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中见大,触类旁通(1 / 1)

多加观察、多加揣摩、多加联想、多加比较,“小中见大”绝对不是什么难事!

所谓“小中见大”,是说论辩者要善于从高层次上,以其敏感性和洞幽烛微的观察力,从要说的事理中,选取最典型、最有代表性、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那一点,触类旁通,引申扩张,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使其小而实、短而精、细而宏、博而深,令人回味无穷,收到片言以居要,四两拨千斤的感染启发,小中见大的论辩效果。

有一次,孟子去见齐宣王,谈起治理国家的道理,两人有这样一段对话:

齐宣王:“像我这样的人,能够使百姓们安居乐业吗?”

孟子:“当然能了。”

齐宣王:“为什么呢?”

孟子:“我曾听说过一件事:您坐在大殿之上,有人牵着牛在殿前走过。您问:‘把牛牵到哪儿去?’禀报说要杀牛祭神。您就劝那个牵牛人把牛放生。因为你看见牛哆哆嗦嗦可怜样子,毫无罪过,却要被送进屠宰场,实在是于心不忍。于是那人问:‘是不是把牛放了,不祭神了呢?’你说:‘就换只羊吧。’不知道是不是真有这回事呢?”

齐宣王:“有的。”

孟子:“凭这种好心就足以统一天下了。老百姓不知道的还以为大王是吝啬一头牛,其实我早知道您是于心不忍。”

齐宣王:“对嘛,怎么百姓这么多心呢?齐国虽然不大,何至连一头牛也舍不得?我就是实在不忍心看着那头牛哆嗦可怜的样子,所以才用羊来代替它。”

孟子:“不过,百姓说大王吝啬,您也不必奇怪。羊小牛大,老百姓自然就以为是大王吝啬了。哪能体会到您的深意呢?而且,即便牛没有过错,可羊也同样没有啊!如此说来,宰羊和宰牛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这我也不太明白,反正我的确不是因为吝惜钱财而用羊代替牛的。你这么一说,百姓的话倒真是有点道理了。”

孟子:“其实这很容易解释的。大王的这种不忍之心正是源于仁爱。为什么舍不得宰牛却宰了羊呢?因为您亲眼看见了那只牛,却没有看见那只羊。君子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就不忍心再吃它们的肉,这也正是君子们之所以把厨房设在远离自己的地方的道理。”

齐宣王:“哦,对啊,你这么一说,我的心便豁然开朗了。”

从“牛羊之争”到“治国之道”,孟子的“小中见大”法很容易让齐宣王明白了自己的“不忍之心”的局限性。

论辩中运用“小中见大”法要注意选准突破口。从军事的角度来看,“突破口”是集中兵力于敌人最要害、最敏感而又是最易击破的一点。论辩上的“突破口”也具有类似的属性。它应是关联着全局、最容易着力突破的“一点”,也是最敏感、最准确、牵一发而动“全局”的“一点”。

在一场辩题为“对外开放是否带来了走私贩私”的辩论赛中,一方坚定地认为:

“走私贩私,是对外开放带来的必然结果!”

另一方则对此进行了严厉批驳:

“如果你的说法能够成立的话,那么我的感冒就是开了窗的缘故。那么为什么开了窗之后,有些人感冒,更多的人却身体健康地领略着大好春光呢?这答案只能从自身去寻找了。同样,改革开放了,其目的就是在于利用当前国际上的有利条件,借西方发达国家的财力、物力之水灌溉我国现代化之花。我们一是主权在握,二是开放有度。问题是国内有些不坚定分子,看见金灿灿的洋钱洋货眼花缭乱,犹如蝇之趋腥,营营追逐,这又能怪谁呢?”

这就是利用“小中见大”法,抓住了感冒与开窗这一小事,阐发了走私和对外开放的关系,颇具说服力。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运用这一技巧,“小”的选择一定要有代表性。正如一位作家所说:“一滴水中见太阳,贵在‘一滴’。若是一池水中见太阳,那就算不得高明。当然,我们所说的‘一滴’必须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一滴’,是有声有色的‘一滴’。”只有选中有代表性的“小”,才能“见一叶落而知岁将暮”。

所以,从本质上说,“小中见大”法就建立在“小”与“大”的对比基础上。仅就这一点,其实与“以类相比”法也有共通之处。

周僖王二年,齐桓公派使臣去周天子那里告状,说宋桓公目无天子,不听号令。请周僖王出兵,讨伐宋国。周僖王答应了,率领诸侯大军浩浩****开到宋国边界。

大夫宁戚对齐桓公说:“主公奉天子的命令,会合诸侯,最好是先礼后兵,您让我先去劝宋桓公讲和,怎么样?”齐桓公答应了。

宁戚见了宋桓公,深深行了礼。宋桓公却不动声色,置若罔闻,气氛十分紧张。宁戚见此情景,抬起头来长长地叹了口气。

宁:“宋国真危险啊!”

宋:“你这话什么意思?”

宁:“在您看,您和周公相比,谁更贤明?”

宋:“周公是圣人,我怎敢和圣人相比呐?”

宁:“在周公最强盛的时候,听说有人来见他,即使正嚼着饭,也急忙把饭吐出来,去会见客人。即使这样,他还怕失礼。可是,您怎么做的呢?宋国这样衰弱,国内甚至还接连发生过杀死国君的事情。您的王位并不可靠,就算您像周公那样礼贤下士,有本事的人恐怕也不愿意到您这儿来。何况您还这样傲慢呢!宋国的处境还不危险吗?”

宋桓公极为惭愧:“先生千万不要介意,我实在缺少治国经验……”

以“周公吐哺”的小事令一方霸主低头,语言的魅力正在于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