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是戕害我们心灵的毒物(1 / 1)

完美只是一种理想,人非圣贤,谁能有十全十美的完美之身。很多时候追求完美只能是得不偿失,只有坦然面对并接受自己的缺点,专心经营自己的长处才能获得成功。

美国著名的歌唱家卡丝·黛利有一副美丽的歌喉,但美中不足的是她却长着一口特别显眼的暴牙,这使她在成名之前非常自卑。后来,在一次全国性的歌唱比赛中,她听从一位好心评委的劝告,比赛时不再考虑她的牙齿问题,而是全身心地投入演出。结果,这次比赛她凭自己的实力征服了听众和评委,终于脱颖而出。从此,卡丝·黛利就走上了歌坛。

梦中的情人也许会很完美,现实中的爱人却多少有些缺陷或者缺点;广告中的商品也许会很完美,真正用起来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完美只存在于虚幻当中,而不完美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真实。追求完美是一种十分饱的心态,在这种心态下的人会因为追求完美而劳累,会因为追求不到完美而伤心。

深味八分饱人生哲学的人,他们在追求美好事物的同时,也能容忍美好事物中的那二分不足。西施的耳朵比较小,王昭君的脚背肥厚了些,貂蝉身上有点怪味,杨玉环略胖了些,赵飞燕又瘦了点……俄国哲学家、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有一句名言:“既然太阳上都有黑子,人世间的事情就更不可能没有缺陷。”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完美过,暴风雪、洪水、战争、瘟疫、酷暑、严冬……在不完美的世界追求完美,是对世界的不认可不宽容,是对他人的不认可不宽容,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不认可不宽容。这样的人最终成为孤独的人,只能生活在孤寂和焦虑之中。生活的目的就在于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而不该盯着那些所谓的不完美、不理想的事物苦苦折磨自己。

事事追求完美其实是一件痛苦的事,它就像是毒害我们心灵的毒药。因为这个世界本来就不是完美的,过去不是、现在不是、将来也不是,它本来就是以“缺陷”的形式呈现给我们的。实际上,是否完美全是人为定的标准,是自己为自然设定的一个评判标尺,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标准。如果我们事事都去追求完美,那无疑是自讨苦吃。所以有哲人说:“完美本是毒。”

从前,一位老和尚想从两个弟子中选一个做衣钵传人。

一天,老和尚对两个徒弟说:“你们出去给我拣一片最完美的叶子。两个弟子遵命而去。不久,大徒弟回来了,递给师傅一片树叶说:这片树叶虽然并不完美,但它是我看到的最完整的叶子。二徒弟在外面转了半天,最终却空手而归,他对师傅说,我看到了很多很多的树叶,但总也挑不出一片最完美的……”自然,老和尚把衣钵传给了大徒弟。

“拣一片最完美的树叶”,人们的初衷总是最美好的,但如果不切实际地一味找下去,一心只想十全十美,最终往往是两手空空。直到有一天,我们才会明白:为了寻找一片最完美的树叶,而失去了许多机会是多么的得不偿失。

世间许多悲剧,正是因为一些人热衷于追求虚无缥渺的完美,而忘却了任何一种正常的选择都可以走向完美。完美不是一种既定的现象,而是一种日臻完善的执著追求过程。

拣一片最美的树叶,需要拥有一份理智,一份思索,一份对自身实力的审视和把握。

但我们提倡超越缺憾,并且在缺憾的人生中追求完美。缺憾可以当作我们追求的某种动力,如果我们能这样看,就不会为种种所谓的人生缺憾而耿耿于怀了!

有了缺憾就会产生追求的目标;有了目标,就如同候鸟有了目的地,即使总在飞翔,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有期望的目标总是能激励人坚持下去。

如果事事追求完美,都要拼命做好,这会使我们自己陷入困境。不要让尽善尽美主义妨碍我们参加愉快的活动。我们可以试着将“一定做好”改成“努力去做”。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一句名言:“人们很少去想已经有了的东西,但却念念不忘得不到的东西。”这句话真是发人深省。念念不忘得不到的东西,似乎是在追求幸福人生,其实却是在追求不幸人生。追求幸福的最大障碍,有时正是期望过于完美的幸福。

对人对物,有八分如意即可。认可人生的不完美,也是一种明智的客观态度。

处世箴言

甘瓜苦蒂,物不全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