淌过岁月静静的河_第一部卷一:14章:脚下的路长(1 / 1)

第十四章

在市委工作曾和杜毅夫书记师范同学张有才副主任下派到县检查指导工作,抽空闲来到张家堡乡政府看望杜毅夫书记。见他如此犯愁,便让他说说乡里有什么优劣势,还有近年来的工作情况,以及将来的谋划。未了经过这么搂家底的一盘点,该乡从过去的单纯入户扶贫到现在的项目扶贫扶志,该乡农业生产得到了大力改善,尤其是在这十年九旱的生产条件下,农民仍然是收成不减,这就是经验和亮点嘛,张有才副主任和杜毅夫书记这俩个大笔杆顶头对膀兴奋的疏理着,花生米就酒刺激着思路,几天下来,硬是俩人整出个“久旱条件下农民增产模式”来,大意是:

在该乡处于国家级贫困县所属的乡镇情况下,农业生产条件十年九旱,在如此艰难形势下,全乡人民充分发挥扶贫攻坚战主体作用,大力整修农田水利建设和小流域治理工程,坚持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农民因地制宜发展玉米制种、土豆淀粉加工等种植提高附加值,取得了增产又增收的效益。

多年来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久旱条件下农民增收模式”这一课题,认真提炼增收模式。深入到24个行政村召开村民座谈会30次,深入到青山沟村肉鸡养殖户、石家河村扣棚养猪户进行了实地考察,走访了明地蔬菜、马铃薯、蘑菇种植大户及獭兔、柴鸡、貉子等特色养殖户20多户,从各村上报的农民家庭增收典型中筛选出近20个典型,进一步探索提炼,初步总结出具有推广价值的农民增收模式:

有水浇地的村户,发展以节水蔬菜为主的高效种植业;无水浇地的村户,发展以杂粮、杂豆、甜菜、马铃薯为主的旱作农业;发展以肉鸡、肉羊育肥和养猪、獭兔、肉兔、柴鸡等为主的特色养殖业;发展以“树上果、树下菜”为主的庭院林果经济;围绕特色种养业,搞活以蔬菜营销、活畜交易等方面为主的服务业。利用秋冬农闲季节,采摘柠条籽、枸杞、沙棘等灌木果品来增加收入,各村各户都可以依托关系资源和个人特长,发展就地或是外出劳务经济。

真是笔杆子出经验,经他俩从站位、政策、现情上一拨高,这个整理出来的工作思路及经验跃然纸上,大有号召力,杜毅夫激动地把张有才抱了又抱,连请他喝几顿大酒,未了给他送到市里几袋土豆以表感谢。

为了配合这个增产模式的实效,杜毅夫指定本乡10个相对基础条件好的村做了一番宣传动员,必须集中连片的搞玉米和土豆种植和淀粉加工,不能东一片西一块的乱插花,乡里对搞得好的村进行扶贫优先、农肥补贴、田间路大修,这样一来确实调动起各村积极性,到了盛夏,集中连片的青玉米如列兵一样的青纱帐葱葱绿绿,成片土豆地里土豆秧子开着白花上跳跃着的蝴蝶煞是好看,真出效果。

杜毅夫书记向冯世昌书记作了汇报,冯世昌书记很满意,但也告诫他别太夸大,注意说辞,并召开常委会专门听取了杜毅夫的想法和做法,并组织县五大班子领导、相关科局、乡镇负责人到张家庄乡示范村田间地头上进行观摩考

察,取得共识,准备在干部思想成熟的前提上全县推广,做好扶贫攻坚久旱条件下增收模式大文章。

转眼又是一个深冬时节,许多建筑工地上因寒冷而停工了,农民工们等着算完帐发了工资回家过年。但是近几年来的三角债、打白条的情况越来越多,工头们只能带着一些工人去追撵堵那些公司经理们要帐,于是这些人活儿完了但也等着开资,所以也马上回不了家。

子平用不着这样,因为他上次回家以母病为由向公司预支了大部分工钱,剩下的工资让表哥们代领就行了。他回家给母亲买了个14寸的黑白电视机,省得在炕上养病的娘天天忧长怨短,让她解闷舒缓心情,子平不爱说话,但心细很孝敬父母,只是他不善表达而己。

其实他也预感到在这建筑工地上混一辈子也就是拼手艺拼力气吃饱饭,老了干不动了可能受可怜。趁年轻还要闯荡闯荡,见见世面,不能老在这工地上厮混,他也是个年轻壮小伙子了,却风吹日晒老了许多,青春的萌动也在他体内**,听那些工友们说那些撩情**的话,他的内心也不平静,有时候坐在马路上看着双双对对的情侣,夜晚望着那楼房里家家户户透着温暖的光线,他就想到自己家的寒窑二十载,同样是人,为什么城乡差别这么大呢?城里人吃的可是农村人种的粮和菜,住的是农民工盖的房,脏苦差也是农民工干的,他们住楼房农民还在住窑洞,农民还交各种税费和统筹提留,怎么回事呢?他想不明白。李子林说的让子平去北京打工的事子平心里一直惦记着,北京啊首都,让人多么向往,而且离家乡只有五六百里地,听说老家的后生去陕甘宁一带找媳妇跟人家说是北京郊区的呢。

子平回到家,给娘安好电视机,父母责怪他乱花钱,不懂得攒些钱将来给自个娶媳妇用。责怪是责怪,但心里面还是热乎乎的,家穷是穷,好在这几个孩子们都孝顺,也不白生养他们一回。

子平去子林家串门去看望嫂子和侄子,也想看看子林回来了没有。子林一家住在三间窑洞里,院子不大,嫂子金玲爱干净,院里院外,炕上炕下收拾的干净利索,一盘大通火炕铺着硬塑料花油布,阳光照在炕上暖洋洋的。

盘座在炕头上正做针线活的金玲见子平过来了很高兴,急忙跳下炕给他沏了一大缸红糖水,她对小叔子们特向热,做嫂子做的很受小叔子们敬重,近年来,她多少也有点年龄了,看到婆家婆婆在闹病、小叔子们打拼的日子过的艰难光景,家有两个大小子真不容易,所以闲话没了,尽力的多照顾这一大家子,好赖子林在吃公家饭,孩子尚小,她的日子不太难过,所以她也就是踏实的过小日子,所以公公德贵走那里也称赞金玲是大户人家出来的闺女,有样!

子平和嫂子拉答了一阵话,说了说他的情况,顺便也把找子林的意思说了,金玲也觉得趁年轻去北京看看也好,大城市机会多,兴许能谋个好营生呢。子平经嫂子这么一打劝,更坚定了他到北京的念头。

子林回来经金玲一说,想起来这码事,便和北京打工的同学老

孟联系,正好那同学所在的公司现在那里需要青年人手,让子平去看看。

子平怀着兴奋的心情在吃了顿全家饭后简单收拾了行李,在爹娘的叮咛中随子林到北京找同学,开始了子平人生又一驿站。

子林、子平去北京需要从县城里坐火车,是凌晨五点二十分,提前给子安打了电话,准备在他的宿舍呆到凌晨出发,子安急忙跑到火车站买了票,上街买了些熏肉、熏鸡、花生米、炸大豆、豆腐皮、小菜等下酒菜,并借用宿舍其他哥仨的铺让子林、子平来住,专等他的哥哥弟弟来。

子林、子平坐私人班车下到县城和子安会合,来到子安宿舍里,这是哥仨个第一次在外面聚会,分外高兴,分外珍惜这光阴,亲热的话说不完,哥仨在铺上喝酒聊天,没有父母在跟前,他们就是大人了,面对着尚未走出困境的家庭,还有子安、子平需要面临成家立业的现状,老大李子林不断地给弟弟们鼓劲打气,现在能做的只有这些,毕竟是农村的孩子,要想不切实际的做一些高于现状的设想,超越他们的眼界去追求更不现实。

冬天的白天短极了,夜晚来临的早,哥仨儿聊到凌晨一点才倒头睡去,四点半起来抹把脸哥仨直奔火车站,子安给他们一百块钱让他们路上花,火车开动,哥仨挥手告别,走在了人生旅程。

从县城到北京近五个小时的车程,快11点子林、子平哥俩在昌平火车站下车,又坐公交车到了沙河镇。北京的冬日天气也是干冷,行人们行色匆匆,哥俩向行人一路打听找到那家叫麦克菲的公司。公司门卫很负责任,非让人出来领他们。并帮助他们联系了子林的同学,一会儿子林同学老孟出来领他们,先到老孟宿舍里等他安排好了再做决定。

老孟从公司人事处回来说可以了。这厂里缺人手,随时来随时要,这是个新加坡人投资的企业,主要生产加湿器,用于室内空气的湿度调节。活不累,主要是人要有耐心能坐住,老孟大致说了说情况,并请他哥俩在他的宿舍里喝了顿小酒以表诚意。

第二天一早,老孟把子平领到人事处劳资上建了档,安排好车间工种,并安排了宿舍,办理了上下班卡和饭卡,子林见老孟如此照顾,分外感谢,便嘱咐好子平,让老孟把他送到公交站返程了。

李子平呆下来了,这里不比建筑工地,人员来自很多地方,方言不同交流困难,都是青年男女比较友善,不比建筑队,工厂三班倒,8小时一个班,活儿也不累,子平就是把组装好的电路板机箱安好,放在检测线上再装箱。生产线流程不容说话,人们都很安静专注,不像工地上嘈杂,但子平还有点不习惯这里的规矩。过了年转眼又一年。这一年的工厂生活,硬是把子平的脸由黑变白了好多,人也微胖好多,工友们戏谑他像是个大老板。

一天快下班时,门卫喊他到公司门口领人去,有人来找他,他很诧异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有谁会找他?是子林哥来了?按说也提前来个信?他疑惑地来到门卫处,呀,竟是他小时候的同村伙伴左晓刚,绰号二野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