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咏三叹的,欲罢不能(1 / 1)

领导演讲纵横 肖胜平 978 字 5个月前

在文学艺术的殿堂中,很多优秀的抒情作品都喜欢用“一唱三咏”的煽情方式,让人读之欲罢不能。如戴望舒《雨巷》中采用了一咏三叹,回环往复的写作手法,让诗中的丁香姑娘叩击着我们的心扉,让她在我们心里久久回味着。

不单在文学作品中,在我们的演讲中,也能运用这种“一咏三叹”的技巧,来达到传递思想观点的目的。在演讲中运用排比句式,可以加强语势、增强语言的节奏和韵律。用它来说理,可以使论述细密严谨;用它来叙事,可以使事物集中表现;用它来抒情,可以使感情激昂奔放。

美国著名的黑人解放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不仅是个卓越的政治家、革命家,还是一位演讲大师。当美国的大地上四处弥漫着种族歧视的黑雾时,年轻的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站了出来。1963年8月,34岁的马丁·路德·金在林肯纪念堂前向25万人发表了著名的演说《我有一个梦想》(又名《在林肯纪念堂前的演讲》),为反对种族歧视、争取平等发出呼号。这个**澎湃的简短演说,促成了黑人的觉醒与白人的醒悟。

限于篇幅,我们摘录部分演讲词如下——

一百多年前,一位美国伟人签署了《解放宣言》。现在,我们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站在他纪念像投下的影子里。

这份重要的文献,为千千万万正在非正义烈焰中煎熬的黑奴点起了一座伟大的希望灯塔。这文献,有如结束囚室中漫漫长夜的一束欢乐的曙光。

然而,100年后的今天,我们都不得不面对黑人依然没有自由这一可悲的事实;100年后的今天,黑人的生活依然悲惨地套着种族隔离和歧视的枷锁;100年后的今天,在物质富裕的汪洋大海之中,黑人依然生活在贫乏的孤岛之上;100年后的今天,黑人依然在美国社会的阴暗角落里艰难挣扎,在自己的国土上受到放逐。“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会站立起来,真正实现其信条的真谛:‘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

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情谊。

我梦想有一天,甚至连密西西比州这个正义匿迹,压迫成风,如同沙漠般的地方,也将变成自由和正义的绿洲。

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来评价他们的国度里生活。

我今天有一个梦想。我梦想有一天,亚拉巴马州能够有所转变,尽管该州州长现在仍然满口异议,反对联邦法令,但有朝一日,那里的黑人男孩和女孩将能与白人男孩和女孩情同骨肉,携手并进。

我今天有一个梦想。

我梦想有一天,幽谷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圣光披露,满照人间。

这就是我们的希望。

怀着这个信念,我们能够把绝望的大山凿成希望的磐石;怀着这个信念,我们能够将我国种族不和的喧嚣,变为一曲友爱的乐章;怀着这个信念,我们能够一同工作、一同祈祷、一同奋斗、一同入狱、一同为争取自由而斗争。因为,我们明白,我们终将得到自由,我们终将得到原来属于我们的幸福!

让自由之声从科罗拉多州冰雪覆盖的落基山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加利福尼亚州蜿蜒的群峰响起来!不仅如此,还要让自由之声从佐治亚州的石岭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田纳西州的嘹望山响起来!

让自由之声从密西西比的每一座丘陵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每一片山坡响起来。

当我们让自由之声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每一个大小村庄、每一个州和每一个城市响起来时,我们将能够加速这一天的到来,那时,上帝的所有儿女,黑人和白人,犹太教徒和非犹太教徒,耶稣教徒和天主教徒,都将手携手,合唱一首古老的黑人灵歌:“终于自由啦!终于自由啦!感谢全能的上帝,我们终于自由啦!”

《我有一个梦想》是20世纪最为惊心动魄的声音之一,穿过近半个世纪的时光隧道,至今仍然震撼我们的心灵。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黑人们流下了眼泪,白人们也流下了眼泪。黑人们为他们所遭受的不公正的待遇而伤心、难过;白人们也许是感到对这一切自己无能为力而深感不安。

马丁·路德·金的演讲可谓用情痛彻心扉,却在沉痛中表现出坚毅、执著与对未来的相信。这篇演讲之所以具有如此强烈的感染力,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事实上,任何一场成功的演讲,都是诸多因素的合成。

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马丁·路德·金演讲中运用大量的反复修辞手法。在我们以上摘录的演讲词,就是由四组反复组成:“100年后的今天……”的反复;“我梦想有一天……”的反复;“怀着这个信念……”的反复;“让自由之声从……”的反复。这些绵延不绝的反复顺带排比与递进,如同大海里的波涛一样,一个接着一个地涌来,即使是坚如礁石的心灵,在海浪持续的冲击下也会动摇。

在演讲中适当地加入反复、排比与递进,一咏三叹,持续刺激,能将演讲者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极富感染力和鼓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