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卫生运动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发展的,它的发展趋势又是什么,对此读者们也应该有个初步的了解。
一、现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
现代心理卫生运动是从如何正确认识精神病和给精神病患者以人道主义的待遇开始的。法国大革命(1789)以后,比奈尔(Pinel)医生对全人类的“自由与和平”充满希望。1773年毕业于图卢兹大学医科的比奈尔,于1792年在精神病院工作期间指出,不受束缚的精神病患者不仅容易康复,还能从事有益的劳动,人们要以关心的态度来倾听他们的诉说。并且废除了束缚患者躯体的锁链,努力为他们提供清洁的房间、良好的饮食和仁慈的护理。在此之前,精神病患者一直遭受着锁链的折磨和非人的待遇。他的创举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一般人认为,比奈尔是心理卫生的倡导者。
另一位对现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做出贡献的人是美国人比尔斯(C.W.Beers)。比尔斯生于1876年,18岁就读于商科大学,在美国保险公司供职。他目睹了其兄癫痫病发作时昏倒在地、四肢抽搐、口吐唾液的可怕情景,担心此病会遗传到自己身上,为此终日惶恐不安而精神失常,住进精神病院。在住院期间,他身受种种粗暴残酷的虐待,亲眼目睹了一系列精神病病友们惨遭折磨和不公正的待遇。三年后,他病愈出院,便立志为改善精神病患者的待遇而努力。1907年,比尔斯写了一本自传体著作——《自觉之心》(A Mind,that Found Itself)或译为《一个灵魂发现了自己》。在这本书中,他用生动的文笔和发自内心的感受,历数了当时精神病院的冷酷和落后,详细记述了自己的病情、治疗和康复的经过,向社会各方面呼吁,要求改善精神病患者的待遇,并从事预防精神病的活动。《自觉之心》一书十分成功。当时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给此书以高度的评价,并为该书作序。著名精神病学家阿道夫·迈耶(Adolph Meyer)读此书后,确认书中所讲的内容即为心理卫生(mental health)。许多社会名人为该书所感动,纷纷表示愿意帮助比尔斯计划的心理卫生运动。从此,美国心理卫生运动便应运而生。比尔斯得到各方面的赞助和鼓励后,于1908年5月成立了“康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这便是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此协会的工作目标有五项:①保持心理健康;②防止心理疾病;③提高精神病患者的待遇;④普及对心理疾病的正确认识;⑤与和心理卫生有关的机构合作。1909年2月,又在纽约成立了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1917年,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创办了《心理卫生》杂志,以便更好地宣传并普及心理卫生常识。
二、现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发展
现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此阶段的任务涵盖从改善精神病患者待遇到注意精神疾病的预防。
在美国心理卫生运动的推动下,世界许多国家纷纷成立各国的心理卫生组织。1918年至1926年,加拿大、法国、比利时、英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建立了全国性的心理卫生组织。经各国组织的反复磋商,1930年5月5日,第一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在华盛顿召开,53个国家的3042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也有代表参加,盛极一时。同时产生了一个永久性的国际心理卫生委员会。大会关心的议题是如何进一步改善精神病患者的待遇,积极研究、治疗和预防精神疾病。
在国际心理卫生运动影响下,由我国数百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医生、社会学家等有识之士酝酿和发起,于1936年4月在南京正式成立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但因翌年抗日战争爆发,致使心理卫生工作被迫中断。
(二)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此阶段的任务涵盖从关心身心因素的制约到关注社会因素的影响。
在这阶段,随着临床领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逐步转变,心理卫生工作的重点也从关心身心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制约,逐步向关注社会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方面发展。1948年在伦敦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通过的《心理健康与世界公民》的文件中,明确指出了心理卫生的社会化趋向,要求心理卫生工作者重视社会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1961年世界心理健康联合会在其出版的《国际心理健康展望》中,提出的任务是:在生物学、医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领域,使居民的心理健康达到较高的水平。1964年,世界心理健康联合会第十四次年会以“工业化与心理健康”为中心议题,此次会议上,法国代表强调,在工业中心发生的个人与集体的疏远是一个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还有的报告提到雇主和雇工之间的“社会性紧张关系”。这些均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下个人与集体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政府逐渐认识到心理卫生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
(三)第三阶段
从20世纪70年代到目前是心理卫生运动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该阶段的任务涵盖从努力提高个体的适应能力到力图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
这与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盛有很大关系,人本主义心理学者指出,过去的心理卫生工作过多地集中于个体心理不健康的一面,而对人的心理健康的一面关心不够,特别忽视了增强人的适应能力。心理学家贾霍达(Jahoda)认为,应该从个体对于自己的态度、个体人格的完整性、个体的独立性或自主性、个体现实知觉的适宜性、个体驾驭环境的能力等方面,增强人的适应能力。该观点得到众多学者的赞同。
在中国,1979年冬,在天津召开的中国心理学年会上,许多与会者倡议重建“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以陈学诗教授为首的联系小组积极活动,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国务院体制改革办公室的批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于1985年3月恢复成立,同年9月在山东泰安举行成立大会。
(四)发展趋势
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和创造性,塑造美好的心灵个性,应该成为当今心理卫生运动新的目标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