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鲁迅风”(1 / 1)

内容提要

“鲁迅风”成形于左联时期,并在抗战背景下被左翼散文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一支风格独特的杂文流派。尽管其艺术成就并未达到“超越鲁迅”的目标,但仍推动了杂文在文体、内容、区域上的多元发展,适应并满足了动**社会的审美需要和抗争要求。按地域及刊物阵地划分,“鲁迅风”主要由两个杂文群体构成:一是围绕上海《鲁迅风》和《文汇报·世纪风》而形成的“孤岛”作家群,主要作家有唐弢、巴人(王任叔)、柯灵、周木斋等;二是围绕桂林《野草》及《野草丛书》形成的大后方“野草”作家群,代表作家有聂绀弩、夏衍、秦似、孟超等。此外,延安作家丁玲、萧军、艾青、罗烽、王实味在整风运动之前所作的杂文也明显受到了鲁迅杂文的影响。

“鲁迅风”的艺术特征主要有:第一,延续了鲁迅的现实主义战斗传统,注重散文的现实批判性和论战效果,多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阶级斗争理论)作为论辩的思想武器,以针砭时弊、抨击敌人、护卫真理为己任;第二,论述迂回曲折却又尖锐深刻,注重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以讽刺、幽默的笔调,以形象化说理的表达方式,进行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第三,虽师法鲁迅,总体风格质朴雄浑、简短精深、庄谐并举,却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抗战期间,围绕对鲁迅杂文传统继承和批判的问题,“孤岛”、国统区、解放区都曾掀起激烈争论。尽管因论争者的“私人嫌隙”探讨未能深入下去。但争论所涉及的一些问题,如“如何看待鲁迅杂文的迂回曲折”“如何使文学的战斗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等,对其后的杂文发展却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教学建议

1.分析20世纪40年代“鲁迅风”杂文在国统区、沦陷区及“孤岛”兴盛的原因。

2.结合聂绀弩、唐弢等杂文家的作品,把握“鲁迅风”杂文的艺术特征。

3.了解“鲁迅风”论争的过程及意义。

精读作品

聂绀弩:《我若为王》《论拍马》《蛇与塔》

唐弢:《从奴隶到奴隶》《略论吃饭与打屁股》

评论摘要

1.鲁迅逝世后,鲁迅杂文传统进入一个大发扬的新的历史时期……这时期出现了众多的具有成就的杂文名家,一些过去专心学术的人也提起了笔写作杂文,形成了几个分散在上海、桂林、重庆、昆明、延安等地的杂文作家群……鲁迅杂文艺术在作家们的努力下得到了充实和发展,体式丰富,格调多样,有各自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他们的杂文,或富于思辨色彩,剖析毫厘,闪耀着哲理的光辉;或运用形象化的说理,使议论和形象结合,富于抒情意味;或富有政论的色彩,或具有史论、文论的特长;或运用丰厚的文化素养,旁征博引,使文章带有书卷气;或利用软性文字,绵里藏针,使作品引人入胜等等,使杂文呈现花团锦簇的奇观。这一时期的杂文家都有高知识结构,所以它们能把鲁迅杂文的艺术传统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峰。

俞元桂:《中国现代散文史》(修订本),430~431页,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

2.“鲁迅风”杂文“迂回曲折”原因是多方面的,它还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但进步作家们在阐述杂文这一特点时,更多地还是注意到了杂文自身的艺术规律,并由此联系到了保护作家个性,发展个性的问题。这不但使这场论争具备了理论色彩,同时对以后的杂文创作的发展也富有启发性的。一是如何认识鲁迅传统的伟大意义和捍卫鲁迅传统的问题;二是如何理解文艺大众化问题;三是如何理解杂文的艺术特征和作家的创作个性问题。这三个理论问题在论争中虽然未能给予充分展开和深入讨论,但论争者在理论的阐述上都是认真的,严肃的,同时又富有启发性的。

沈永宝:《关于“鲁迅风”杂文论争的几个问题》,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4(4)。

3.由于“鲁迅风”杂文形成了强大的作者队伍,产生了深广的影响,因而没有因鲁迅的谢世而消亡,在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它仍然十分顽强地活跃在国统区、“孤岛”上海、解放区的延安和哈尔滨。这些作家之于“鲁迅风”杂文,其情结早已作为“集体无意识”深深潜融在作家的心理结构中。他们像鲁迅一样以此作为表达自己对国家、民族的命运的关切之情的最恰当形式。

然而,除在国统区外,这时期的作家却遇到了较之30年代不同的社会现实和批评对象,因之也经历了艰难的探索过程。最典型的是在延安。从主导倾向说,延安的“鲁迅风”杂文不在对敌斗争而在革命队伍内部的批评。

姜振昌:《一脉天风 百年旺泉——中国新文学中的“鲁迅风”杂文》,载《文艺研究》,2006(6)。

4.对中国国民的文化性格、心理、历史命运、价值取向,以及对民情、民俗、民性、民魂的全方位探讨,是鲁迅杂文创作的中心指向。《野草》杂文作家群的创作,也是直接以鲁迅杂文的这种中心指向来学习效仿的。《野草》的重要撰稿人之一的聂绀弩,就被认为是这一时期最具鲁迅杂文精神的作家。他的杂文创作,或对现实丑恶现象进行揭露,或对独裁专制统治展开批判;或对国民性问题发起讨论,或对委身事敌者猛烈鞭挞;或对文艺现象深入剖析,或对妇女问题表示关注,几乎是对抗战时期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全方位地表达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其中,与鲁迅精神相一致的是秉持鲁迅“改造国民性”的主题,在抨击黑暗现实和腐朽事物,批判旧的伦理道德中,展开对国民性的深入思考,力求改变长期以来受旧的传统影响的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如在《我若为王》一文中,聂绀弩就设想“我”若为“王”之后的种种意欲,描绘了依据历史和现实境况所想象出来的各种可能的现象。在文中,聂绀弩批判了国民性中的两种劣根性——专制性与奴性,锋芒所指的是从历史到现实的那种一脉相承的专制制度和封建奴性。《蛇与塔》一文中,聂绀弩沿着鲁迅反思国民性的思路,对中国的“大团圆”的喜剧心理及其愚民政策进行了深入剖析。《乡下人的风趣》一文,则透视了国民对官的无限想象和畏官心理,在看似风趣的背后,可见国民性之一斑。《论拍马》一文则在讽刺“拍马”之风当中,联系历史和现实,深刻指出“拍马”“除了聪明才智会窥探‘上头’的意向,还非要有具体表现不可,而那表现有时简直非常血腥,和你的骨肉相连,肢体相连,人性人格相连”的特点,从批判国民性的角度,探讨了“拍马”的历史与文化心理的根源。在“学鲁迅”当中,聂绀弩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汪洋恣意、酣畅淋漓,常常是笔挟风雷,具有一种波浪滔滔的气势。

黄健:《鲁迅与抗战时期的杂文创作》,见李建平、张中良主编:《抗战文化研究》第1辑,114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泛读作品

王任叔:《超越鲁迅——为鲁迅逝世二周年纪念作》

阿英:《守成与发展——为鲁迅先生逝世二周忌作》

应服群等:《我们对于“鲁迅风”杂文问题的意见》

评论文献索引

卢豫冬.巴人与“鲁迅风”论争.新文学史料,1991(3).

姚春树,郑家建.唐弢的杂文和杂文理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3(1).

张华.现代杂文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5(1).

张桂年.谈鲁迅杂文派.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2).

袁蓉芳.唐弢杂文的战斗性和感抒性.厦门大学学报,1996(3).

袁勇麟.徐懋庸和“鲁迅风”杂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3).

王国绶.《鲁迅风》的风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4).

拓展练习

1.“鲁迅风”论争似乎以《我们对于“鲁迅风”杂文问题的意见》一文的发表告一段落。但事实上,此后双方仍是各持己见,并无结论,对于“鲁迅风”杂文的抨击也并无完了。即使是距论争已有七十余年的今天,学界对这一论争的性质及意义仍有不同说法。请阅读“泛读作品”中的三篇文献,并查阅相关资料,分析“鲁迅风”论争的分歧所在。

2.尽管“鲁迅风”作家提出了继承鲁迅、超越鲁迅的希望,但就其艺术成就或社会影响来说,与这一希望还有着较大距离。甚至一些研究者认为:“鲁迅的许多写作技巧都体现出来了……这些技巧都是可以模仿的,但由于模仿得很笨拙,不够细致,往往难以奏效。”[7]试与鲁迅杂文进行比较,分析“鲁迅风”杂文的局限。

3.作为“孤岛”作家群和“野草”作家群的代表,唐弢与聂绀弩在文风上与鲁迅有着诸多相近之处,但又有着各自独立的艺术个性。结合指定的精读篇目,对唐弢与聂绀弩的杂文风格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