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孟子·尽心章句下》记载:盆成括(人名——作者注)做了官,孟子就断言他的死期到了。盆成括果然被杀了。难道孟子会看相算命?非也。孟子后来解释说:盆成括这个人有点小聪明,但却不懂得君子的大道;这样,小聪明也就足以伤害他自身了。
有些精明的人,其实无非是懂得耍点小聪明罢了。小聪明从来就不能称之为智,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些小道末技而已。小道末技可以让这些人逞一时之能,但最终会祸及自身。比如《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也就是说聪明反被聪明误。
耍点小聪明的人,只能算是精明人。而“古今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为什么精明人的下场如此不堪呢?
太精明的人往往工于心计,善于拨弄自己的小算盘,却不愿推己及人为别人着想。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存在着不少交集,交集的部分属于你也可以属于他,倘若全部算计都给了自己,又有谁会那么宽宏大量?在这种情况之下,比你更精明的人一定会反过来算计你,令你“算来算去算自己”。和你同等精明的人也不甘示弱,要和你斗法,鹿死谁手暂时不谈,光无穷无尽的“斗法”就会把你累得就够戗。而不如你精明或不屑于精明的人,他们貌似中了你的算计,但人家也不傻,惹不起你还躲不起你?劳心劳力,遍体鳞伤,众叛亲离——这种下场和你所得到的利益相比,孰重孰轻,不言自明。
其次,太过精明的人通常也是一个斤斤计较的人,总容易钻进对一事一物的纠缠中,看重“小利”而忽视“大利”,斤斤计较却不知轻重,机关算尽而本末倒置。为了眼前的一块钱,错失将来的100块钱,这难道不是最愚蠢的吗?
再者,太精明的人会过得很累。他们总是处处担心、事事提防、时时警惕、小心翼翼的过日子。别人很随意说的一句话,干的一件事,也许本没有什么目的,但过于精明的人就会敏感地“察觉”出什么。等到晚上回到家里,躺在**还要细细琢磨,生怕别人有什么谋划会使他吃亏。这样,他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就显得不诚实,不大方,甚至很造作。因此,我们碰到的许多生活中的精明者,往往性情都不开朗,心理都相当虚假,神经都相当过敏。
明代大政治家吕坤以他丰富的阅历和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洞察,写出了《吟呻语》这一千古处世奇书。书中说了一段十分精辟的话:“精明也要十分,只须藏在浑厚里作用。古今得祸,精明者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今人之唯恐精明不至,乃所以为愚也。”
也就是说,聪明是一笔财富,关键在于使用。财富可以使人过得很好,也可以把人毁掉。凡事总有两面,好的和坏的,有利的和不利的。真正聪明的人会使用自己的聪明,那主要是深藏不露,或者不在刀刃上、不到火候时不轻易使用,一定要貌似敦厚,让人家不眼红你。一味耍小聪明,其实是笨蛋。因为那往往是招灾惹祸的根源。无论是从政,是经商,是做学问,还是治家立业,都不能耍小聪明,都不应给人以太精明的形象。
不要小聪明,要有大智慧。只有大智才是人生的依据,只有大智才能使人伸展自如。那么究竟要怎样才称得上大智?苏东坡在《贺欧阳少师致仕启》中,认为“大智若愚”。而在他提出“大智若愚”观点之前的1500多年前,老子早就有过类似的看法。在《老子》第四十五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表述。
处世箴言
古今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深厚而得祸者。今人唯恐精明不至,乃所以为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