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 / 1)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各阶层之间人的生活水准落差扩大,家庭结构不稳定因素增加,社会竞争激烈,人际关系错综复杂……这一切变化必然给习惯于传统的、单一的价值观念和固定思维模式的我国公民,造成越来越多的困惑、疑虑和过重的心理压力。这使广大人民的心理承受能力面临严峻的考验和高标准的要求。所以,现代社会要求人们不仅需要身体的健康,更要心理的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中小学校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小学生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中小学生的成长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生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他们的生理、心理迅速发展、剧烈变化。陈沛霖、陈立华对武汉市1500多名初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有50%的学生心理健康状态良好,30%的学生基本正常,10%~15%的学生低于正常水平,还有3%~6%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1995年)。杨莲清对849名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抽样调查表明,至少有一项不健康者的检出率为21.6%(1997年)。据王极盛对7562名中学生的调查,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比例为68%,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占32%,随着年龄的增长,遇到问题的增多,高中生心理健康情况比初中学生要差;女生比男生心理问题多(1999年)。中国儿童中心发布一份题为《中国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数据与分析》的报告显示:中国17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5.2%的儿童存在明显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2006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9015名中小学生(主要为10~14岁)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17.4%的孩子“认真想过自杀”,8.2%的孩子甚至“做过自杀计划”(2005年)。

以上调查数据表明,虽然我国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好的,但是学生中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他们的成长起着负面的影响,阻碍着中小学生智力潜能的充分发挥、学业的进步、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甚至少部分学生心理扭曲、道德沦丧,危害着社会的稳定和安宁。总之,我国学生中的心理问题阻碍了中小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等几方面的发展以及人格健康、和谐地发展。

由华中师范大学心理系等23个单位发起的“全国中小学生心理辅导与教育学术研讨会”对中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作了探讨,会议认为:一是来自学校教育的失误,主要表现在学习竞争和学业负担过重以及教师错误的教育观念引发的人际交往障碍;二是来自家庭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过高、家庭不稳定、单亲家庭的消极影响;三是学生在自身成长过程中产生的烦恼与困惑;四是社会环境中的负面影响。(注:周东苏.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王秋英的研究表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注:王秋英.心理教育课程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1卷5期)蒋传发、陈巨华、曾喜童通过以自信、自强和自律为主线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大提高了初中、高中实验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均。初中实验班学生在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高中实验班学生在对人焦虑、冲动倾向和自责倾向等方面都有所改进,说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积极的作用和良好的效果。(注:蒋传发,陈巨华,曾喜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1期)

二、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主要活动是在心理和心理—生理活动现象领域内进行的。”就是说,思想、品德、知识、美感等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以个性心理活动为基础。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为接受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

下面我们探讨心理健康对中小学生的德、智、体、美这几方面发展的影响。

(一)心理健康是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

心理健康是培养良好道德品格的重要条件。顾玉甫(1987)对犯罪者进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量表(MMPI)测验显示,犯罪者在HS(疑病症)、PT(精神衰弱)、PA(偏执)、SC(精神分裂症)量表上呈现高分,并达到障碍指标。据此,他认为许多犯罪者有人格障碍。李从培等(1993)对工读学校女生和正常少女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前者在艾森克人格测查中,PD(病态人格)、PA、PT、SC四量表得分较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