲风主要体现在简单明了的节奏上。

无独有偶,同样是位于大理地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李莼记录的名为《小赶马》的曲调:

谱例3-4:

演唱:王桂花

记录:李莼

译谱整理:张璐

此曲骨干音仍然是mi,#fa,#sol,si,#do,五声音阶,羽调式。这与笔者之前采录到弥渡县《赶马调》的旋律形态几乎一样,只是更加突出了衬词的作用。衬词在《赶马调》中往往具有很强的抒情及实用功能。在汉族马帮音乐中,经常出现的是“哥嘞妹子亲亲”、“我的小心肝”等,它除了使音乐具有延续性之外,也起到了催化剂作用,加深了曲风哀婉、缠绵之义。在汉族马帮《赶马调》中,多以男、女之间对唱为主,以爱情作为主题内容,这样的衬词弥补了正词的含蓄,十分直白、明了地表达了思念之情。

如果说以上这些《赶马调》都是比较短小、精练的话,那么,在大理宾川县的《小赶马》,在男、女对唱方面则有了显著变化。首先,从曲调上来看,不再是男女简单反复使用同一曲调,而是第一句的“砍柴莫砍葡萄藤”与第三句的“三十晚上做媳妇”形成了下五度关系,构成a+b、c+b乐段。其次,之前在乐曲开头处的六度或七度音程大跳变成了男子平缓的叙述,以级进、三度音程进行,但女子对唱中,却在正词与衬词转换(第9~10小节)处,出乎意料地出现十度音程的大跳,将全曲推向了最**,尽显高亢、奔放之意。最后,整首曲调旋律进行也有了一定的变化,正词部分多以三度、四度音程跳进为主,迂回上下,而衬词则两极分化,全曲较为显著的两处衬词,一处音程大跳(第5小节)与另一处的级进(第7~8小节)形成鲜明对比。笔者认为,前者在曲调中具有音乐形态之实用功能,使得音乐在平铺直叙的正词之后,骤然大跳增强了乐曲的变化,而后者则主要是抒情功能,补充了正词之意,迂回级进下行至主音。

谱例3-5:

演唱:王桂花

记录:李莼

译谱整理:张璐

虽然这首《小赶马》从音乐形态上来看,与之前的几首有了明显的区别,但倘若“剔骨除筋”,也不难看出它们之间的联系性。“砍柴莫砍葡萄藤,嫁女莫嫁赶马人”不仅是汉族马帮的座右铭,几乎也成为民间歌曲《赶马调》的开头两句,这种高度的统一性不仅体现在同样的歌词上,在音乐形态方面,也呈现出相对统一的特征。

为了更清晰地看出这些曲调之间的联系与差别,笔者将以上《赶马调》的第一乐句“砍柴莫砍葡萄藤”摘录于此:

谱例3-6[8]:

弥渡县:

大理:

密祉乡:

宾川县:

笔者认为,《赶马调》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共性特征。

第一,曲调均以上、下句为一乐段,曲式结构简单、短小。多为五声音阶,羽调式。第二,旋律形态多以级进、三度、四度跳进为主,音程跨度并不大,旋律线条整体呈现出拱形状。但曲调中往往会出现一到两次的音程大跳,多在开头不久处便出现的六度或七度大跳,将全曲推至最高音,而后迂回下行。第三,在词曲结合上面,多为一字一音,正词部分均为七字句,十分工整,一般上、下两句为一韵。同时,衬词使用频率较高,突出衬词的功能性。第四,节奏节拍简单、规整,多以均匀的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为主,有的曲调虽节奏略有变化,如弥渡县的《赶马调》(谱例3-1)主要运用了前短后长的节奏,密祉乡的《老赶马调》(谱例3-2)较多使用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但整体变化不大。

表3-1 《小赶马》

续表

从音乐本体上来看,这些共同特征并不是偶然现象,它们与山歌、小调有着异同之处。首先,从演唱场合来看,《赶马调》的演唱场合多是在户外,多在山野、山路等地方,这与汉族民歌中山歌的使用地点几乎一致。其次,从音乐特点来看,山歌在我国汉族民间歌曲中,音乐特点是坦率、直接的,“在音乐性格方面,山歌热情、奔放,往往曲调的一开始就出现全曲的最高音。”[9]而汉族马帮《赶马调》,也较为清晰地呈现出这一特点。以上采录到“小赶马”多在乐曲的开头处便出现全曲最高音,将曲调推向**,这种高亢的唱法与山歌中热情、奔放的音乐性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两点是《小赶马》与山歌的相似之处。然而,从情感上而言,二者表达情感的方式却有所不同。山歌一般直抒情感,较于小调的婉转、含蓄,它显得直截了当,《赶马调》则不然。它往往不会直抒胸臆,而是以比兴手法,多用“葡萄藤”作喻,引出赶马之事,又再次含蓄的以“嫁女莫嫁赶马人”这样一个局外人的口吻映射出对于赶马的恐慌、无奈等情感。这几经婉转的表达方式,与小调的含蓄、委婉有着几分相似。此外,从歌词内容来看,《赶马调》的曲调形态虽较为简单,但其歌词内容,却反映了汉族马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爱情观。较山歌而言,这样的叙事性特点与小调的表达方式更为接近。

因此,汉族马帮中广为传唱的《赶马调》,它既有着山歌般的粗犷、奔放的旋律,也有着小调般的含蓄、委婉的内容。形成这样的《赶马调》,是与它所产生的环境分不开的。《赶马调》正是在茶马古道这样一个特殊的语境中,在马帮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中孕育而生。《赶马调》首先能够满足的是人们情感、情绪的宣泄,这是马帮成员最直接、最具体的需求。它曲调的高亢、奔放、自由,源于赶马人长年奔走在古道上,身处高山峻岭中的豪迈气概和豁达情怀,而歌词内容的羞涩与含蓄,则更多的是来源于人性内心的脆弱与无助。一方面,亲人分离的不舍、生活被迫的无奈、走上路途的彷徨与孤独,这些都是茶马古道上赶马成员的心灵痛楚,这是一种私人的、渺小脆弱的内心世界。而另一方面,大自然的雄伟壮观、宽广的生态环境、山山水水的纵横交错,这些茶马古道的自然风光又有着“江海不逆小流”的气度。二者的完美结合便是以《赶马调》这样的旋律与歌词呈现出来了。然而,大部分《小赶马》的歌词内容还是停留在比较“原始”的、自然的夫妻分离状态,内容也多以女子劝说自己的丈夫不要外出赶马为由,换言之,《小赶马》主要的集中点多在表现男女之间的小情小爱上,情感的表达较为直接、简单、明了,情绪宣泄得十分单一、直白,这些都成为《小赶马》在音乐本体方面的主要特点。

然而,既有《小赶马》之称谓,也必有《大赶马》之说。其实,所谓的大、小之说,即指故事情节的多与少。“《大赶马》意即内容比较广泛,叙事比较详尽,歌词特别长,可以看成是‘大型赶马生活叙事歌’。而上述所例《小赶马》反映的内容要单纯些,情节也比较单一、集中,可称之为‘小型赶马生活叙事歌’。”[10]在宾川地区,笔者收录到名为《大赶马》《进乔后》《山歌调》等曲调。

《大赶马》与《小赶马》首先在音乐形态上就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男女之间的对唱也变得复杂起来,与《小赶马》中同曲调不同词的情况不同,《大赶马》男女之间的旋律也大多不同,歌词内容也变得丰富,唱的故事不仅仅只是以哭诉赶马的辛苦、夫妻小唱为主,范围更加拓展,涉及人生观、宗教观等更广、更高层面的精神世界。这样的《大赶马》同样也是汉族马帮中经常出现的曲调。

谱例3-7:

演唱:王子佑

记录:李莼

译谱整理:张璐

首先从曲式结构来看,男女之间的对唱,各自形成了并列的四句乐段,但b句与c句的落音相同,均为主音:

谱例3-8:

演唱:王子佑

记录:李莼

译谱整理:张璐

续词:

男:七星灯火(唔斗)通夜亮,火盆(那个)边上叙心肠(阿妹呀)。阿妹贤惠传百里(来嘛阿妹呀)阿哥是个庄稼汉(嘛哥嘞阿妹小心肝)。

女:阿哥莫说(唔斗)客气话,阿哥(那个)能干把名传(阿哥呀)。田中活路样样会(来嘛阿哥呀)执鞭是个赶马郎(嘛哥嘞阿哥小心肝)。

曲体结构较《小赶马》扩大了一倍。在b乐句中,男女之间有了明显的差别,男子的旋律形态以上行为主,而女子则形成迂回下行的旋律走向,这是双方的遥相呼应。依然还是七字句,可旋律形态的复杂多变、衬词的大量使用,使得《大赶马》听起来稍显冗长。值得注意的是,这首曲调中女子并没有哭诉赶马事宜,反而唱出“阿哥能干把名传,执鞭是个赶马郎”,以赞美的语气从一个侧面高度肯定了赶马的职业,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也可见,在人们心目中,对于曾经从事过赶马的人,还是有着较高的认可度,认为能够从茶马古道走一遭回来的人,肯定是身体强壮、意志力坚强的人,必然也具有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优秀品格,这些特点甚至成为女子择偶时的标准之一。

同样是七字句,在下关的《赶马调》中又被这样唱到:

谱例3-9:

演唱:陈瞎子

记录:李莼

译谱整理:张璐

这首《大赶马》从曲体上来看,为四乐句乐段。整个曲调活泼、跳跃,四度、五度、六度音程跳进多处可见。五声音阶,羽调式。主要旋律形态为:

此曲音程跳动较为自由,没有按部就班在曲调开始处出现“警觉性”[11]的跳跃,但第1小节中的连续两次的六度、五度较为大幅度的跳进,犹如阶梯一般,给全曲增加了较为明显的顿挫感。

下川坝子的《大赶马》与宾川的较为类似,特别是歌词部分:“四方大路望不通,单单望通正南方”与“四方大路望通哨,单单望通正南方”基本一致。

谱例3-10:

演唱:王子佑

演唱时间:1956年

记录:李莼

译谱整理:张璐

续词:

三十晚上(哎)妹过门(来嘛哎咳哎咳呦),

拜罢(那个)天地(哎咳哎咳呦)结姻亲(来嘛妹子小心肝)。

哥似高山千年树千年树,阿哥呀,

妹似青藤(哎咳哎咳呦)缠树身(来嘛妹子小心肝)。

曲式结构如下:

这首曲调音乐形态方面多变,除了b乐句最后两小节一样,其他乐句之间均有较大变化,特别是音程的上下、来回跳进,使得全曲跳跃感十足。这种跳动性与“下川坝子”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下川坝子地处祥云县,坝子是云南地区较为特殊的一种地形,主要分布在山麓之间、河谷之间的辽阔的平原地区。笔者认为,正是这样的地理环境加上《赶马调》户外演唱的粗犷性特点,使得全曲以音程大跳为主。

谱例3-11:

译谱整理:张璐

这是流传在邓川、洱海一带的山歌,歌词内容是对赶马的描述,七字句:

赶马赶到罗平山,赶马人怕过这关。

天又冷来气又喘,走马小哥不好当。

这首曲调与下关地区的《大赶马》在音乐形态上,十分雷同。主要旋律音阶:

这也是一个并列的四乐句乐段,与《小赶马》中开头处的音程大跳不同,它是在第三乐句与第一乐句形成了较大的反差,一个是迂回的级进,一个则是十度上行音程大跳,第四句与第二句一样的音乐形态,形成了“合尾”效果。

在巍山落秋地区,顾名思义,《山歌调》是本地区的山歌,但它也是赶马路上经常唱的调子。一来它虽名为《山歌调》,但歌词内容唱的则句句与赶马相关,表达的感情也是在赶马路上,马帮无聊闲闷时拿来消遣心情的曲调。笔者采访的汉族赶马人彭语,也曾提到“唱个玩玩逗个笑,唱个玩玩散散心”;二来是它在音乐形态方面与下关的《大赶马》(谱例3-9)十分接近。曲式结构并没有扩大,只是因为衬词的加长加密,使得全曲听起来有些烦琐。而此曲中开头不久处的七度音程大跳是以下七度,再上七度回到re音,这样大跨度的连续跳进在《小赶马》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谱例3-12:

演唱:罗廷中

采录时间:20世纪60年代左右

译谱整理:张璐

正词为七字句:

调似流水流成江,出门赶马走四方。

一路散闷唱小曲,唱通坝子唱遍山。

曲式结构如下:

全曲共18个小节,但其中衬词部分就长达10个小节,也就是说,正词部分仍然是8小节的四句并列的方整型乐段。其中第7小节开始的长达4个小节的衬词,其主要音乐素材是来源于b乐句与c乐句的综合,形成前半句下行,后半句上行的音乐特点。在乐曲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也使得全曲结构大为扩充。

总之,无论是《进乔后》,还是《山歌调》,它们的名称都与《赶马调》无任何关系,但通过调查分析,不难看出,无论是旋律形体,还是歌词内容都已经明显带有了茶马古道的痕迹。可见,《赶马调》并非空穴来风,它肯定是有着本民族的民歌基础,而后逐渐变化、发展而来的。

表3-2 《大赶马》

续表

最后,在云南驿,笔者收录到一首名为《寡妇调》(祥云民间调)的汉族民间歌曲。这首《寡妇调》明显带有了艺术创作的成分,据郭志国所言,此调是他根据本地的风土人情而创作,与当地的《赶马调》为姊妹篇。

谱例3-13:

演唱:郭志国

采录时间:2010年1月

采录地点:大理云南驿

记谱整理:张璐

续词:

2.二月里来二月八,孤儿寡母回娘家;

叫声爹来叫声妈,为儿命苦妈掛妆;

妹妹我儿真命苦,年轻时岁小就守寡;

早早关门早早睡,寡妇门前是非多。

3.三月里来是清明,家家扫墓祭祖先;

去年才把新坟上,今年又是你爹坟;

妹妹我儿朝前走,前边那真你爹坟;

黄钱大磕烧后土,白钱小磕烧你爹。

4.四月里来栽早秧,触景伤情泪汪汪;

抓住时机抢节令,乡间处处忙插秧;

主子我呢好汉呀,勾担挑水两头掛;

颜得田中家无人,颜得家来秧又黄。

5.五月里来午端阳,菖芍药酒配雄黄;

同酌同饮同甘苦,酒不醉人人自醉;

亲亲我呢亲丈夫,孤杯寡酒我欲醉;

但求未醉搭你去,奈何桥上伴君走。

6.六月里来热央央,守寡之人好心伤;

人前不敢笑一个,惹眼衣裳不敢穿;

亲亲我呢亲丈夫,年轻岁小正当时;

胭脂花粉就高挂起,我前世烧错哪炉香。

7.七月里来七月半,阎王放假阴回阳;

门神护卫两边让,让我夫君把家还;

主子我呢好汉呀,为你梳妆巧打扮;

咋个不来亲亲我,给是吃着迷魂汤。

8.八月里来是中秋,中秋佳节愁更愁;

花好月圆中秋夜,万家灯火庆团圆;

亲亲我呢亲丈夫,中秋月饼无心尝;

年怕中秋月怕半,中秋月圆人不圆。

9.九月里来九月九,九九重阳年年有;

好吃不过桂花酒,青春一去不回头;

主子我呢好汉呀,桂花美酒无心醉;

花前月下无人陪,人去楼空独自悲。

10.十冬腊月一年完,天寒地冻心更寒;

孤灯寡影守空房,时过境迁红颜老;

亲亲我呢亲丈夫,鲜花一朵为你开;

为你凋零为你谢,头上青丝漾白霜。

全曲为规整的八乐句乐段,五声音阶,羽调式,多为一字一音,旋律音程以跳进为主,多处出现四度音程,节奏节拍规整,前四乐句中以前八后十六节奏型为主,后四句中则以前十六后八节奏型与之呼应。受到汉族民间长诗《赶马调》的影响,歌词以自然月份划分为十个段落,内容丰富,情绪悲凉、凄惨。但与其他《赶马调》不同的是,此曲调以赶马人的新婚妻子为第一人称,以她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唱出了茶马古道的艰辛。

综上可见,这类名为《大赶马》的曲调,有着更为庞大的曲式结构、更为多变的旋律形态、更为丰富的歌词内容。从曲式结构来看,《大赶马》较之《小赶马》明显扩大了一倍,多以四乐句、八乐句为一乐段;从音乐形态上来说,旋律形态多以三度、四度进行为主,但一旦有跳动,正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便多以八度、九度音程跳动出现;从歌词内容上来看,《大赶马》中虽然仍为七字句,但它不再仅仅局限于“三十晚上讨媳妇,初一初二要出门”这样男女之间的小情怀,而是表达了更为复杂、多样的情愫。《小赶马》大多反映的是男女之间以爱情为主的故事内容,较多展现出来的是对于生活悲苦、无奈的情绪,而《大赶马》除了表达爱情之外,一方面透露出赶马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调似流水流成江,出门赶马走四方”。一方面又从另一个角度唱出“赶马”是能干人方可从事之事,甚至成了女子择偶时仰慕的标准之一,彰显出汉族马帮的爱情观。这种观念貌似与《小赶马》“嫁女莫嫁赶马人”大相径庭,其实二者异曲同工。“嫁女莫嫁赶马人”是用一种反喻的形式,唱出妻子对于丈夫赶马外出的心疼,对于路途中可能会发生险恶事情的担忧,这样的哭诉,反而体现出赶马是需要足够的体力与胆识的。然而,关注《大赶马》《小赶马》之间的不同,站在音乐本体分析的角度来看,它们在旋律形态上还是有着极为类似的特征。如正词部分,都是两乐句或四乐句的方整性乐段,而曲式结构的加大往往是因为衬词部分的冗长;音阶调式,则都多用五声音阶,甚至调式方面,也都较为常用羽调式等;在节奏节拍方面,节奏型都较为简单,相较《小赶马》中经常出现的附点或切分音的形态,《大赶马》显得十分中规中矩。

这样的《大赶马》《小赶马》之分,只是后来学者的研究分工,在实际赶马路上,并没有如此划分,只是赶马人会依据不同的场合、时间,随意哼唱罢了。通过对大理地区这12首汉族马帮《赶马调》的分析,笔者认为,《赶马调》是汉族马帮在赶马路上所见所想、所感所念的集中体现,它主要反映出汉族马帮的物质世界、精神世界的双重内容。《赶马调》演唱的主体是赶马人,演唱的场合是茶马古道上,这是《赶马调》产生并且生存的客观语境。可以说,《赶马调》的形成,衍变成一条连接马帮内部成员之间、马帮与马帮之间、马帮与大自然之间的音乐主线。也正是在这样的音乐主线下,马帮音乐文化逐渐地丰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