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张赛英带着二和尚、子安、子平沿村里的大街上向前走着,村里大街上站着的村民都在打量看着他们,好像是全村人在相亲相看女婿一样。这户赵姓人家距离张赛英家也就隔三条小巷子,也是和张赛英家一样装修着气派的门楼和影壁,张赛英说这里好多人家对大门楼、影壁和房子外面装修特别讲究,而屋里相应差多了。
在这处院子房屋前站着一位五十来岁的老汉在等着他们,长的挺憨厚,一脸纯朴。见他们一行三人进院来,忙上前热情的打招呼,请他们进屋里说话。张赛英和他们三个人介绍说这就是主人家赵老汉,子安他们连忙问了好,进了屋就见堂屋里当中放着一个大团桌,旁边放着一溜带软垫子的椅子。团桌上摆满了各式点心和香烟、瓜子、水果,外屋进来一个墩实的中年女人进来给他们沏茶倒水,眼却紧盯着他们仨个人身上乱转,不知这三个大后生中是那一个后生是他们要相的,子安忙上前把点心和水果放在赵家的茶几上。
大家分宾主坐下,张赛英向赵老汉介绍了他们仨个人一行来客的情况,并特意指出准备来招亲的后生是二和尚。赵老汉仔细端详了二和尚好一阵子,不停地问他的个人情况和家里情况,以及会干什么手艺活儿。二和尚说他说会蒸馒头,在大同做了好几年了,建筑活儿苦重他干不了。赵老汉听说他会蒸馒头这个活计儿,眼里一亮,说会蒸馒头也挺不错的,他们这里是小麦产区,如果他的馒头做的好,可以去集市上或是定州市那里买,也能挣不少钱呢。
显然,赵老汉满意二和尚的手艺,尽管对他的长相显老有些疑惑,尤其是刚才倒水的是赵老汉的老婆,她也是咧着嘴,她以为是子安、子平来相亲呢。好在她并没有说话,只是在旁边认真的听着看着打量着,倒是张赛英打圆场说是子安、子平都是上班的,都已经有对象了,这次是陪表哥二和尚一起相跟着过来代表家里大人来订亲的,这也说明了男方家很重视这门亲事,把家里最有前途的俩个后生派出来,具有代表性,张赛英的嘴功倒也使赵老汉老俩口子相信了,才将心将疑地说先看看闺女的意思吧。
赵老汉出去了好一会儿,回来时一起相跟着有两个男人和俩个女人。老的是赵老汉大哥和三弟,赵老汉他在哥弟兄中排行二。俩个女的是闺女和闺女婶婶。这个闺女长的也是挺墩实,大圆脸,宽额头,人才长相当然比不了春莲好看,不过一看就是个居家过日子的老实女子。她要让亲属们一起相看男方然后再下订。大家又按次坐定,二和尚又复说了一遍他的情况,盯着那女子看了又看,显然他较满意,倒是那女子羞红了脸低下了头。这样拉呱了好一会儿,赵老汉吩咐老婆赶快弄菜做饭,时候不早了,都误了饭点了。然后和张赛英说他们一家人要商议一下,张赛英知趣的拉着子安仨人走出屋子站在院子里。
等了好一会儿,赵老汉出来拉着张赛英走到另一边说了一阵子话,听得张赛英不住地直点头。赵老汉转身进屋去了,张赛英和二和尚说这家同意他来倒插门招女婿,但要一些财礼做押金保证。而且人现在要留下来考验一番,期限一年,问他同意不?二和尚问了问子安、子平这样安排行不行?合适不合适?子安、子平俩人也没见过这种场事阵势,只
好问二和尚如果他个人觉得合适能适应就行。二和尚心里也没底,思忖了好久,说先答应下来,以后走一步看一步再说吧,不行,他就偷跑回去,子安说这样可不行,不能耽误人家女孩子,一定要诚心实意,二和尚考虑再三,心一横说那就这样吧。
于是一场正式的招亲定亲仪式开始了。赵老汉找来一个村里本家有威望的族人来写约,内容大致是:任志军(二和尚大名)自愿到赵志祥(女方父亲)家里入赘招亲,按本地乡俗,改姓改名,将来孩子取名权归女方所有,随女方姓;因二人中间名字“志”字相同,有辈份不分之嫌,特把任志军改名为“赵军”;男方需向女方交定金一万元为财礼,婚前由女方大人保管,结婚后返回新人;婚前男方要由女方家里安排干活,外出打工挣钱,挣了钱要交女方家代管,不能私藏,以表忠诚;二人日常相处需在大人看护下,不得私自相处接触;在考验期间上,女方负责男方住宿吃饭等生活问题。考验合格双方结婚后,由女方为男方置办婚礼等事宜……。这些约定是按村里好多人家规矩来的,大家看了看,没有什么意见,二和尚在契约纸上签字摁了手印,子平觉得像张卖身契。
双方没有意见,写完契约一人各执一份。然后开始正式吃定亲饭,先上饺子,每人一大碗,接着炒菜上酒,几个老汉喝酒挺厉害的,把二和尚灌的头晕眼花的,差点出了丑,不是子安、子平相规劝,他喝的就快瘫在人家**了。这样酒席摆到下午四点才意犹未尽,撤了酒席喝茶水消食说会儿话,张赛英说让他仨个晚上就先住在他家,明天正式让二和尚过门来住女方家,算是正式招亲开始接受考验了,女方答应了。临走时,赵老汉给张赛英手里塞了三百块钱,包了两包点心和两瓶酒、二条香烟一起拿给张赛英,张赛英假意推辞相让了几下,笑咪咪的低着头收下了。
张赛英老婆并没有应邀去赵老汉家里吃这顿相亲饭,她估计今天推销打出了几套书,收获不小,她的心情脸色看起来挺好,见他们回来,给她家的大炕上倒了一堆生花生夹让他们剥着吃,说是自个地里产的。张赛英说让他们仨个躺着休息,说说话,明天就要分别了,叙叙友情。他拉着他老婆出去了,也不知道嘀咕什么去了。
二和尚显得倒也轻松,和子安、子平说他现在就是有些牵挂家里的老小,等他安顿好了,就回去看看家里。来的车上仨个人也说了这样安排的后果,见二和尚能接受这样的婚姻方式,子安、子平也不好说什么了,子平说如果他这样,宁可打光棍也不背井离乡的这样讨生活,因为他们的根儿和心还是在老家里。二和尚说还是子平有底子有手艺,如果像他这样的也就只能选择这样的生活安排了。子安怕子平说多了让二和尚在这里呆的不安心,便扯了扯子平的衣袖,让他换个话题,于是仨人说起了小时候放驴的趣事,尽管这些年来在外奔波,可家乡小时候的一草一木、一树一景一情仍然历历在目,是啊,童年是无忧无虑的,那时候是多么的幸福呵。可现在,一眨眼都长大了,都面对着这样的人生境遇,成家、娶媳、生子,做男人的三大要事,责任担当在心里沉甸甸的,未来不敢想像,只是活在当下。
天色暗淡,这里的阴天阴沉黑的早,打开电灯,桔黄色的电灯光照亮
了屋里,一片温暖洒在炕上,穿膛烧柴禾把大炕烧的滚烫,暖暖的热流让人浑身解乏不想动弹,多么幸福的时刻!此刻,子安突然地发现,在外头才感觉到幸福就是如此简单,不单是吃饱穿暖,而是那一缕阳光,一树枝叶,一族花草,一掬双亲笑脸,一场团聚欢颜,生命中的那一瞬间。
晚上,张赛英老婆熬小米粥和馒头给大家吃,不过没有咸菜。对于塞北农村重品味的哥仨个来说饭菜寡淡的吃不下,子平跑出去到小卖部买了几袋涪陵榨菜回来下饭,张赛英责怪子平乱花钱,说这里的人都有过日子很节俭的意识,不该花的钱一个子也不乱花,钱不光是挣出来的,更是节省出来的。今天节约一毛,后天节约一毛,时候长了就是一笔可观的数目。如果今天不在乎花一分,后天不在乎花一毛,一年下来也攒不了几个钱。能挣会攒不乱花,才能聚集财富,为什么说有钱人都抠呢?因为他们的钱就是一分一分积攒起来的,挣的难花的难,才能过好日子,把日子过长久了,把日子过简单了,钱就会不断的有了。这个张赛英倒是有一套说辞,甭说,仔细想一想他说的这些话,还真是这么个理儿,子平不好意思的笑了。
第二天早上,天色还是灰蒙蒙地阴着,子安、子平要返回去,张赛英和二和尚把他哥俩送上了村口去定州市区的班车上,班车启动,二和尚突然圪蹴下身子嚎嚎地大声痛哭起来,子安、子平坐在班车上无法下车去安慰他,任他的哭声在他俩身后渐渐消失了,他们心里理解明白二和尚此刻的难受心情,他一个人就要在这千里之外远离故乡的地方娶妻生子生存扎根了,故土难离,落叶归根,谁都不愿意如此背井离乡来异地生存,但生活的苦难,命运之舟的飘流,谁都无法掌握着它会飘向何方。
一路上哥俩的心情也并不怎么好,从定州火车站坐到石家庄市火车站,又从石家庄买票到大同,哥俩在车上想着各种心思,互相没有说多少话,心里烦没有吃东西,子平想如果他没有眼下的生活物质基础,他是否也会像二和尚那样的来定州招亲接受生活的安排?子安想二和尚一个人在那么远的地方生活,将来他回来看望父母也是件艰难的事情啊,一个人孤苦在外凭命运造化吧。
子安转念一想到能马上见到素婵了,心里高兴起来,他仔细地盘算着见了素婵要说什么,给她和孩子们买些什么东西好,想和子平商量一下,扭头一看,子平却歪着头睡着了,子平眼角里噙满着泪花。子安突然心里好酸楚,他做为子平的哥哥,他这么多年来只顾自己生活打拼了,而对弟弟的关照爱护太少了,现在子平反而像个哥哥一样的在佑护着他,哥俩在一起,外人总说子平是哥哥,他风雨打拼生活,面貌显苍老了不少,明显地比子安老面多了,好在他有了自己的生活空间了,不至于像二和尚这样去倒插门当招女婿,如果子平换做二和尚要接受这样的生活抉择安排,子安想着哥俩以后就是隔日如年了,一年能见上一回就不错了。子平现在不用像二和尚这样生活,全是有素婵的提携和点拨,他们全家应该感谢素婵,萍水之交竟有如此恩情,怎不教内心**的子安忧思千结,回肠荡气呢?他要见素婵就是要好好表白心里话,感恩的话,要创造机会当面感谢,这不,他坚持着自己的感恩心情亲自来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