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服是在思想上慢慢浸润的心理过程(1 / 1)

学会精准表达 刘悦琳 879 字 2个月前

生活中离不开聊天,自然也就离不开一对一的说服。聊天时,我们时常会想说服他人,也时常会被他人说服。很多情况下,成功地说服了对方,人际关系会更为融洽,能够帮助你抓住更多的机遇。相反,如果总是不能顺利地说服别人,证明你的沟通能力不强,人际关系不和谐,就会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影响到生活和工作。

说服一个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没有教科书式的原则可以拿来套用。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说服是一个在思想上慢慢浸润的心理过程。我们可以考虑用四个“为什么”的方式开启这个对话的进程:

★为什么要这样做?

★为什么该这样想?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为什么能这样解决?

用简洁明了的四个问题,来尽快地激起对方想听下去的欲望。

寻求双方的共同利益

对此,我经常会对下属提起一则关于柠檬的经典故事:

两个人一起到超市购买柠檬,到了超市却发现,仅剩5个柠檬了。双方都非常想要这仅剩下的5个柠檬,谁都不肯让步。最后言语不和,双方大打出手,柠檬碎了一地,还把警察招来,闹得十分不愉快。

后来,两个人冷静下来进行了一番交谈。一个人希望购买柠檬做柠檬水,另外一个购买柠檬做柠檬酱。也就是说,一个人只需要柠檬的皮,另一个人只需要柠檬的果肉,如果双方早能了解彼此的想法,进行合理的交换,也就不必吵架了。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立场观点和想法追求都不相同。因此,在交谈的过程中,先要了解对方所要追求的利益,明白对方为什么会这样做,为什么会这样想,思考清楚对方拒绝你的理由和支持你的条件,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沟通,让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条件。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让他人看到“可得利益”

在生活和工作中,几乎没有人能够全凭一己之力行事,没有谁能一个人改变全世界。因而,我们必须学会说服他人对你施以援手,形成团队的力量。尤其是在遭到对方的拒绝时,我们要做的不是无奈地放弃,而是找出对他有利的事情——让对方看到可得利益,大家都有收益。充分地利用互惠心理,就会减少在沟通中遭到拒绝的概率,让对方能够接受你的请求。

已经去世的苹果公司前任总裁史蒂夫·乔布斯早在1977年便意识到个人使用的电脑将会有广泛的市场价值。虽然当时个人电脑的概念并不流行,但这将是一个极具潜力的事业。于是,他同沃兹尼亚克共同创建了“苹果电脑公司”,打算生产带有鼠标的个人电脑。但是,尽管发现市场对此有着巨大的需求,客户量是很可观的,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却苦于没有资金启动。这该如何是好呢?

乔布斯没有因为这种困境自乱阵脚。他向消费者进行大范围的问卷调查,调查了解消费者心理,并筛选出了一部分“专业消费者”。这群“专业消费者”便是对个人电脑有着强烈的工作需求的群体——他们急切地渴望个人电脑问世,也急需个人电脑为他们解决问题。乔布斯决定从这些“专业消费者”开始自己的推广,先劝他们支付押金订购个人电脑,然后利用这些消费者的押金购买设备进行生产。

随后,乔布斯向零件供应商们说明情况,说服他们先免费向他提供生产个人电脑的原材料,待产品彻底销售后再付款,条件就是以后苹果公司采购的原材料他们可以优先参与谈判。就这样,乔布斯一个个地说服各个环节,最终成功开始了第一代苹果个人电脑的生产。

在整个过程中,乔布斯完成了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是怎么做到让消费者先缴纳订金,让供应商先免费提供原材料的呢?就是因为乔布斯深谙人心:消费者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会带来哪些好处?因为他们急需个人电脑帮助自己工作,而苹果公司让他们可以获得优先拥有个人电脑的机会。供应商为什么能先免费提供原材料?这样做有怎样的好处?因为他们可以获得与苹果公司优先洽谈合作机制的权利,这让供应商看到了未来的巨大红利。因此,乔布斯才能逐一说服客户和供应商。

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不管是公司还是个人,都尊崇以结果和利益为导向的做事原则。乔布斯也正是深知这一点才取得了成功。要想说服别人,不需要你有多么丰富的知识,也不需要你多么会说话。最重要的是紧紧地抓住对方的内心需求,准确地掌握对方的心理。每个人的心理都是复杂多变的,有时难以掌控,但需求却是看得见的,容易掌控的。在说服的过程中,只有掌握对方的心理和实际的需求,才能够击中要害,达成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