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也有多种,我们介绍以下几种。
一、说服教育法
由于各种心理品质的形成都是以认识为基础的,无论是积极心理品质的塑造,还是消极的心理品质的矫正,都要注意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判断和评价水平。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引导学生在遇到个人、集体生活中带有倾向性的问题时,正确地识别与评价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现象,形成正确的是非观、美丑观和荣辱观,做到既能正确认识、评价社会生活中的人、事物,也能客观地认识与评价自己。为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考虑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每个学生个别的心理差异,发挥教育者的教育机智,恰当地运用说服教育方法,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头脑中的错误或模糊认识,转变其错误观念,形成对社会、集体和人际关系的正确态度和观念。
小帅是一名高三毕业班的学生,虽然学习紧张,但是班里谈恋爱的同学挺多;自己也觉得谈恋爱太耽误学习,但是又很羡慕他们。小帅一直喜欢班里的一个女生,但这个女生好像对他却没什么感觉,要不要在毕业前向这个女生表白呢?心理辅导老师没有指出他的问题,而是给他讲了迈克尔·乔丹的故事。篮球巨星乔丹少年青春时代喜欢上了一个女同学,每天早晨上学坐校车时,总在旁边给她留一个位子,不让别人坐。但是,她对乔丹的盛情不屑一顾,因为这个女生只希望能和一名运动员约会。而当时的乔丹又瘦又小。从那时起,乔丹就发誓要当一名运动员,从此他开始非常刻苦地训练运球、投篮、弹跳,把全部的业余时间都用在篮球场上。终于,他成功了,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篮球运动员。乔丹是聪明的,他并未陷入情感泥沼中,而是以此为契机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己的魅力。故事讲完了,小帅很受启发,自己找到了方向,得到了鞭策。
(天津二中 张晶晶)
二、情境(氛围)熏陶法
教育或教学情境(氛围)是软教育因素,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自觉、有计划地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民主、和谐的教育或教学情境(氛围)。例如,励志、修身、求知、健体的校铭;尊师、爱校、勤学、守纪、乐群、合作、利他、克己的校风;敬业、爱生、奉献、严谨、探求的教风;勤学、善问、博闻、务实、自信、创新的学风等。生活在这样的情境(氛围)中,能够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良好风气的熏陶和影响。情境熏陶法的影响作用是根深的、长久的,甚至是终身的。有90年历史的天津实验中学继承和发扬了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严谨的治学精神。以“实事求是”为校训,以“团结、奋进、求实、创新”八字建校精神,建立起“尊师、爱校、勤学、守纪”的优良校风,“敬业、爱生、严谨、探求”的教风和“勤学、善问、博闻、务实”的学风。天津新华中学校训:“艰苦必胜,争创一流”,校风:“严、勤、和、实、新”;教风:“精通业务,教学严谨;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学风:“勤奋多思,活泼创新”;领导干部作风:“民主求实”。生活在这样的情境(氛围)中,能够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良好风气的熏陶和影响,有利于他们心理健康成长。
三、情绪感染法
人类的情绪、情感是相互感染的。教师和学生是有情绪、情感的,教育、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知识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情绪、情感交流的过程。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教师,要以自己健康的情绪、情感去感染学生,使其产生强烈而积极的内心体验,从而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动机与需要。实施情绪感染法,教师一方面要以自己积极、健康的情绪、情感,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创设教育情境,使其对学生起到感染作用;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带着丰富的情绪、情感进入教育情境。情绪感染法,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兴趣爱好等,把教育情境的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需要,又有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保持稳定而持久的情绪、情感,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在物理讲解“力和运动”一章时,教师结合我国航天成就在教学中创设了如下的情境: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执行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随着指挥员发出口令:“进入2分钟准备”“进入1分钟准备”“50秒”“40秒”“30秒”“20秒”“10,9,8,7,6,5,4,3,2,1,点火!”白色的水蒸气从火箭的底部喷涌而出,随着一声浑厚、低沉的巨响,托举着“神舟”九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在轰鸣声中直冲蓝天,把一条巨龙般的橘红色烈焰留在夏日的戈壁长空。助推器分离,整流罩分离,船箭分离,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太阳能帆板展开,航天员飞行乘组状态良好……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顿时,全国一片欢腾。在设置的情景中,教师对我国航天史上辉煌成果表达出由衷的骄傲、豪迈情绪,在此**感染下,教师再抛出问题:“火箭是如何发射升空的呢?”由此导入新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激发了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提高学习效果。同时激发了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爱国热情。
(天津二中 张晶晶)
四、榜样示范法
青少年求知欲强、富于幻想、善模仿、可塑性强。他们常常以来自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人物的人格、行为作为自己的效仿榜样,然后以特定的方式在自己的身上再现出来。研究表明,学生模仿最多的是自己的父母、教师和同学。教师的影响对学校学生,尤其低年级学生,超过父母的影响,有40%的学生把教师作为自己理想人格的化身。因此,首先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榜样示范意识,重视自己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力求做到以身示范,有意识地以自己的自信乐观、诚实善良正直、积极进取、认真负责、锲而不舍等高尚情操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感染学生,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以领袖、伟人、科学家和英模人物为榜样。这些人都是当代的理想人格和典范,他们适应广大中小学生渴望成才的愿望,可成为激励、鞭策其成才的精神力量。另外,教师还可选择小说、影视、人物传记里的典型人物作范例,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模仿。
例如,为了让学生更深切地体验到朋友之间信任和帮助的重要,心理老师设计了“蒙眼摇晃”的游戏:十位学生围成一个紧密的圆圈,有一位学生站到中央,蒙上双眼全身放松,体验周围同学把他推至“不倒翁”状态的感觉。开始学生谁也不愿意走到中间蒙上眼睛被大家推来推去。为了打破僵局,心理老师走了进去,“那就让我先来感受这舒服的感觉吧!”学生都很诧异:“您真的让我们推?”“你们的手让我很有安全感!”该教师全身放松,体验像坐摇椅一样舒服的感觉。一会儿有个学生用力猛了些,迎面的学生看来势不妙下意识地一闪身,老师被结结实实地摔到了地上。教师没事似地站起来还跟学生开着玩笑。在教师绝对信任同学的榜样示范感召下,后半节活动开展得很好。一位学生在周记中写到:“我每天都在怀疑朋友对自己的忠诚,也总认为爸妈‘又在吓唬我’,老师‘又在忽悠我们’家长老师讲的话哪句真哪句假?伴随着这种怀疑,我自己的付出也随之打了折扣。在心理活动课上,老师的言行让我猛醒,让我明白了信任的意义,也品尝了辜负他人信任的愧疚。”
(天津二中 张晶晶)
五、讨论法
讨论法是通过讨论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团体讨论中通过自我表达、相互反馈,可以增加学生的自我了解和信心,并在其中学会如何与人互助合作。应用该法时,可采用辩论方式,教师提出有争议的问题,把班上的同学分成意见相对的正、反两方,进行公开争论。
在全班讨论中,发言者是少数,若采用分题讨论法,可以有更多的学生参与。分题讨论法把一个大的主题分成若干个不同的小专题,如在“学会交往”主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可设计以下小专题:学会打招呼,学会微笑,学会称赞,学会拒绝,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学会宽容,学会助人等。
教师在组织讨论时,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充分发言,教师要少说、多倾听学生的观点和意见。教师的点评要全面,不宜采用简单的“对”“错”两分观点。对学生的不同的意见,只要不涉及原则问题,允许保留。教师要重视讨论的过程,不要过分重视结论。在讨论中,特别是分题讨论中,学生间分享的不仅仅是思想,还有彼此的关注、理解和支持。这种新型的人际交往模式,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增进同学间的接纳、信任和理解。
在青少年人际交往中异**往是学生最敏感、最关心而又最不好把握的问题。在心理课上采取讨论法,提出“如果收到异性同学给你的传情卡,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为什么?”对这样的问题进行讨论。为了让学生畅所欲言,心理老师引入了在学生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情境,先小组讨论,打开思路,然后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会说:“那要看漂亮不漂亮”“如果是自己喜欢的类型可以试一试,做个伴打发一下无聊的时间”“这年头谈恋爱太费钱”“如果不喜欢就当什么都没发生,当面回绝太残忍了”“如果是很熟识的朋友,肯定不会同意,不然分开了会很尴尬,连朋友都没得做”……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注意以尊重的态度认真倾听,不宜做简单的“对”“错”判断,但一定要适时、适度地加以引导。比如,美需要内外兼修,爱是一种责任,青春期的情感是单纯的,对异性的喜爱并非过错,避免单独过密交往,等等。这样学生和教师之间就会建立起接纳、信任和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主动发表观点,在交流中听取建议,不断完善自我。
(天津二中 张晶晶)
六、行为实践法和意志磨炼法
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塑造与培养都是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与困难、挫折作斗争中磨炼的结果。为此,教师一要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使他们在困难、挫折面前不退缩;二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学校的集体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逐步养成自制、坚持、刚毅、果断的意志品质,矫正盲目、固执、鲁莽、犹豫不决等不良性格,不断提高学生的意志水平。
小学生小林从小由奶奶养大,在奶奶的溺爱下形成了自私暴躁的性格,因此人际交往的能力差,与同学关系紧张。心理辅导老师除帮助他认识自己在处理同学关系上自私的错误想法外。又针对他性格暴躁、交际能力差,教给他制怒、与人交往的一些方法。矫正不良人格特征的关键是要求学生去实践,在实践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心理辅导老师与该生订下了一个行为改变约定,要求该生做到在一周内发脾气的次数不能超过3次,主动和同学谈话的次数不少于10次,请家长、班主任和同学监督执行。如果完成了会受到奖励。当该生能够完成这个约定以后,心理辅导老师与该生又签订了新的约定。经过一段时间,该生变得不那么暴躁了,与同学交往增多了,同学关系也变得协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