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谈到人生目标,就豪气冲天:我一定要当一个伟大的作家!或者:我一定要如何如何……胸怀大志,当然是一件好事,为目标而执著追求,也是一样值得肯定的优秀品质。
童话大王郑渊洁一度立下目标成为一个小说家,但他在经过数年的努力后,发现写小说并不是自己的强项,写童话才是他的强项。于是调整了写作方向,终于在童话写作上成就了一番事业。假设他对自己当初的小说家目标念念不忘,他会成为“小说大王”吗?我想就是他本人也不敢也不会作肯定的回答。
由郑渊洁的成功之路还可以引申出一个话题,那就是成功需要“认识自己”。一个人只有认识到自己的强项和弱项,让目标和强项一致,目标的实现才有最大的可能。用郑渊洁自己的话说就是:“找到自己的最佳才能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最佳才能区,这是上帝赋予每个人的特殊能力,是任何人代替不了的。”
认识自己→找到了自己的最佳才能区→制定目标→成功——这个成功路径的道理并不深奥。但真正要做到认识自己、找到了我的最佳才能区却很困难。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最佳”其实只是冰山一角,而不可知的潜能就像水面下的冰山。很多阴差阳错而导致的成功,其实就是无意中触发了潜能中的“更佳”。“最佳”只是一个现在时,还有“更佳”潜藏在你的能力之内。或许在某一天,一个意外的机会,你会发现“更佳”。因此,你为自己制订一个不要过高,只有八分的目标,用十分的努力去追求才是最适宜的。至于剩下的二分目标,你要用在其他尝试上。就像立下小说家目标的郑渊洁一样,他在用十分努力写小说的同时,在童话写作上也进行了尝试,结果他发现写童话对于自己“更佳”。
可以想象,现在功成名就的郑渊洁,或许会在某一天发现自己有着比写童话更佳的才能,或许会在某个领域做出比“童话大王”还有更大的事业。因为我们看到,他在进行童话写作的同时,一直留有两分的精力尝试做其他的事情。
世界变化很快,人的潜能无限,目标为什么要一成不变?张艺谋在工厂当工人,因为三班倒的夜班很辛苦,他根据自己会照相和文笔流畅的特长,为自己立下了到工厂宣传科当个宣传干事的目标。八分的宣传干事的目标一直没有实现,他又想通过考大学来发展自己。结果考体院没考上,又考美院,还是没考上,就阴差阳错上了电影学院。正是这个偶然选择的八分饱的目标,改变了他的命运。在电影的舞台上,他终于发现自己的“最佳”位置。
班超投笔从戎,鲁迅弃医从文,都是改换门庭后大放异彩的例子。当然,单纯地用例证的方式来证明成功应该如何如何,其说服力其实是很有限的。为自己立下目标便心无旁骛地执著追求,最终实现目标的例子肯定是有的,但为数不多。八分饱的人生哲学从不会认为自己所提倡的就是绝对的真理,这是八分饱人生哲学的世界观。八分饱的人生哲学只是在努力地靠近真相,并希望能窥探到其中的真相。总之,把人生的目标订成“八分饱”,就是不要将它锁在“十分”的位置一成不变,“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北方有南方”,人生道路从来都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何必一棵树上吊死。
处世箴言
不贪权,敝户无险;不贪杯,心静身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