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可能很多人都有过“祸从口出”的经验,想要说话得体,断除口祸,非要下一番功夫不可,下面这几点可以做个借鉴:
1.不随便承诺:做人要言而有信,如果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随便承诺。
2.多说好话:说话尖酸刻薄的人,令人讨厌,应该学会得理能饶人。俗话说:“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对别人说些好话,会让别人更愿意与你交往。
3.不搬弄是非:喜欢搬弄是非的人令人讨厌,让别人之间的感情破裂,是不道德的行为。闲谈莫论人非,才会获得好人缘。
4.不说花言巧语的话:说话要真心实意,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违背自己的本意,不因为自己的利益用甜言蜜语迷惑别人。要知道只有真实的言语才能感动他人。
生活中,经常有人口不择言,还会强辩自己是个心地善良的好人,只是心直口快,刀子嘴豆腐心。有人说:“嘴巴不好,脾气不好,心地再好,都不是好人。”嘴巴说出的话好比是产品,心地是制造产品的工厂,说出来的话(产品)如果粗俗不堪,能强辩自己心地(工厂)好吗?
如果非说不可,那么你就要小心谨慎,三思而后言,还应注意说话的态度、时机、内容、声调,学会在什么场合应该说什么话,应该怎么说。我们虽然未必能达到这个境界,但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是不会错的。
1.说话前应考虑周全
聪明人说任何话都要为自己留点余地,如果草率做出承诺而没有实现就会招来嘲笑。一件事情应三分在明,留七分在暗,不管事情发展如何,你都会有足够的空间去驾驭。说话有三种限制,一是人,二是时,三是地。非其人不必说;非其时,虽得其人,也不必说;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仍是不必说;非其人,你说三分真话,已是太多;得其人,而非其时,你说三分话,正给他一个暗示,看看他做何反应;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你说三分话,正可以引起他的关注,如有必要,不妨择地长谈,这才是通达世故的人。
与人交谈,要掌握好分寸,不能口无遮拦。人常说:“话到嘴边留半句。”那么我们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1)留住自以为是的见解。
俗话说:“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人们常说“祸从口出”就是指说话太多会招致麻烦,所以口无遮拦的人最易招人厌烦。人们都是根据有限的信息进行思考并形成想法的,加上感情倾向与情绪的作用,难免会产生偏见。正如索罗斯所说:“我们对世界的所有认知都有缺陷,因为我们无法透过没有折射作用的棱镜看待这个世界。”所以,一旦对某些问题产生了想法,不要急于表达,要耐心地听完别人的谈论,再对自己的意见进行分析,确认无误,再说出口。
(2)避免对别人不恰当的批评和指责。
如果你误会了对方,批评和指责无疑是火上浇油。如果对方确实有过错,也不能横加指责,要注意方式方法,点到为止,过分的批评指责可能使结果适得其反。
(3)不随便发泄心中的不满。
生活中,遇到不如意的事难免生出抱怨,但抱怨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有些人直言不讳,逢人便抱怨,殊不知这样很容易招来别人的反感,给自己惹来麻烦。如果事先把话在大脑中“过滤”一番,就可以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了。
2.有些话应该这样说
如果说话做事莽撞、欠思考,就是不成熟的表现。我们与人交谈之前应该深思熟虑,考虑周全了再说,避免给同事、朋友带来不愉快的情绪。有些话,我们巧妙来回答,远胜过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
(1)遇到别人的奚落或尴尬的情景,以幽默的回答来化解。
有一次,萧伯纳遇到一位牧师,这位牧师胖得像酒桶一样,他跟萧伯纳开玩笑说:“外国人看你这样干瘦,一定会认为英国人都在饿肚皮。”萧伯纳谦和地说:“外国人看到你,一定可以找到饥饿的根源。”
有时候,人际交往免不了要应对尴尬的境地,这时候如果口无遮拦,随口说“你的话真是很无聊”之类的话,必定会刺伤对方,而一句幽默的话语就能打破原有的压抑气氛,既挽回了自己的面子,又顾及了对方的面子,从而避免了冲突。
(2)转移话题,拒绝回答。
打个比方,如果一位胖姑娘穿了一件新的紧身连衣裙,自以为得体,高兴地问你:“漂不漂亮?”她当然是想得到你的赞美。但这件衣服的确不怎么适合她。你不能违心地赞美,又不能直说,怎么办呢?你可以巧妙地转移话题:“今年夏天,姑娘们好像都很热衷于这种连衣裙啊!我最近看到一本杂志,上面有很多漂亮的款式,推荐给你啊……”
直接回答别人的问题会显得很不礼貌,这时不妨“顾左右而言他”,暗中转移话题。当然新的话题必须和原来的话题有一定的联系,还必须能引起他(她)的兴趣。否则,也会引起对方的疑惑或反感。
三思而后言,说前想清楚,不仅能够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还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为自己赢得良好的人际关系,何乐不为呢?