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攻心为上(1 / 1)

与其操控着无生气的傀儡,不如也让支持你的人信服你,如此一来也会让你的工作更加容易。千万不要笨拙地认定在一个人身上有效的策略必定可以运用到另一人身上,要找出推动对方的钥匙,首先得让他们打开心胸。他们说得越多,就会暴露出越多的喜好与厌恶。

——巴尔塔沙·葛拉西安:智慧箴言39

公元225年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魏国从北方对蜀国发动全面攻击,与此同时,南方由孟获领导的蛮邦不断骚扰边界,作为丞相的诸葛亮必须先处理南方的威胁,才有可能防卫北方的魏国。

当诸葛亮准备挥军南下,对付蛮族时,一位谋士建议:要用武力平服这个地区是不可能的,诸葛亮可以击败孟获,但是只要他回师北上对付魏国,孟获马上就会再度侵犯。于是,谋士说:“最好的是攻占人心,而非城池;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我希望你能成功赢得这些人的心。”诸葛亮回答:“你洞悉了我的想法。”

如诸葛亮所料,孟获发动强力攻击。但是诸葛亮设下陷阱,掳获了孟获大部分军队,包括孟获本人。然而他却没有惩罚或处死他,而是将兵士与孟获分开,以食物和酒款待他们,然后向他们宣布:“你们都是好百姓,我相信你们都有父母、妻子和儿女在家里等着你们,现在你们可以回家了。”蛮兵眼含热泪感谢诸葛亮。诸葛亮唤人押送孟获进来。“如果我放了你,你会怎么做?”蛮王回答:“我会再度召集军队,与你决一死战,如果你再度掳获我,我就会臣服。”诸葛亮不仅下令释放孟获,还送他马和马鞍作为礼物。其他将士不解他为何如此,诸葛亮告诉他们:“俘虏这个人就像探囊取物般容易。我努力的是赢得他的心,等到他真心实意臣服了,才会有真正的和平。”

孟获果如其言,再度攻击。但是其部下受到诸葛亮的善待,反戈一击,把他绑了交给诸葛亮。诸葛亮再度询问孟获相同的问题。孟获回答:“我不是在公平决战下被打败的,是因为自己手下背叛,所以我会再决胜负,但是如果第三次被抓,我就会臣服。”

接下来几个月诸葛亮一再智取孟获,掳获他第三次、第四次和第五次,一次又一次孟获的军队越来越不满,诸葛亮以礼相待,令他们失去战斗的意愿。但是每一次诸葛亮问孟获愿不愿意投降时,蛮王都会想出另外一个借口:误中诡计或是运气不好等等,他会承诺,如果你再掳获我,我发誓不会背叛,于是诸葛亮就放他走了。

在他第六次被擒住时,诸葛亮问蛮王相同的问题。“如果你第七次掳获我,我会倾心归附,永远不反叛。”“很好,”诸葛亮表示,“但是如果我再擒住你,我就不会释放你了。”

孟获和他的士兵逃到境内偏远角落,输了这么多次,孟获只剩下一个希望:乌戈国国王兀突骨的协助。兀突骨有一支庞大而勇猛的军队,战士们身穿浸过油然后晒干的树藤紧紧编成的甲,刀箭不入。在孟获的支持下,兀突骨率领这支强大军队,前来攻打诸葛亮,这一次诸葛亮似乎害怕了,率领人马迅速撤退。但他只是将孟获引向陷阱:他把蛮王的军队引入狭窄的山谷,然后点燃布置在四周的火药。当火焰烧到兵士时,兀突骨整支军队着了火,他们甲甲中所含的油当然是极容易燃烧的,所有兵士因此阵亡。

诸葛亮设计让孟获和他的随从逃过了盘蛇谷的大屠杀,蛮王第七次被擒。在这场杀戮之后,诸葛亮不忍再面对他的俘虏,他派遣使者告诉孟获:“丞相特令我来释放你,如果你办得到,再去动员一支军队来决战,再试试看能否击败丞相。”

孟获垂泪,跪倒在地上,匍匐着去见诸葛亮。他哭着说:“丞相天威,我们南方人永远不会再反抗您的统治。”“现在你臣服吗?”诸葛亮问。“我,我子子孙孙都深深感激您覆载生成之恩,怎么会不服?”

诸葛亮设宴礼遇孟获,重新让他登上王位,将征服的土地全部归还,然后带领军队返营,没有留下任何占领军队。诸葛亮自此没有再回来过,孟获成为他最忠诚而且无法撼动的盟友。

在这场战争中,诸葛亮有两项选择:彻底歼灭南方的蛮族,或是透过时间很有耐心地慢慢争取他们的支持。大部分力量大的人都会选择第一项,绝对不考虑第二项,但是真正有力量的人思考得更远:第一项选择或许迅速而容易,但是时间一久,被征服者的内心会酝酿复仇的情绪,他们的怨怼转成仇恨。第二项选择虽然比较困难,但它不仅能够带给你心灵的平静,还能将潜在的敌人转化成支持你的栋梁。

在人生所有的会战中,退后一步,花时间去筹划并且迎合对方的情绪波动和心理弱点,从内心掳获他们,武力只会增强他们的反抗。对大多数人而言,攻心才是关键:他们就像孩子,受到情绪支配,要使他们软化,以慈悲替代严酷,操弄他们的恐惧和喜好等等,一旦你从心底瓦解了他们,你就会拥有终身的朋友和忠诚不二的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