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的结尾是如何做的(1 / 1)

领导演讲纵横 肖胜平 974 字 5个月前

我国的旧式小说或戏文,大都是千篇一律的,最后总是一个大团圆。这样的结尾,让读者或观众没有半点回味的空间与余地。林语堂认为:这种一览无余的结尾,不是好的结束。他认为《水浒传》是一个比较出众的好结尾。《水浒传》的梁山好汉排完座次之后,梁山第二把手玉麒麟卢俊义,当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很高大的巨人——魏晋时期嵇康,把梁山好汉100多人像抓小鸡一样都抓起来,拿绳子一捆都给杀了。伴随108颗人头的落地,卢俊义吓醒了。醒了之后,看见月光从窗棂中间照了进来,正好照在他卧室前面的一个匾额上,匾额上书四个大字叫“青天白日”。这样的结尾,的确留个读者无限想象与回味的空间,极大地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

林语堂在《怎样说话与演讲》中,提倡演讲的结束语,也应该学习《水浒传》余味悠长的作法,要做到“清音有余”。如何做到“清音有余”呢?

1.呼应开头

在你的演讲结尾时,紧密联系你的开场白中的内容,这可以让你的演讲听上去浑然一体。最适合用这个方法的是:你在开场白中提出了问题,或者你的开场白是一则小故事。一个教育系统的官员,在对新聘教师的演讲中,以一个自己小时候在学校的经历作为开场白,他是这样说的:

我在当教育局局长前,也做过10多年的教师。而在我做教师前,也曾是一个学生。在我读初三前,成绩一直不好,调皮而又捣蛋,经常是老师体罚与批评的对象。可以说,我在老师们的负面评价中已经习惯了,我觉得我就是一个无可救药的“坏学生”。但我在上初三时,新的班主任很少批评我了,他总是努力挖掘我好的一面,表扬我,夸赞我。即使是偶尔的批评,也是先表扬再说“要是你能如何如何就更好了”。在那一年里,我惊奇地发现自己原来有那么多的优点。我决定做得更好,而在我努力的过程中,我赢得了班主任更多的正面评价与鼓励。在这种良性循环中,我的不良行为举止得到了纠正,并出人意料地考上了高中。三年之后,我又考上了大学。

在结尾时,他又提到了开头的故事,并把它与自己讲的主题——“关爱与悦纳每一个学生”联系起来:

在座的每一个即将走上岗位老师,都会碰上30年前的我这样的所谓差生,我希望你们不放弃、不抛弃他们,我希望你们能用发自内心的欢喜去接纳他们,用积极正面的夸赞去引导而不是用无休止的批评去打击他们。我希望那些所谓的差生,都能像我当年遇到的那位班主任一样,在老师的帮助下重建自信,迈向人生的高峰!

这样首尾呼应的结束语,浑然天成,无可挑剔,让人不觉陷入沉思。

2.含蓄幽默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演讲结尾追求的最佳效果。在多种多样的演讲结束语中,幽默式可算其中极有情趣的一种。一个演讲者能在结束时赢得笑声,不仅是自己演讲技巧十分成熟的表现,更能给本人和听众双方都留下愉快美好的回忆,也是演讲圆满结束的标志。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在某市的一次演讲中,开头即说“我今天给大家谈六个问题”,接着,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井井有条地谈下去。谈完第五个问题,他发现离散会的时间不多了,于是他提高嗓门,一本正经地说:“第六,散会。”听众起初一愣,不久就欢快地鼓起掌来。老舍先生的演讲按照常规思路,却又反弹琵琶,出乎意料,让人感到十分轻松、幽默而难以忘怀。

3.展望未来

你可能希望以一种对未来的期望和对美好事物的憧憬来结束你的讲话,那么你就将听众的思想也带入到未来。如果你的讲话一直集中在某些不公平或灾难性事件上,那么就换个积极的话题结束你的讲话吧。

汶川地震后,我在某学校听到一个学生是这样来结束他关于灾难的演讲的:“22年前的唐山,也经历了一场同样惨烈的地震。今天,当我们走在唐山街头,看到的是一个亮丽的、充满活力的现代化都市。我们相信,包括汶川在内的地震受损城市,在不久的将来,废墟上将屹立一座座美好的家园!”

在山河含悲、举国哀痛的时期,悲伤成为基调。但这个学生还是在结尾时,为听众展望了一幅未来的美景。这种展望,让人们不至于一味哀痛,而是要化哀痛为力量,痛出一个新城市、新中国。

4.发出呼吁

二战初期,法国的沦陷,法国民众在德国法西斯的铁蹄下惨遭**,戴高乐准将被迫逃亡到英国伦敦。在伦敦,他通过广播发表了一篇伟大的讲话——《谁说败局已定》,其结尾是这样的:

我,戴高乐将军,现在伦敦向法国的官兵发出请求,不管你们现在还是将来踏上英国的领土,不管是否持有武器,都请同我联系,我请求具有制造武器技能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不管你们现在还是将来踏上英国的领土,都和我联系。不管风云如何变幻,法兰西的抗战烽火都不会被扑灭,法兰西的抗战烽火也绝不可能被扑灭!

戴高乐将军在演讲的结尾,既吹响了集结号,又擂响了战鼓,指明听众行动的方向和方式,鼓动起听众行动的勇气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