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福避祸唯吃亏(1 / 1)

有一道脑筋急转弯的问题是:“世界上最难吃的是什么?”其答案似乎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亏”。

人难做,亏难吃。不愿意吃亏应该说是人之常情,但必须吃亏却是世间真理。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着一些利益的交集。在这个交集里,利益大家都有份。若一个人处处不肯吃亏,难免会侵害别人的利益,于是便起争斗,遭怨恨。一个处处只想沾光不愿吃亏的人,其处境一定是四面楚歌,这样的人最终会是占小便宜吃更大亏。

郑板桥说:“为人处,即是为己处。”意思是,替别人打算,就是为自己打算。这与今天所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同样的道理。如果大家都能有不怕吃亏,甘愿吃亏的精神,那么这个世界岂不美好得多?还会有那么多的战争、杀戮、坑蒙拐骗以及种种罪恶和不道德行为吗?这样看来,吃亏就不仅是个人的福分,而且是人类的福分了。当然,这并不是说,人立身行事,或在一切商业、政治、外交中,都要不讲原则地去吃亏。吃亏只不过是人生的一个谋略,是“抛芝麻而捡西瓜”的方法或手段。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就有“吃亏是福”一说。这是哲人们所总结出来的一种人生观——它包含了愚笨者的智慧、柔弱者的力量,领略了人生的豁达和由吃亏忍让而带来的安详与宁静。与这个貌似消极的哲学相比,那些所谓精明的处世哲学都会显得幼稚与不够稳重,以及不够超脱与圆滑。

“吃亏是福”的信奉者,同时也一定是一个“和平主义”的信仰者。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中对所谓“和平主义者”这样写道:“中国和平主义的根源,就是能忍耐暂时的失败,静待时机,相信在万物的体系中,在大自然动力和反动力的规律运行之上,没有一个人能永远占着便宜,也没有一个人永远做‘傻子’。”

小杨是某广告公司的文案,头脑灵活,文笔很好,但更可贵的是他的工作态度。那时公司正在进行一场大型广告制作,每个人都很忙,但老板并没有增加人手的打算。于是公司的人有时也被派到其他部门帮忙,但整个公司只有小杨接受老板的指派,其他的人都是去一两次就抗议了。

小杨说:“吃亏就是占便宜嘛!”

事实上谁也看不出他有什么便宜好占,因为他有时像个杂工一样。

两年过后,小杨离开了那家广告公司。

原来他是在“吃亏”的时候,反而把广告公司的各个运作流程的工作都摸熟了,出去后自己成立了一家广告公司,他真的是占了“便宜”啊!

所以,当矛盾发生的时候,用“吃亏就是占便宜”的态度来做人,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保证让人受益无穷。

做人真的比做事难,因此,善于做人的人常常领导着善于做事的人。如果一个人在做人时抱持“吃亏就是占便宜”的心态,那么他做人会活泛很多。但凡一般人都喜欢占别人便宜,你吃一点亏,让别人占一点便宜,那么你就不会得罪人,人人还都会当你是好朋友!何况拿人手短,吃人嘴软,今天占你一点便宜,他心里多少也会过意不去,只好在恰当时候回报你,这就是你“吃亏”之后所占到的“便宜”!

当然,我们也不能处处干吃亏不吭声,有些该争取的还是应该争取。什么时候该争取?什么时候该吃亏呢?

八分饱的人生哲学提供你一个简单的判定方法:如果为了二分的利益要耗费八分的精力;如果为了二分的利益可能会损失八分的利益,那么就选择吃亏吧;反之,如果是八分的利益摆在面前只需耗费二分的精力,如果为了八分的长远利益可能只损失二分的眼前利益,那么就争取更大的利益吧!唯一需要强调的是:这些争取行动必须符合法律与道德的规范,绝不能见利忘义、不择手段。

最后一个问题是:如果得到与失去的不是二比八(或八比二),那又该如何选择?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对于预期的得与失,实际上很难作出一个精确的比例判断。因此,读者不妨把“八”视为“多”,将“二”视为“少”,这样答案就会清楚多了。而当得失之判定处于极难确定的迷雾中或不分伯仲时,究竟该争取还是该吃亏,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毕竟,八分饱的人生哲学并不能精确地帮助人们妥善地解决每一道生活难题。

处世箴言

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过分忍让不可取

八分饱的人生哲学主张人们要在“忍”字诀上苦心修炼,但同时也提醒大家注意忍让的尺度。事实上,过分的忍让并不可取。一个人如果过分地忍让,会给自己带来许许多多的麻烦、痛苦甚至是耻辱;过分地忍让,还会使忍让者的骨骼中缺乏了“钙”的成分,成了直不起腰的奴婢;过分地忍让,也会使忍让者缺乏活力,缺乏向前闯的勇气……

具体来说,过分地忍让会产生以下几个负面的后果。

di一,如果一个人只会过分地忍、一味地忍,那么他就会变成一个缺乏个性的人。人需要有自己的个性,也需要有自己的风格,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人生丰富多彩。对于那些忍到了家的人来说,只是为忍而忍,将忍看作是一种目的,而不是一种手段。因此,只会是逆来顺受,只能压抑自己,自己想说的话不能说,自己想于的事不能干,自己想做的事不能做,而且处处受到干涉和阻止,一点都不能发展自己。这样的忍,是以牺牲自己的独立人格和主体意识为代价的,因此,他们只能整天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地活着。这类人因为过于忍耐,其自我萎缩,缺乏鲜明的个性。

di二,如果一个人只会过分地忍、一味地忍,那么,他们就容易变成守旧、毫无进取心的庸人。唐代学者刘禹锡诗曰:“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人生只有不断地进取才能获得成功。如果人以暂时的忍作为进取的一种手段和智谋,还是可取的。而有些人的忍,并不是为实现正义而做的一时妥协,并不是为实现自己远大的目标而做出的暂时性撤退,他只是对传统的习惯势力、落后势力的无限制的妥协和退让。他是懦弱的表现,因而胆小如鼠,俯首帖耳于恶势力之下。有时明明是正义站在他们这一边,然而他们还是一个劲儿地往后缩,越来越变得胆小怕事、守旧,越来越缺少斗争勇气,越来越缺乏进取精神。

di三,如果一个人只会过分地忍、一味地忍,那么,这种老实过头的结果就会让人变得越来越带有奴性,越来越自卑。有的人为什么只会忍?就是因为缺乏自信、太自卑,对他人就只能无条件地顺从、服从。如果这种忍的时间一长,变成习惯之后,就会很快地转换成一种奴性,印刻在他的行为之中,时时、事事都得依靠他人,变得离开他人就无法生存似的,甚至连他本人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在这世上生活下去。由于自我的极度萎缩,这种人越来越心安理得地忍,倘若离开了他人,倘若别人不弄出点事来让自己忍,他甚至会有感到世界末日将要来临一般的感觉。他们会越来越缺乏独立性,会越来越看不到自己的长处,越来越自卑。

di四,如果一个人只会过分地忍、一味地忍,那么,对个人来说也只会带来矛盾和痛苦。过分的忍,实际上是人对社会的一种消极适应方式,是将个人在人生中遇到的所有矛盾、问题都由自己默默地承受。这种人不会宣泄,不会通过其他方式去化解矛盾,只会一个人在夹缝中生活,只会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偷偷地掉泪。结果呢,矛盾越积越多,越积越深,也就越来越痛苦,既害了自己,又误了别人。世界上本来有很多矛盾属于“一点即破”的,然而一到了那些能忍、会忍的人身上,就听任矛盾积累起来。于是,本来不复杂的变成了相当复杂的;本来很容易解决的就变得很难办了。这类人,因为凡事过分地忍,其感情世界往往是最痛苦的,而且往往依靠个人的力量无法摆脱。这种人让人觉得既可怜又可恨。

的确,如果让忍浓浓地烙上了保守、落后、安命不争、平庸、易满足、缺乏进取心、衰老退化、奴性、软弱、过于自卑等痕迹时,那么,这样的忍耐就变了味,叫人憋气,叫人难受,叫人窝囊,叫人痛苦……为何?因为这种忍耐太缺乏时代精神,太缺乏人的进取精神,太缺乏人的主体意识,太缺乏人的骨气,太缺乏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了。

我们前面说做人要“忍”,现在又说“忍”不要过分,那么,这个尺度该如何把握呢?

简单地说,忍让是保存自己力量的重要手段。当敌我之间的力量太悬殊,正义与邪恶之间的势力太大时,忍让,便作为一种最为明智的暂时退却手段,不硬拼,不消磨自己的“元气”,不将把柄送到敌对势力的手中,而是将力量慢慢地蓄积起来。这种忍让,绝不是对邪恶势力、落后势力的妥协和投降,而是一旦时机成熟,就乘其不备,猛然一击,让那邪恶永不翻身。

记住!邪恶是被过度忍让培养大的。当邪恶出现时,暂时的让它一些,而后再收拾它,这是策略;长期的让它,听任它胡作非为,那可是软弱、窝囊。该出手时就出手,过分忍让不可取。

处世箴言

处事最当熟思缓处。熟思则得其情,缓处则得其当。必能忍人不能忍之触忤,斯能为人不能为之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