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学者散文在20世纪90年代形成热潮绝非偶然,在这之前的20世纪80年代,梁实秋、林语堂、胡适、徐志摩等学者的散文,在重新出版后,在社会上就受到了极大的欢迎。20世纪90年代学者散文最主要的代表作家作品是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张中行的《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流年碎影》以及金克木、季羡林的散文创作。学者散文以学者自身的学术优势,遥承“五四”、20世纪30年代周作人、废名、丰子恺等人文化散文的风范,以文化性、知识性为载体,将启蒙性、趣味性、思想性融为一体,使文化散文这一散文创作流脉走出了工农兵文学中秦牧的谷底,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准。
教学建议
1.选择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中三篇散文进行分析,参阅相关评论摘要,在讨论拓展练习2问题的基础上,联系拓展练习3,概括余秋雨散文的特点。
2.以《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为例,参阅评论摘要与拓展练习1,分析季羡林的散文特点。
精读作品
季羡林:《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
余秋雨:《文化苦旅》之五篇散文
张中行:《晨光》
评论摘要
1.在当代散文发展的第三个梯级上,能够算得上散文新潮的第一个成果并且作为里程碑出现的散文作品集是文化科学史家和艺术史家余秋雨教授的《文化苦旅》。这个拥有双重内涵象征意义的书名,一方面指整个中国文化史的悲壮历程,民族文化精英们差不多都是背负沉重的十字架去创造的,它的衰落和遗忘更是悲剧性的。一方面是指作家心路历程的举步维艰,作家太热爱我们民族文化艺术的辉煌业绩了,他对它们兴衰存亡历史规律的探寻,同样地也是背负着时代沉重的十字架的牢愁郁勃,浩然弥哀。与“五四”至30年代的隐士们不同更与当代有以“文化散文”著称的作家不同,余秋雨把它们当做有生命的遗迹,但他的研究与其说是迷恋、招魂,还不如说是一种清醒而又无奈的告别,故此,历史不论如何辉煌灿烂,但那只能在精神上激励后人,而不是重新回到文化怪圈的魔道里作茧自缚。余秋雨写的虽是年代久远的文化艺术的陈年旧账,但绝不像某些作家那样给人以精神霉变的气息。《文化苦旅》的出现,是我国当代散文创作中一次货真价实的理性精神的回归,是我们民族文化诗学多彩多姿的一次集萃。一则他的思维方式已突破包括“五四”现代散文奠基者在内的“直感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局限,他以20世纪人文科学和艺术哲学的最高成果为自己的观察工具,从而避免先贤们的偏颇,这个思维的立足点使他的文化批判鞭辟入里,攀登上了一个新的思想高度和深度,发人深省。其次,在对民族文化性格的分析、批判,在比较文化学的探索研究中重铸作家的自我人格。笔者因痛感散文界在40年代以来后续队伍的学识浅薄,天地狭小,忍不住还要斗胆说一句,余秋雨可能是本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同时也是开一代散文新风的第一位诗人。
楼肇明:《当代散文潮流回顾》,载《当代作家评论》,1994(3)。
2.在余秋雨出现在中国当代散文文坛上的前后,中国当代的散文正面临着一个发展高峰上的平顶。作家们早已从政治抒情的虚假颂歌中摆脱了出来,用巴金所说的“讲真话”来写散文,但是,讲真话只是一种社会的、政治的共同立场,还没有涉及艺术的追求。艺术是一种逼真的假定,脱离艺术特殊规范的“真话”可能变成大实话,不见得就是真理,也许是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的流行话语,可能陷于流行的成见,余秋雨的目的是追求他个人的、更加自由的话语。真话不是放在盘子里可以任意取得的,对于个体来说,却是一种人格的提炼和创造。他一再宣言:把散文的写作当作是文化人格的深度建构和升华。应该补充的是,这不但是一个人格建构的过程,而且是一个个体话语的建构的过程。
余秋雨的出现之所以引起如此的强烈的反响,就是因为他为中国当代散文开拓了一个新的艺术天地,提供了一种广阔的视野,从文化历史的画卷中展示文化人格的深度,开拓想象的新天地。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挣脱流行的自然景观的赞叹的现成话语,更新话语的内涵。对于传统的抒情话语,余秋雨既是横空出世,又有一点眷恋徘徊。所幸的是,他的智性追求和他的诗情在话语的重构上取得了某种平衡。
诗情和智性的矛盾是永恒的,即使能够结合也难免抽象。他有意寻找古代文人曾经立足的地方,超越时空的界限进行文化反思,为可能陷于抽象的智性和可能流于肤浅的**找到了潜在空间很大的载体,赋予哲理内涵。使二者能够血肉丰满地结合起来的是山水和人文。正是通过山水和人文余秋雨实现了他的话语更新。
余秋雨取材于文化胜地和旅游景点,本来是非常冒险的,不论是西湖,还是三峡,不管是敦煌,还是苏州,早已有许多散文大家留下了名篇,甚至经典名篇。余秋雨要在自然景观上与任何经典作话语的较量几乎是必败无疑。他说过,“过三峡,是寻找不得词汇的”。他的聪明就在于他只精选了有限的自然景观,结合与之相联系的人文景观,为他内在独特的意寻找到了独特的“象”,他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将此二者进行双向的相互阐释,这就使得现成的抒情话语在感性和智性在语义上发生了深度的变异。他就这样创造了一种“人文山水”。在意象的表层是自然和人文历史的意味的更新,而内在的深层则是人文精神的深化。话语内涵的更新则充分表现了这种深化,这实际上也意味着生命的密码解读。充分感性的意象中深刻的哲理意味就是这样互动、生成和转化着的。他的情感经过意象,和智性一起对现成话语进行了语义变异以后,就深邃了,这就为当代散文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情感和理性和智**融的途径。
孙绍振:《余秋雨:从审美到审智的“断桥”——论余秋雨在中国当代散文史上的地位》,载《当代作家评论》,2000(6)。
3.余秋雨的散文创作意味着知识分子的文化(文学)在超越或摆脱了精英意识主宰和(政治)意识形态主宰之后与一般社会文化合流的趋势,代表了知识分子通过文学的途径重新寻求自身的文化定位和社会定位的努力,体现了知识分子积极融入更为广泛的社会文化生活的自觉意识。知识分子不再以高高在上的文化导师的面目和形象君临在最为基本也是最为普遍的社会文化之上,而是以一种更显平等姿态的“对话者”和“交谈者”的身份亲切地介入当代的社会文化生活。同时,个人的生活、感受和思索即文学和个人化色彩,特别是知识理性的内涵,在余秋雨的散文创作(包括全部的学者散文)中又表现得格外鲜明,几乎构成了其中的一种十分显著的创作特征和文学品质。
虽然“学者散文”的说法是在90年代才被普遍提出的,但在文学(散文)创作的传统上,90年代的学者散文其实是对五四散文传统的一种呼应或承传。学者散文充当了社会和文学的转型时期的时代革新角色。它正面回答了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对文学的挑战,使正处于青黄不接状态中的文学获得了一线生机。学者散文是以其知识和理性的社会关怀及人文情怀所体现的崭新文学姿态,得到了期待中的社会文化心理的认同。
吴俊:《余秋雨散文创作略谈》,载《当代作家评论》,2000(6)。
4.在今天的视界中,我们更进一步意识到,在本质上,对“杨朔模式”的重新解读、巴金《随想录》的写作,是知识分子话语方式发生“革命”性转换的前奏,余秋雨散文的“范式”意义首先是体现了知识分子话语转换的要义。在余秋雨之前,散文在一段时期沉寂得以至有人发出散文可能解体的感叹,其实这种危机并不是散文文体的危机,而是知识分子精神的危机,这样一种精神危机导致了散文作家的“失语”。这种危机和失语在文学界普遍存在着但在散文领域表现得特别明显,这是因为散文相对于其他文体来说,它是知识分子精神与情感最为自由与朴素的存在方式。由此我们不难理解职业散文家在八九十年代的没落。余秋雨散文之所以引起广泛的反响,就在于他以散文的方式完成了知识分子话语的转换,他重新确立了散文理解世界的方式,散文与读者的关系也就发生了比较大的调整。
王尧:《知识分子话语转换与余秋雨散文》,载《当代作家评论》,2000(1)。
5.如果说展现真情、真思于情景相触之中,创造出令人难忘,发人深省的艺术境界是先生散文的主要内在特色;那么,这些内在特色又如何通过文学唯一的手段——语言得到完美的表现?窃以为最突出之点就是先生自己所说的:“形式似散,经营惨淡。”
先生的每一篇散文,几乎都有自己独具匠心的结构。特别是一些回环往复,令人难忘的晶莹玲珑的短小篇章,其结构总是让人想起一支奏鸣曲,一阕咏叹调,那主旋律几经扩展和润饰,反复出现,余音袅袅。先生最美的写景文章之一《富春江上》就是如此。除了结构的讲究,先生散文的语言特色是十分重视在淳朴恬澹,天然本色中追求繁富绚丽的美。先生写散文,苦心经营的,还有另一个方面,那就是文章的音乐性。先生遣词造句,十分注重节奏和韵律,句式参差错落,纷繁中有统一,总是波涛起伏,曲折幽隐。在《八十述怀》中,先生回顾了自己的一生:“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路旁有深山大泽,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路太长了,时间太长了,影子太多了,回忆太重了。”这些十分流畅、一气呵成的四字句非常讲究对仗的工整和音调的平仄合辙,因此读起来铿锵有力,既顺口又悦耳,使人不能不想起那些从小背诵的古代散文名篇;紧接着,先生又用了最后四句非常“现代白话”的句式,四句排比并列,强调了节奏和复沓,与前面的典雅整齐恰好构成鲜明的对比。
(乐黛云:《真情真思真美——我读季羡林先生的散文》,载《中国文化研究》,2001(3)。
6.他写文章,意在明理,明理在他那儿,已不再简单的是儒生的现实理性的顿悟,而是带上了西洋哲人式的东西。如同培根追问人性本体,康德反思人的思维结构,张中行在诸种思想的吸收、碰撞中,找到了一种属于自己的精神表达式。所以,这是他特殊的贡献。他把洋人的形而上的东西,与东方人体味的东西,较好地杂糅在一起,于是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像禅又不像禅。……因为谙熟于子史经集,他写文章显得大气磅礴;又因为一生在社会底层生活,在炼狱中少顺多逆,故对人间悲凉体味很深。
他的散文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写人物的,很有“世说新语”之味,又带有笔记小说之调。二类是状物的,这一类很特异,是显示他非凡悟性的领域。例如《酒》《城》《桥》等,已不简单的是传统写赋书怀之作,那是哲思与史学、灵感与理性的交织,看似摹物缘情,实则勾勒了人生哲理的隐喻……三类是言理的,这一类他写得最多。如《我与读书》《月是异邦明》《临渊而不羡鱼》《错错错》《王道》等。这些作品深得鲁迅、周作人散文的精髓,很有“文明批评”的味道,也带有玄学的色彩。在这里,他表现了对生活极其广泛的兴趣,小及日常琐事,大至天理人道,举凡人生所涉及的领域,均有冷眼静观的态度。仿佛一个历史老人,以苍凉、浑厚的声音,向我们诉说历史的旧迹。……张中行属于“知其人所长”又“知其蔽”的人。他论及国人文化心理,优劣分明,反省的也较为深刻。读他评析现存社会的短论,文人气过浓,不及鲁迅那样沉郁悲慨,火气完全隐在背后,以至给人一种隔岸观火之感。但细品一下,却有很现实性的东西在。
其实,张中行作品的耐读,除了哲思的高古之外,主要的,还是那悲欢之后的情思。当下学人中,钱锺书式的文笔,高傲不可攀,深邃博大自不必说,世人也景仰久之。张中行与钱氏不同,他的身上多了一种贫民化知识者的气质。所以他治学与为文,与书斋中的钱锺书差异较大,走的是另一条路。即用散文随笔的方式,写出既有学理,又有性灵的东西。读钱著,觉得是智者的挥洒,是纯书斋气的精英文本,先生的淡泊、幽默、超拔之趣略可感到。而看张中行的文章,则如一友人所谈,像一介“寒士”,以非贵族化口吻,道出了高深的学问。
孙郁:《张中行论》,载《当代作家评论》,1995(4)。
7.张中行的记人散文记的是“可传之人”。一个“传”字,已显露张中行记人散文“史”的精神。这“可传之人”又可分为两类:文化名人和普通百姓。张中行在记写这些人物时,笔墨主要集中于人物的文化成就、德行之美和怪异性格。文化成就、德行之美不失为“正”,可谓“正史”;怪异性格失之为“野”,堪称“野史”。张中行记写“可传之人”,取“篱下谈天”方式,这是方式之野;关注怪异性格,这是视角之野;坚执个人立场,这是态度之野。因此“三野”,足可称张中行的记人散文为“野史”。
写外貌、抓细节、烘托个性、归纳品格都是围绕所记人物服务的,属于张中行记人散文写人的技巧,偏重于形式特点。此外,张中行的记人散文还有幽默、感念、哲思等偏重于感兴情怀的风格因素。可以说,正是形式技巧和感兴情怀的和谐相融构成了张中行记人散文特殊的诗意蕴含。
黄伟林:《亦史亦诗 亦哲亦痴——张中行记人散文论》,载《文艺研究》,1998(3)。
泛读作品
余秋雨:《山居笔记》
张中行:《负暄琐话》
金克木:《文化问题断想》
评论文献索引
李书磊.余秋雨评点.三联生活周刊,1995(2).
朱大可.抹着文化口红游**文坛.朱大可等.十作家批判书.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余杰.余秋雨,你为何不忏悔.文学报,2000-03-02.
余秋雨.余秋雨的一封公开信——答余杰先生.文学报,2000-03-02.
徐林正.文化突围——世纪末之争的余秋雨.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
栾梅健.余秋雨评传.台北:台北读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1.
李吟咏.学者散文的命脉.当代作家评论,1995(2).
胡晓明.知识、学养与文化意识.文艺理论研究,1996(1).
吴俊.斯人尚在文统未绝——关于九十年代的学者散文.当代作家评论,1998(2).
李润新.碧波千倾澄如练——简论季羡林散文的语言艺术.文艺理论与批评,1994(3).
董大中.读张中行先生随笔管见.文学自由谈,1996(1).
拓展练习
1.季羡林先生曾经这样精辟地评说中国古代的散文:“中国散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同优秀的抒情诗一样,讲究含蓄,讲究含蓄蕴藉,讲究意境,讲究神韵,言有尽而意无穷,也可以用羚羊挂角作比喻。借用印度古代理论家的话来说就是:没有说出来的比已经说出来的更为重要,更耐人寻味。”其实,这段话也可以用来概括季先生的散文特点,请选择几篇散文,分析他是如何达到上述艺术效果的。
2.在90年代的文化语境中,“余秋雨现象”无疑是一道十分亮丽的风景线。关于“余秋雨现象”的文化意义,关于余秋雨的文化身份与价值定位,尤其对余秋雨的“誉”与“毁”,一度充斥媒体,随处可见。请查阅相关评论,组织一次讨论。
3.余秋雨的散文诚如评论摘要1至4中所言被赋予了重要的文学史地位,但对其散文本身的批评也屡屡不绝,尤其是被朱国华概括为“故事+诗性语言+文化感叹”这样的流水生产线,[28]请以《文化苦旅》中的具体文本为例,分析这样的归纳是否有道理,并谈谈余秋雨的散文对自己的影响。
4.张中行散文以“负暄体”而名闻天下,但是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不仅仅是这种自然、随意的“闲话”风格,而更为主要的是散文背后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给人的启悟。请分析《晨光》这篇散文,谈谈哲理意蕴是如何表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