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5年,沙皇尼古拉一世刚刚登基,就爆发了一场反对他的叛乱。尼古拉一世平定了这场叛乱,并将抓获的叛乱领袖李列耶夫判处绞刑。
在行刑的那一天,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李列耶夫在绞刑架上还没有断气,勒在脖子上的绳索居然断裂了!
在当时,执行绞刑时的绳索断裂被当成是上帝恩宠的旨意,犯人因此能够得到赦免。
李列耶夫在恍惚中摔落在地,他睁开眼睛,看了看四周惊讶无比的围观者。在确信自己保住了性命后,李列耶夫掩盖不住内心的喜悦,兴奋地对着人群大喊:“你们看,在俄国他们不懂得如何正确去做任何事,甚至连制造绳索也不会。”
一名信使立刻前往宫殿向沙皇报告行刑失败的消息。虽然懊恼于这令人失望的变化,尼古拉一世还是依照惯例提笔签署赦免令。
“奇迹发生之后,李列耶夫有没有说什么?”沙皇好奇地问信使。
“陛下,”信使便回答,“他说俄国人甚至不懂得如何制造绳索。”
“哦?这种情况下,”沙皇顿了顿,说,“我们有必要证明事实正好相反。”
于是沙皇撕毁了赦免令。
di二天,这个叫李列耶夫的幸运儿再度被推上绞刑台。很显然,这一次他的好运气不会在来了,行刑人为他准备了一条足可以吊死一头大象的绳索。
祸从口出,李列耶夫其实是死于自己他刻薄的嘴下。不知道第二次站在绞刑架下的李列耶夫,是否会后悔当初的刻薄。
在台湾省的台北县,一家三口灭门的血案在警方锲而不舍的侦缉后,已宣告侦破。凶嫌邓笑文被捕后,坦承因受被杀的萧崇烈“讥讽”而萌发杀机,并在行凶后担心事情败露,再杀其妻女灭口。
邓笑文供认:两个月前,死者萧崇烈用刻薄的话刺激他、耻笑他,并用手指指他胸前,笑他“没什么用”,工作那么久了,仍然是“给人打工”,不像其他人没多久就当了老板。对这样的“讥讽”,邓笑文怀恨在心,后来萧某只要与他碰面,就不断嘲笑他,致使他萌生杀人泄恨之心。
据警方表示,凶嫌邓笑文心智健全,但因受到对方不断的讥讽和嘲笑而杀人,这成为历年来灭门血案的特殊案例,颇值得人们反思。
言辞起冲突而萌生杀机的情况,在其他民族亦有所闻。法国巴黎有一名“美食专栏作家”,经常在文章中特别赞誉某家餐厅,或严词批评某些餐厅的菜肴。有一次,此专栏作家在专栏中对一餐厅的菜色做出了“像猪食一样”的刻薄评论,以致激怒了餐厅老板。该老板事后特别邀请该美食专栏作家去试吃“精致美味的佳肴”,不料美食专家吃完后晕倒在地,送到医院时已经气绝死去。餐厅老板被警方逮捕收押后,坦承自己故意在美食中下了毒,他说:“批评我们的美食像猪食的人都该死!”
在我们身边,说话尖酸刻薄的人并不少见。这类人中甚至有的人其实是“豆腐心”,只是管不足自己开合的嘴,让刀子从嘴里一把一把地飞出来。为什么要字字句句直逼对方的要害呢?是为了突出自己的伶牙俐齿,还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
尖酸刻薄的话,伤在人的心上,是看不见的暗伤。看得见的明伤好治疗,看不见的暗伤难痊愈。嘴上损人是需一句话,别人记恨或许是一辈子。一个尖酸刻薄、处处树敌、遭人记恨的人,我们很难想象他会与成功和幸福有缘。
一则法国谚语说:“语言造成的伤害比刺刀造成的伤害更让大家感到可怕。”布雷姆夫人在其《家》一书中说:“老天爷禁止我们说那些使人伤心痛肺的话,有些话语甚至比锋利的刀剑更伤人心;有些话语则使人一辈子都感到伤心痛肺。”
那些懂得八分饱的人在说话方面也如同在任何其他事情方面一样,总是注意自我克制,总是避免心直口快、尖酸刻薄,绝不以伤人感情为代价而逞一时口舌之快。比如,有的人在工作中看到别人干活不好时,他不会在旁边指手画脚,说三道四,更不会把别人撵走,显示他的能干,而是很客气地说:“让我试试看怎么样?”这样说了,即使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干不好也不会丢面子;如果干得好,即使别人嘴里不说,心里也会佩服他。尤其是他没伤别人的面子,又替别人干好了活儿,别人于是从心底里认为这个人“够意思”,做人稳重,扎实,又有真本事。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几字六月寒。某高僧在给其弟子的一封信中写道:“祸从口出而使人身败名裂,福从心出而使人生色增光。”它的意思是:有时说话的人并无恶意,但对听者而言,却可能是伤及其自尊心的恶语,所以劝诫人们,说话应谨慎,只说该说的话。
说话得体,则让人高兴;尖酸刻薄,只会让人伤心。一句话就是同一个意思,出自两个人之口,听起来也有区别。你自己信口开河,根本意识不到会伤害他人,但别人认为你是有意的,俗话说“口乃心之门”,你明显是故意伤害他。
马克·吐温曾说,我可以靠别人对我说的一句好话,快活上两个月。——这是极有意思的。其实,你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既然我们的一句好话,就可能暖人心肺,赢得人心,那么我们何不一试呢?须知,这其实也是在帮助我们自己啊!
处世箴言
好谈闺阃,及好讥讽者,必为鬼神所怒,非有奇祸,则必有奇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