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老人与孩子(1 / 1)

探索思考

老人已经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了,前四十天还有一个男孩与他做伴。四十天后,男孩也被迫离开了。老人为什么还要坚持一个人在墨西哥湾捕鱼呢?这捕不到鱼的八十四天,他又是如何度过的?

阅读批注

他是一位孤独的老人,每日摇着一只小船,独自在墨西哥湾捕鱼。整整八十四天,他一无所获。头四十天,有个男孩跟他在一起。四十天后,他们一条鱼都没有抓到,[1]男孩的父母把男孩叫了回去,告诉他说,这个老头儿现在是个彻头彻尾的“倒霉蛋”,也就是说,倒霉到了极点。父母安排男孩跟另一条船下海,男孩顺从地去了,结果第一个星期就抓到三条大鱼。男孩看着老人每天摇着空船回来,心里很难受,总是跑下岸,帮他把盘好的钓绳、拖钩、渔叉和卷在桅杆上的帆布往回搬。老人的帆布上缝着几个补丁,用以遮盖破洞,整个卷拢之后,就像一面永远打不了胜仗的败军之旗。[2]

老人枯瘦而憔悴,脖颈儿后面有几道深深的“沟壑”。两腮有一些褐色斑块,那是热带海洋反射的阳光,照在脸上形成。斑块一直向下蔓延,布满了两颊。他那双长年累月拉网、打鱼的双手,勒出了几道深深的疤痕,疤痕上布满了裂口,没有一块是新落下的,它们就像干涸的沙漠经受过风蚀一样古老。[3]

老人浑身上下都显得十分古朴,唯独那双眼睛,透着年轻的气息,像海水一样蔚蓝,流露出欢快、不服输的神情。[4]

他们把小船泊在沙滩上,径直爬上堤岸,这时,男孩说道:“桑提亚哥,我又可以跟你下海了,我在那条船上挣了点儿钱。”

老人以前教过男孩打鱼,男孩打心眼里敬佩他。

“不行,你现在跟的是一条幸运船,你就待在那里,哪儿也别去。”老人说道。

“可是,你不记得了?有一次,你整整八十七天没抓到一条鱼,结果在后来的三个星期里,咱们天天都能抓到大鱼。”

“当然记得,”老人说,“我也知道,你不是因为对我没信心而离开我。”[5]

“是爸爸叫我走的,我还是个孩子,必须听他的。”[6]

“我知道,这是人之常情。”老人说。

“他没有信心。”

“是啊,可是咱们有信心,对不对?”老人说。

“对,那我可以请你到露台餐馆喝点儿酒吗?喝完咱们带着这些家什回家。”男孩说。

“当然可以啦。两个打鱼的去喝酒喽。”老人说。

他们坐在露台餐馆喝酒,不少渔夫都在拿老人寻开心,老人也不生气。那些年迈的渔夫们看着他,都觉得很悲哀,但是并没有流露出来,只是彬彬有礼地聊洋流,聊自己能把渔线送进大海多深,聊这些日子的好天气,聊他们的所见所闻。[7]当天打鱼得手的渔夫们都已经回家了,他们把枪鱼开膛破肚,平铺在两条厚木板上,四个人分别抬着木板一角,摇摇晃晃地走向鱼仓,在那里等冷藏车把这些鱼运往哈瓦那市场。捕到鲨鱼的人把它们运到海湾对岸的鲨鱼加工厂,用滑车把鲨鱼吊起来,去除肝脏,切掉鱼鳍,剥去鱼皮,再把鱼肉切片准备腌制。[8]

刮东风的时候,一股腥味儿会从鲨鱼加工厂吹过海湾,但是今天的味道有点儿淡,因为东风转成北风了,现在差不多停了。没有熏人的腥臭味儿,坐在露台餐馆,喝着小酒,晒着太阳,甚是惬意。

“桑提亚哥。”男孩叫道。

“嗯?”老人应道,他手里抓着酒杯,沉浸在对陈年往事的追忆中。

“明天我去给你抓些沙丁鱼,怎么样?”

“不用了,你去打棒球吧,我还有力气划船,罗吉里奥也能帮我撒网。”

“我想去。要是不能跟你一起打鱼,替你做点儿别的事也行啊。”

“你请我喝酒了呀,”老人说,“你已经是个男子汉了。”

“我第一次跟你出海的时候有多大?”

“五岁,你差点儿送了命。那天我抓了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鱼,它跳得太猛了,差点儿把船捣碎,你还记得不?”

“我记得鱼尾巴‘啪啪’地拍着船板。你把我丢到船头一堆湿漉漉的索绳中间,整条船晃个不停,你抡起木棒砰砰地打鱼,像在砍树一样,腥甜的鱼血溅了我一身。”[9]

“你是真记得这回事,还是后来听我说的?”

“从咱们第一次出海起,我什么事都记得一清二楚。”

老人用那双被太阳晒伤的眼睛坚定而慈爱地看着男孩。

“如果你是我儿子,我真想带你出去赌一把,”他说,“可你是你父母的儿子,更何况,你现在又跟着一条交了好运的船。”

“我去给你拿些沙丁鱼吧?我还知道哪儿能搞到四条鱼饵呢。”

“今天我还剩下一些,放在盒子里腌上了。”

“我再去给你弄四条新鲜的吧。”

“那就一条吧。”老人说。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希望。现在,他的信心更足了,就像微风拂面,让人充满活力。

“两条。”男孩说道。

“两条就两条,”老人同意了,“不是偷的吧?”

“我倒想偷呢,”男孩说,“不过这几条都是我买的。”

“谢谢你啦。”老人说道。他很憨厚,没去琢磨自己什么时候变得谦和有礼了。但他知道自己已经变了,而且,他知道这并不丢脸,也不会没面子。[10]

“快看这股洋流,明天一定是个好天气。”

“你打算去哪儿?”

“走远点儿,等风转向就回来。我打算天不亮就出门。”

“我要劝船主也到远处撒网,”男孩说,“等你钓到大家伙的时候,我们可以过去搭把手。”

“他不怎么喜欢到远处打鱼。”

“是啊。”男孩说,“可我能看到他看不到的东西,比如觅食的鸟儿,这样我就可以叫他去追鲯鳅。”

“他的眼睛那么不中用啊?”

“他快瞎了。”

“真奇怪,”老人说,“他可从来不捉海龟,那玩意儿才伤眼睛呢。”

“可是你整年都在莫斯基托海岸[11]捉海龟,眼睛也好好的啊。”

“我是个怪老头儿。”

“要是捉到一条老大老大的鱼,你的力气还够使吗?”[12]

“我觉得能行。再说了,捉鱼还有很多窍门儿呢。”

“咱们把家什拿回家吧,”男孩说,“我要去拿网捞沙丁鱼。”

他们捡起船上的用具。老人扛着桅杆,男孩抱起一卷编得结结实实的褐色钓索和带把儿的拖钩、渔叉。老人将装鱼饵的箱子和木棒都藏在船尾,每次钩住大鱼,他就拖到船尾,用这根木棒制服它。没人会偷老人的家什,但最好还是把船帆和这捆沉甸甸的绳子带回家,整夜泡在露水里可不好,再说了,虽然老人知道本地人铁定不会偷他的东西,但他觉得,没必要把拖钩、渔叉丢在船上白白**人行窃。

他们一老一小,一路上坡,来到老人的小棚屋前,径直走进敞开的小门。老人把桅杆和裹在一块儿的帆布靠在墙上,男孩把箱子和其他家什挨着船帆放到一边。桅杆差不多跟这间小棚屋一般高。小棚屋是用俗称“海鸟粪”的大王椰子树护芽硬壳搭建的,里面摆着一张床、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泥地上留出一块炭火煮饭的地方。[13]“海鸟粪”的纤维很坚韧,小棚屋棕色的墙壁就是把这种叶子捋平后交叠而成的。墙上还挂着彩色的“耶稣圣心图”和“科布雷圣母像”,这些都是他妻子的遗物。[14]墙上原本还挂着他妻子的着色照片,后来他取下了,因为整天对着照片让他觉得特别孤独。他把照片放在屋角的架子上,用一件干净的衬衫盖着。

“有什么吃的吗?”男孩问道。

“黄米饭,就着鱼吃。要不要来点儿?”

“不要,我待会儿回家吃。我给你生火吧?”

“不用了,我一会儿自己弄,吃冷饭也行。”

“我用一下渔网,行吗?”

“当然可以。”

其实根本没有什么渔网,男孩还记得他们是什么时候把渔网卖掉的。但是,他们每天都会这么想象一番。没有什么黄米饭,也没有什么鱼,这男孩也知道。

“八十五是个吉利的数字,”老人说,“要是我捞到一条大家伙,挖肠去肚,还剩一千多磅,那你该有多欢喜呀!”[15]

“我先拿渔网去捞沙丁鱼。你坐在门口晒会儿太阳吧!”

“好。我有昨天的报纸,待会儿我要看看棒球新闻。”

男孩不知道昨天的报纸会不会也是虚构的。不过,老人确实从床底下掏出一张报纸。

“佩里克在杂货店里给我的。”他解释说。

“我捞了沙丁鱼就回来。我把你的和我的都放在冰上镇着,明天早上再分。等我回来,你跟我说说棒球比赛的新闻。”

“扬基队[16]绝对不会输的。”

“可是我担心克利夫兰的印第安人队会打赢。”

“孩子,要对扬基队有信心。想想那个大球星迪马乔吧。”

“我觉得底特律的猛虎队和克利夫兰的印第安人队都很强啊。”

“当心点儿,要不然,你连辛辛那提的红人队和芝加哥的白袜队都要害怕啦。”

“你仔细看着,等我回来告诉我。”

“你觉得咱们要不要去买张尾数是八十五的彩票?明天就是第八十五天了。”

“可以啊,”男孩说,“不过按照你的纪录去买张尾数是八十七的怎么样?”

“这样的事不会出现第二次了。你觉得能找到一张尾数是八十五的吗?”

“我可以去订购一张。”

“薄薄的一张就是两块半呢。咱们跟谁借这笔钱呢?”

“很简单。我随时都能借到两块半。”

“没准儿我也能借到。不过我尽量不借钱。先是借钱,后面就得讨饭啦。”

“小心别受凉,老人家,”男孩说,“别忘了,现在已经九月了。”

“正是大鱼出来活动的月份呢,”[17]老人说,“要是五月,大家个个都是捕鱼能手。”

“我先去捞沙丁鱼。”男孩说。

男孩回来时,看到老人躺在椅子上睡着了,太阳已经落山。男孩从**抱来旧军毯,搭在椅背上,盖在老人的肩头。他的肩膀很特别,人虽然老了,肩膀却依然强壮有力,脖子也很结实,老人耷拉着脑袋,脖子上的褶子并不明显。[18]他的衬衫打了很多层补丁,就像那张帆一样,这些补丁被晒得褪了色,颜色深浅不一。老人光着脚,闭着眼睛,脸庞有些僵硬,显得非常苍老。晚风吹过,报纸摊在他的膝上,被他的胳膊压着,没有被吹走。

男孩没有叫醒老人,离开了,等他再回来的时候,老人还在睡着。

“醒醒,老人家。”男孩说着,一手搭在老人的膝盖上。

老人睁开眼睛,过了好一会儿,才从深远的梦里回过神来,看到男孩,咧开嘴笑了。

“你弄到什么好东西了?”他问道。

“晚饭,”男孩说,“咱们吃饭吧。”

“我还不怎么饿呢。”

“来吃点儿吧!你也不能光打鱼不吃饭啊。”

“我以前就是光打鱼不吃饭。”老人说着,坐起身来,把报纸折起来,又将毯子叠好。

“毯子别收了,披在身上吧。”男孩说,“只要我活着,就不能让你空着肚子去打鱼。”[19]

“那你就好好照顾自己,活个大岁数吧。”老人说,“咱们吃什么?”

“黑豆米饭、炸香蕉,还有一些炖菜。”[20]

孩子是用双层金属饭盒把饭菜提过来的,口袋里还有两副刀叉和汤匙,每副都用餐巾纸包着。

“这是谁给的?”

“马丁,那个饭店老板。”

“那我得谢谢他。”

“我已经谢过他了。”男孩说,“你不用再谢了。”

“我要把一大块鱼肚子给他。”老人说,“他照顾咱们不是第一次了吧?”

“是啊。”

“那除了鱼肚子,我还要给他点儿别的才行,他真是体贴咱们。”[22]

“他还送了两瓶啤酒呢。”

“我就喜欢罐装的。”

“我知道,可这是瓶装的,哈士依啤酒,待会儿,我还要把瓶子送回去。”

“你太好了,”老人说,“咱们该吃饭了吗?”

“我一直在叫你吃呢,”男孩礼貌地对他说,“我要等你准备好了,才打算打开饭盒呢。”

“我已经准备好了,”老人说,“洗洗手就行。”

你要去哪儿洗手呢?男孩心想。村子里的自来水要沿着大路,走过两条街才能到。我得给他往这儿打点儿水,还要拿块肥皂和一条好毛巾。我怎么这么粗心呢?我应该给他弄件衬衫和一件过冬的夹克,还得有一双什么鞋,再找条毯子来。[23]

“你带来的炖菜真不错。”老人说。

“跟我说说棒球赛吧。”男孩央求他。

“美国联盟赛,扬基队赢了,跟我说的一样。”老人兴高采烈地说。

“他们今天输了。”男孩告诉他。

“这倒没什么,伟大的迪马乔恢复状态了。”

“他们队里还有别人呢。”

“当然了。但是有他在就不一样了。在布鲁克林和费城那场联盟赛里,我看好布鲁克林。不过,我又想起了狄克·希斯勒,还有他往日在老棒球场打的那些好球。”

“那几个球绝了。我从来没看到谁能击那么远的球。”

“还记得吗?他以前来过露台餐馆呢!”

“我想叫他一块儿去打鱼,又不好意思开口,就叫你去说,结果你也不好意思。”

“是呀,那回真是大错特错呀。他很有可能会答应的。那咱们这辈子可就值了。”

“我想叫迪马乔一块儿去打鱼。”老人说,“他们说他爸爸就是个渔夫呢。说不定,他以前跟咱们一样穷,会理解咱们的心意的。”

“大球星希斯勒的爸爸可没有穷过,他的爸爸像我这么大的时候,就在打联盟赛了。”

“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已经在一条方帆船上当了水手,跟船去非洲,看傍晚沙滩上的狮子了。”[24]

“我知道,你告诉过我。”

“咱们是聊非洲呢,还是聊棒球赛呢?”[25]“还是聊棒球吧,”男孩说,“跟我说说大球星约翰·J·麦格劳吧。”他把“J”错念成了“霍塔”。

“以前,他有时候也会到露台餐馆来。但他喝酒的时候很粗野,说话呛人,不好相处。他的心里不只想着棒球,还想着赛马。不管什么时候,他的兜里都揣着赛马的名册,听他打电话说的也都是有关赛马的名词。”

“他是个伟大的教练,”男孩说,“我爸爸认为他是最伟大的。”

“那是因为他来得最多。”老人说,“要是杜罗彻每年都到这里,你爸爸肯定会认为他才是最伟大的教练。”

“那到底谁才是最伟大的教练呢?卢克还是麦克·冈萨雷斯?”

“我觉得他俩差不多吧。”

“要说渔夫,还是你最厉害。”

“不,我知道有人比我厉害。”

“怎么会呢!”男孩说,“确实有很多不错的渔夫,还有一些很了不起的。可是像你这样的,只有一个。”

“谢谢你,你这么说我真高兴。希望不会跑来一条大鱼,搞得我应付不了,那就证明咱们错了。”

“如果你还像你说的那么强壮,那就不会有那么厉害的鱼。”

“我可能没有自己想的那么强壮,”老人说,“不过,我知道很多窍门儿,而且有决心。”

“你该上床睡觉了,这样你明天早上才有精神。我会把这些餐盘送回露台餐馆。”

“那好吧,晚安,明天早上我去叫你。”

“你是我的闹钟。”男孩说。

“这一大把年纪就是你的闹钟。”老人说,“上了年纪的老头,为什么醒得特别早呢?是为了白天能过得长些吗?”[26]

“不知道,”男孩说,“我只知道小孩睡得沉,醒得晚。”

“我记得你以前确实起得很晚。”老人说,“明天我会叫醒你。”

“我不愿意让船主人叫我,好像我比他差似的。”

“我理解。”

“睡个好觉,老人家。”

男孩走了。他们刚才吃饭的时候,桌子上没有点灯,老人摸黑脱下裤子,上了床。他把长裤卷起来当枕头,把那张报纸也塞了进去。他蜷着身子,缩在毯子里,身子底下垫了一些旧报纸,以遮盖**的弹簧。[27]

不一会儿,他便睡着了,梦见年轻时曾经去过的非洲,绵长的金色沙滩,白色闪亮的沙滩十分耀眼,还有那些陡峭的岬角、褐色的山峦。他每个夜晚都会在梦里回到那道海岸,清晰地听见海浪的怒吼声,看见当地的小船乘风破浪,在海上穿梭。他睡着时闻到沥青和麻絮的气味,闻到清晨陆风吹来的非洲气息。

阅读赏析

“他是一位孤独的老人,每日摇着一只小船,独自在墨西哥湾捕鱼。”本书开篇第一句话就让我们认识了这位捕鱼老人是多么孤独。老人在前面四十天还有男孩陪他,四十天后,男孩的爸爸让孩子去另一条船上干活儿了。这种孤独的情感作者只用一段话就交代了,可是,我们不妨想象一下,老人在四十四天里,每天伴着星光出海,夜里一次又一次空手而归。这种孤独有多少人能承受呢?

好在餐馆的老渔夫们看到捕不到鱼的老人也都彬彬有礼地与他聊天,还有餐馆老板马丁送来的饭菜和啤酒,更庆幸的是,男孩每天陪老人聊天、给他送饭,敬重他,照顾他。人和人之间的情感是如此温暖。

我们还通过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了解到年轻时候的老人是能干的水手,他和妻子曾过着幸福的生活。而今,虽然已经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了,但老人没有垂头丧气、一蹶不振,而是与男孩聊着棒球赛,一起畅想着捕到大鱼后的场景。我们一起期待第八十五天的到来吧。

阅读延伸

1.老人与男孩之间有着怎样的情感联系?

2.老人与妻子和马丁又分别是什么样的情感关系?

3.倒霉的老人很多天捕不到鱼了,生活孤单又清苦,他的心态如何?请找出相关情节,试着分析一下老人的性格特征。

[1] 叙述 作者仅用三句话和八十四天这个数字就交代了老人为何是个倒霉蛋,奠基了这个故事的基调——失败而孤独。好的开头会使人放下纷乱的思绪,全神贯注地走进故事。

[2] 比喻 其实比喻句不难写,难在恰当并且扣题。作者将帆布比作旗帜,借破旧的旗帜之口述说老人的失败。

[3] 外貌描写 这段外貌描写很详细,让读者清晰地了解这位老人的形象。外貌描写也叫肖像描写。写人物少不了外貌描写,要想写得好,重点在于真实、准确。

[4] 比喻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虽然面容苍老,老人却有一颗不服输的心。此外,老人常年在海上捕鱼,没有比蔚蓝的海水更合适的喻体了。

[5] 语言描写 男孩从小就和老人一起出海打鱼,所以老人是非常了解和信任男孩的。这句话直白地表达了老人对男孩的信任和体贴。

[6] 语言描写 男孩虽然知道老人理解自己、相信自己,但还是解释了一句,这说明他非常在意老人的感受,同时又是个十分孝顺的孩子,不愿违背父亲的意愿。

[7] 场景描写、对比 年迈的渔夫这种细腻而体贴的情感与拿老人寻开心的年轻渔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外,老人对那些拿他寻开心的渔夫并不感到生气,这说明老人性格宽厚。

[8] 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的难点在于观察。作者如果没有仔细观察过渔夫们腌制鲨鱼的过程,就很难用如此简短的一句话和准确的动作描写来讲清楚腌制鲨鱼的过程。

[9] 动作描写、比喻 作者用精准的动作描写和比喻句让我们了解到年轻时的桑提亚哥身体强壮有力,面对活蹦乱跳的大鱼,他动作熟练而果断。

[10] 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刻画人物的必备手段。此处如果仅仅一句“谢谢”就一笔带过,我们就无法通过作家的叙述来了解老人心里除了感谢还有哪些想法。老人接受了男孩善意的帮助,心理上也没觉得丢脸,因为他和男孩十分亲近。

[11] 对比 将老人的眼睛与船主人的眼睛做对比,突出桑提亚哥虽然年纪大了,眼睛还是好的,他可以孤身去远处打鱼。

[12] 悬念 “悬念”就是文章中令人好奇又不能马上知道真相或底细的情景设置。适当设置悬念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3] 细节描写 房间里一床、一桌、一椅,简直称不上是家具,由此可见老人的生活是多么贫苦;独居在这狭小的空间,也凸显他的孤独。

[14] 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一定是为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服务的。这里的环境描写,是在表达老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15] 想象 在运用想象手法时,除了想象生动、合理外,更要注意情感表达。老人想象着捕到大鱼,更想着捕到鱼后把成果和喜悦分享给男孩,这细腻的温情值得我们细细体会。

[16] 铺垫 再次为老人捕到大鱼做铺垫。“铺垫”的功能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前文也提到了几次大鱼,都是铺垫,但是老人的这句话使我们相信他会遇到大鱼的。

[17] 外貌描写 我们顺着男孩的视角看到了老人强壮有力的肩膀和脖子,不难猜出老人因为常年拉拽钓钩而使肩膀和脖子得到充分锻炼,哪怕上了年纪,脖颈处有几道深深的“沟壑”,身体依然强壮有力。

[18] 语言描写 男孩的承诺是那样动人。有时候情感表达不需要大段叙述,也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就这样一句看似简单的承诺,我们就能深深体会到男孩对老人的关爱之情。这就是直白而含蓄的海明威式写作手法。

[19] 语言描写 对白很简单,却交代了马丁多次帮助老人的信息。这个人物甚至都没有正式亮相,我们仅仅通过老人和孩子的对话,就了解到马丁是一个善良的人。这就是作家海明威力求简洁的表达方式和其中蕴藏的温情。

[20] 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就是将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下必然产生的心理活动写出来。男孩心疼老人,但是没有说出来,他默默在心里记着呢。这种体贴入微的心理描写对人物刻画太重要了。我们由此进一步了解男孩是那么善良、体贴、善解人意。

[21] 对比 老人年轻时候的成就和见多识广与现在悲凉的处境形成了鲜明对比。用如此简短的篇幅来塑造人物需要太多取舍。这里只提到了他在非洲看沙滩上的狮子,画面既威武雄壮又富有浪漫色彩。

[22] 语言描写 棒球是那时候当地人不可缺少的体育文化,也是渔民们为数不多的娱乐活动之一。此外,也有评论家认为海明威借此透露了男孩的年纪。希斯勒即迪克·希斯勒,他父亲乔治·哈罗德·希斯勒初次参加比赛是在1915年,那时他二十二岁,也就是说,文中的男孩也是二十二岁。

[23] 比喻 前后两个闹钟的比喻十分巧妙。孩子将老人视作闹钟,是对老人的信赖;老人将年纪比作闹钟,既反映了老人时不我待的心情,也反映了他不愿向衰老屈服的心态。

[24] 场景描写、动作描写 这个场景描写里只有老人在黑暗中的熟练动作,说明他早已习惯如此,可是读者却鲜明地感受到老人的贫苦和孤独。

[25] 位于中美洲尼加拉瓜的东部,是临近墨西哥湾的海岸地带。

[26] 纽约市的棒球队,美国职业棒球界的强队。

[27] 加勒比海地区居民的主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