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人相处,是很难有求必应的。给予和拒绝同样重要,对于那些发号施令的统帅尤其如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拒绝他人。有时拒绝比许诺更为宝贵,装饰得当的“不”字,比轻率的“好”字更得人心。
——巴尔塔沙·葛拉西安:智慧箴言41
拒绝是一门艺术。凡事拒绝巧妙,不但不会得罪人,反而会收到比施予更好的效果。因此,拒绝也需要大学问,世事百态,拒绝没有固定模式,关键要因地制宜,对症下药,而树立巧妙拒绝的意识则是重中之重。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在拒绝方面很有技巧。在他就任总统之前,曾担任海军部长助理,当好友向他问起美国海军在加勒比海某岛建潜艇基地的计划时,他颇为为难,一边是好友,一边是军事机密,二者皆不可失,经过慎重考虑,罗斯福压低声音说:“你能保证机密绝不外泄吗?”朋友连连点头:“当然可以。”迫切的探奇欲不容他有半点时间考虑。可是,罗斯福却笑着说:“我也一样。”朋友这才恍然大悟,不由得笑起来,并不再追问。
罗斯福深知自己的责任,面对朋友的追问又不可直接拒绝,机智幽默的略施小计,鱼与熊掌皆得保全,着实让人叹服。
19世纪英国首相狄斯雷利的拒绝方法令人拍案称绝。据说,当时有位野心勃勃的军官要求被封为男爵,可是他又不具备加封条件,强行恐怕难以服众,但又不想得罪此人,于是此事一直困扰着他。
直到有一天,他把这个军官叫到办公室单独与其谈话:“亲爱的,原谅我不能封你为男爵,但是我会给你比此更加珍贵的东西。”迟疑片刻,他说:“我将告诉众人,我几次要封你为男爵,都被你拒绝了。”没几天,这个消息便传开了,大家纷纷称赞军官淡泊名利。军官也从此成了狄斯雷利的忠实后盾。
狄斯雷利用语言委婉拒绝了军官,同时为自己赢得了友谊,为他人留足了面子,又不违背自己的本意。大概这就是政治家的不凡之处吧。
在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是不可冒犯的权威,与他们交往需要慎之又慎。他们的话向来不容置疑,臣下只有服从的份。如果下属对此提出质疑并且能够保全自己,则需要高超的技巧,稍有差池,就可能脑袋搬家。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就曾利用酒后装疯卖傻成功地拒绝了司马氏统治集团的种种刁难,成为魏晋时期少数得以保全性命的名士。
阮籍曾在魏国太尉蒋济的幕府中担任尚书郎,后来曹爽辅政,阮籍又被召为参军,司马懿篡权后任命阮籍为从事中郎。但是阮籍的这些职务大多是有名无实,不过是挂名领薪,以维持生计而已。尽管如此,阮籍的生活却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美妙,他总是在寻找机会辞职。因为魏晋时期,天下政权更替频繁,当权人物为了争取支持,纷纷拉拢名士以壮声势。但是他们一旦失势,名士也会跟着倒霉。阮籍这样的人物自然是统治者的拉拢对象,面对强权的威逼利诱,阮籍不敢贸然拒绝,只能暂时受之。当年他就托病辞去曹爽幕府的职位,也因此在曹爽失势后,免去了杀身之祸。为了从司马昭手下脱身,他冥思苦想,终于找到了合适的理由。他听说步兵校尉兵营酿酒,于是借喝酒的名义辞掉了中郎职务,去担任那个有职无权的步兵校尉。
据记载,司马昭为了拉拢阮籍,希望娶其女儿为媳。而且当时正值司马氏当权,能够与其联姻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但是阮籍不愿与其同流合污,可是面对煊赫一时的司马氏又不敢断然拒绝,于是便日日饮酒,每天都喝得烂醉如泥,不省人事,每次司马昭派人来提亲,他都装疯卖傻,其左右而言它。终于在保全自己的前提下拒绝了司马昭联姻的要求。
后来,在魏国即将覆灭之际,为了讨好司马昭,魏国的傀儡皇帝曹髦要为司马昭加九锡。司马昭却装腔作势不接受,大臣们借此奉承拍马,力劝司马昭接受,并推荐阮籍写劝进文章,这可真让阮籍头痛。如果去写这篇言不由衷的劝进表,显然会有损名誉,可是倘若拒绝,说不好会脑袋搬家。于是,他又故伎重演,天天酗酒,企图以此摆脱困境,但是这次似乎无法奏效,无奈之下,他迷迷糊糊写了一篇进劝表。没想到这篇潦草拟成的文章竟还是一篇佳作。
乱世之中,阮籍像是在嘴巴上贴上了封条,从来都是“口不臧否人物”。更重要的是,在他与统治者打交道的过程中,十分谨慎,面对自己不能接受的命令、要求,都能够通过巧妙周旋,委婉拒绝,从而全身而退。
现实生活中,当人们面临权威人物的种种刁难、要求、命令时,往往碍于面子或者出于恐惧、敬畏之心,就委曲求全。当然服从比拒绝要容易得多,却会酿造无穷后患,你要为此付出很大代价。所以,明智之士懂得拒绝,他们能够当机立断,又讲究技巧,永远握住生活的主动权,即使是处于风口浪尖,他们也能跳出美丽的芭蕾。从某种意义上说,巧妙地拒绝别人是一种举重若轻的睿智,也是人生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