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步原来是向前(1 / 1)

做事无疑应该坚守原则,坚守心灵深处的高贵,不能因为屈服于压力或贪图物质利益的享受,就轻易地妥协甚至出卖自己的良心。然而,在个人的名利或物质利益受到损害或由于个人利益与他人发生矛盾时,如果能大大方方地退让一步,这不仅不是懦弱,反而是一种大忍之心的体现。

记得这是一位外国学者的话,意思是说:会生活的人,并不一味地争强好胜,在必要的时候,宁肯后退一步,做出必要的自我牺牲。

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例证。

清河人胡常和汝南人翟方进在一起研究经书。胡常先做了官,但名誉不如翟方进的好,在心里总是嫉妒翟方进的才能。和别人议论时,总是不说翟方进的好话。翟方进听说了这事,就想出了一个应付的办法。

胡常时常召集门生,讲解经书。一到这个时候,翟方进就派自己的门生到他那里去请教疑难问题,并一心一意、认认真真地做笔记。一来二去,时间长了,胡常明白了,这是翟方进在有意地推崇自己,为此,心中十分不安。后来,在官僚中间,他再也不去贬低翟方进了,而是赞扬翟方进了。

明朝正德年间,朱宸濠起兵反抗朝廷。王阳明率兵征讨,一举擒获朱宸濠,建了大功。当时受到正德皇帝宠信的江彬十分嫉妒王阳明的功绩,以为他夺走了自己大显身手的机会,于是,散布流言说:“最初王阳明和朱宸濠是同党。后来听说朝廷派兵征讨,才抓住朱宸濠以自我解脱。”想嫁祸并抓住王阳明,作为自己的功劳。

在这种情况下,王阳明和张永商议道:“如果退让一步,把擒拿朱宸濠的功劳让出去,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假如坚持下去,不做妥协,那江彬等人就要狗急跳墙,做出伤天害理的勾当。”为此,他将朱宸濠交给张永,使之重新报告皇帝:朱宸濠被捉住了,是总督军们的功劳。这样,江彬等人便没有话说了。

王阳明称病休养到净慈寺。张永回到朝廷,大力称颂王阳明的忠诚和让功避祸的高尚事迹。皇帝明白了事情的始末,免除了对王阳明的处罚。王阳明以退让之术,避免了飞来的横祸。

以退让求得生存和发展,这里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以退为进不仅仅体现在人的行为方法上,在人际关系中也很重要。人与人之间相处总是避免不了磕磕绊绊,尤其是在做事的时候,这是非常令人挠头的。产生矛盾后如果能及时化解,彼此相安无事;如果双方都耿耿于怀,势必会使矛盾激化,彼此处于尴尬的境地;假使一方心胸开阔,毫不介意,做出让步,而另一方心胸狭窄,总想伺机报复,也会使人际关系紧张。更有甚者狠心放冷箭,让人防不胜防,吃亏上当。这些不和谐因素就像导火索一样,随时都有引爆的危险。如果那样,麻烦就大了。如果非要较劲,很容易导致朋友反目,亲戚成仇,夫妻分手,同事变成陌路,合作伙伴变成杀人凶手,你说值得不值得?

人在做某件事时,退后一步并不全是坏的,如果在前进时采取后退的姿势,以谦让恭谨的方式向前,就更完美了。所以,“前进”与“后退”不是绝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