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小书不是系统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史,只是对中国文学理论发展过程中的某些节点、人物和问题做一些粗浅的勾勒和初步的探索,力图为陷于困局中的当代中国文学理论寻找经验、教训和出路。这些论述是否妥当,一时还很难定论,但我想提出来供热心文学理论研究的人们讨论,也许是有益的。
本书所指的“当代”,是指新中国成立后直到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时期。这是中国社会转型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理论也随之产生多次的变化。不能否认,我们的前辈老师、同辈朋友和年轻的同行,在文学理论方面是做出了成绩的,这里有他们的心血,留给我们不少经验。但回顾这些年文学理论的发展,问题很多:20世纪50年代学习苏联的教条式的文学理论,其影响至今尚未完全清除;六七十年代“**”和“极左”的狂热,完全把文学捆绑在“**”的政治上面,使文学完全失去了生机;80年代直至20世纪末,照搬西方现代文论,成为一时的时髦,使文学理论不能从中国文学发展的实际出发,时至今日这种已被西方摈弃的理论,仍在当代中国文坛流行,这实在有悖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本书由若干篇论文拼凑而成,本可以多写几篇,如郭沫若、茅盾、何其芳、巴人、邵荃麟、王朝闻、李泽厚等,都可以独立成篇,但由于未能写成论文,只好付阙。
我本无意写这些东西。我开始关注这些问题有一个机缘:2001年,我的朋友程正民教授申报到了一个题为《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国别研究》的项目,我其时担任北师大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的职务,这个项目也是中心的重大项目,程正民教授邀请我参加,并不得不负责组织人员参加中国卷的撰写,我这才开始涉足这个领域。我时断时续地写一些论文,作为项目中的一些章节,先后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争鸣》等刊物发表。程正民教授负责的项目历经七年终于完成出版。我负责的《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一书也出版了。本书一些篇章就是我为上书撰写的章节,另有一半篇幅是近期对于当代文学理论的困局和出路的思考,这些文章也发表在各种报刊上。还有几篇是没有发表的。
在这本书中,几部分字数长短不一,是因为:一方面,有些问题研究得还不够深入;另一方面,有些文章是发表在报纸上的,又往往受字数的限制。
这次能汇成小书,我首先要感谢国家社科基金给予本书出版资助,其次还要感谢我的学生姜洪真和席志武在书稿编辑中给予的帮助。
童庆炳
2014年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