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白族赶马人(1 / 1)

云南大理是我国白族的主要聚居地,沙溪镇又是大理中具有赶马特色的重地。至今,沙溪镇仍然保持着当年马帮在此云集的格局和面貌,完美无缺的戏台,宽敞明亮的马店,古香古色的寨门,庄严肃穆的寺院,都在向人们展示着当年马帮聚集于此的热闹和繁华,当年马锅头之家的欧阳家大院,赵家大院,杨家大院保存完好,而且对外已经开放,一年一度隆重的“五老爷赶马仪式”仍在此地举行,街上仍不时响起清脆的马铃声,如果不是街上偶然奔驰的摩托车,你会恍惚感觉到,时间又倒回了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一队队的各民族马帮正在向此云集,热闹的集市正在开张。通过与沙溪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的联络,笔者最终找到了一位白族赶马人李德明。

[采录案例十]

采录对象:李德明,白族,80岁,现居住于距离大理约120公里的石宝山。

采录时间:2010年1月12日。

采录地点:大理沙溪镇石宝山。

采录背景:对于李德明的采访,源于杨惠铭的介绍,杨惠铭是沙溪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曾著有《沙溪寺登街——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一书,笔者选取沙溪,并对沙溪产生兴趣,就在于被杨惠铭书中介绍的有关沙溪镇的现状所吸引。在杨惠铭的帮助下,笔者采访到了80岁高龄的李德明老人,并且得到了五老爷赶马仪式的珍贵录像。据杨惠铭介绍,在他年轻的时候也曾做过赶马人的采访工作,就目前所知,沙溪名副其实的赶马人也就只剩下李德明了。

笔者:您主要的赶马经历是什么呢?

李德明:我在新中国成立后,修滇藏公路的时候,给修路的人补给物质用品。那个时候这里叫作寺登村,在中心位置,也就是四方街[15]这,总是会有比较大型的集市,特别的热闹。

笔者:这四方街的魁星阁戏台是什么用途?

李德明:过去白天这里就是集市,赶马人途经沙溪,自然会在这休息,住马店。白天就在四方街做买卖,晚上这魁星阁戏台就有用场了,专门演滇剧[16]的地方。但民族歌舞、洞经音乐是不让上戏台的,难登大雅之堂。

笔者:你记忆中的赶马路是什么样子的?

李德明:赶马路其实是一条血腥之路,由于路况险恶和曲折,死人损马的事时有发生,说透了,赶马路是用赶马人的生命和鲜血铺成的。赶马路上说“三年赶马会做贼”,赶马时间长了,赶马人一个个学的贼精贼精的,有时沿途偷老乡的鸡和吃的东西,没有办法,那也是被逼的。赶马路上,藏族的马帮最强大,最威武,他们个个头戴皮帽、身穿皮衣、大部分人脚穿皮靴,个子又高,我们看到了,就赶紧给他们让路。他们对我们也很友好,都是赶马的,闹起来或者打起来,对谁都没有好处,谁也不愿去惹事。藏族的马帮一般规模都比内地马帮规模大,他们很多马帮都带有武器,有的马帮还带有机关枪。

笔者:沙溪的赶马人信仰是什么?

李德明:五老爷,他是赶马人心中的保护神。但也不仅仅只有白族信仰他,在沙溪附近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也信奉五老爷。每年农历正月十六都在离沙溪镇100多公里处的山上一个庙里举行五老爷赶马仪式。我年轻的时候,每年赶马离开家的时候都要参加这个仪式。这个仪式是非常隆重的,场面也是很大的,参加的人很多,不仅仅是赶马人,方圆几十公里的人也都过来凑热闹。仪式举行,寓意着赶马人要出发。现在只是附近的居民在举行这个仪式,场面也很小了,他们只是扮演一下当年赶马的场景,有时也骑骑马,大家热闹一下吧。

笔者:途经沙溪的赶马人,都参与当地活动吗?

李德明:会啊。纳西族打跳、彝族打跳,舞步比较简单,就是大家一起联欢。沙溪对本民族的赶马人其实是比较歧视的,但对外族的赶马人是非常宽容的,因此这里的马店才会非常盛行,你到寺登街看看,很多街道都是藏族人给起的名字,到那儿,好像到了西藏。当年在沙溪,马店的生意一直很兴旺,像欧阳家,多少年生意一直非常好。

笔者:白族的马帮有去过拉萨的吗?

李德明:有。在鹤庆地区,当年最富裕的是“李百万”家,他家的马帮专门跑拉萨,马帮规模也不小。除此之外,所有到达拉萨的,只要是鹤庆地区来的,基本上都是白族。白族的马帮也很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