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校长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1 / 1)

学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21世纪教育发展与改革运动的一个成果,在某种意义上,它已成为现代学校的标志之一。对中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教育部门的各级领导、教师、家长,特别是学校的校长要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积极认真地对待这项工作。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毕竟是具有前瞻性的新事物,尽管有些地区已进行了十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也取得了一些很好的经验,但是发展很不平衡。在大城市、东部沿海地区起步较早,发展较快;中小城市、内地、边远地区起步较晚,发展较慢。目前,就全国而言,这项工作还刚刚起步,校长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成功经验还不多,更不要说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了。从已经开展起来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的情况来看,有以下几点应该引起中小学校校长的注意。要带领全校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校长的观念要更新,这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保证;其次,校长在带领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注意避免几种倾向。

一、要注意避免的倾向

(一)避免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化倾向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所以在我国短期内有较好的发展,其直接原因之一是处于“应试教育”下的广大中小学生日益下降的心理健康水平,引起了众多有识之士的忧虑和高度重视,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然而,目前仍有相当数量的校长、教师错误地认为,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仅是形式而已,“应试教育”才是根本。因此,有些学校虽然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委派了教师、设置了心理咨询(辅导)室等,但是由于缺乏教育者自身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对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行动不力,使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或者为应付检查、评比等活动,而做一些名不副实的心理健康教育。这种形式化的倾向,是有害无益的,必须加以扭转。

(二)避免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化倾向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虽然有密切联系,总的目标是为了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但是具体的工作目标、遵循的理论原则、工作方法和手段均有很大的区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其自身的专业、特殊规律,所以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化倾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视为学校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认为只要通过加强德育就可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没有必要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了;另一方面是把心理问题与思想品德问题混为一谈。把学生正当的需要理解为对利益的追求;把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需求、甚至心理疾病看成品质问题和思想错误。例如,有的教师把学生性格内向孤僻,看成性格高傲,不关心集体;有的教师把学生性格懦弱、自卑,看成思想不求上进;把强迫症状看成患得患失;把由心理障碍引起的不稳定情绪看成故意破坏课堂纪律,等等。这种把学生中的心理问题一概当做思想问题来处理的做法,在不少学校里屡屡发生,会严重地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按照心理健康教育自身的规律进行。

(三)避免心理健康教育的个别化倾向

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有些学校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放在少数甚至个别学生心理问题的咨询和治疗上,忽视了绝大多数学生,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发展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心理健康水平无法得到提高。结果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之路越走越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原则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着眼于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要重视个别差异,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只有绝大多数乃至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以维护和提高,才能从根本上减少个别问题,这正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立足点。

(四)避免心理健康教育的医学化倾向

一些媒体报道我国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比率占30%,不恰当地使用量表测量学生,把不少非心理疾病的问题视为心理疾病。例如,个别教师一知半解地知道些医学词汇,便轻易地为学生扣上多动症、智商低等帽子,给学生及家长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和消极暗示,引起了心理恐慌和压抑。前边所列举的一位小学生被误诊智商低,五年后才被甄别,贻误了教育的最佳年龄期,给该生的成长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失。其实大多数学生的问题是适应性问题和发展性问题,而非心理疾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而非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一些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出于热情,不顾自己的实际能力,对极个别已经患有神经症(神经衰弱、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等)或精神病(已有妄想、分裂、幻觉、躁狂等症状)的学生进行咨询,往往贻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使病情恶化,造成不良的影响。这类事件时有发生。例如,一位女中学生多次向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述说校长看上了她,要她与其子谈恋爱,事实并无此事,该女孩已出现妄想,经精神科诊断其已经患上精神分裂症。科学的态度是,将已经患有心理疾病的或在学校不能确诊的或自己无能为力进行帮助的学生,转介至医疗部门确诊、咨询或治疗。

(五)避免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倾向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必要的。但是现在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课机械地理解为开设心理学、心理卫生等课程,变成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和心理学理论的教学。有些学校采用简单生硬的说教,生搬硬套心理学概念,要求学生机械记忆,甚至还考试。其后果不但没有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反而使学生承受更多的身心负担,最终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出现了事与愿违的结果。

所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当从某学科体系出发,而应当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以改善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为目的。试图通过诸如考试的方法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有害无益的。要克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倾向,就应该把这项工作融入到学校日常教育活动中,要渗透于各学科的教学中。即使是心理健康教育课,也要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决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增加学生的负担。

二、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

教基〔1999〕13号文件指出:“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要积极开展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要把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列入当地和学校师资培训计划。通过培训使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掌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通过培训取得证书的教师,还要有从事专职心理咨询(辅导)教师资格认证。对专业知识和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未配备合格的心理咨询教师的学校,暂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它既需要掌握多科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更需要具备现代的观念。为此,我们首先需要对中小学校长进行培训,而且要对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以及全体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校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掌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所必要的知识、能力。使他们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在学科教学中,随时随地、自觉地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取得较好的效果。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需要大批具有良好素质的师资力量。就全国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新生事物,在中国仅仅开展了20年,大多数校长、教师对它还是很生疏的。全国各省市师范院校都设立了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专业。近年来,这些专业培养的不多的本科生、研究生,对全国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远远不能满足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需要。而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所需要的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多科心理学理论知识与相应的技术的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不良倾向的抵制和克服等,都不是校长、教师仅仅通过学习文件、进行讨论就能解决的。所以,各地中小学校长应该特别重视筹措足够的资金,对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积极给予相关的师资培训。

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方面首先要抓好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的培训,做好持证上岗的工作。各高等师范院校和教育局要重视专职人员的培养。另一方面,要抓好全体教师的普及培训,帮助教师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理论与方法,注重在各自的工作中自觉体现与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且注意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北京有专家分析,青少年的心理问题70%是家长和教师的教养方法不当所致。如果一个教师不按照心理科学的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的措施和方法,仅凭经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其效果是不会理想的,甚至会造成负面的影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中,许多人过去是思想政治课的教师和德育工作者。凭着他们良好的师德、刻苦地学习,以及在德育过程中对心理辅导工作的悟性,他们取得了许多成功的实践经验。但是,这支队伍毕竟缺乏比较系统的专业学习,对他们的培训也是十分必要的。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沿着健康、正确的轨道前进的组织保证。

总之,负责领导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校长,不仅需要掌握初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方法和技术,更重要的是校长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现代教育观念;现代健康和现代卫生观念;以学生、教师为主体的学生观念、教师观念;教育要注重完善学生人格的教育观念;教育的心理学观念等。这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保证。另外,建立高效能的管理体制,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保证。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沿着健康、正确的轨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